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其實中國差點放棄了青海甘肅,最後還是威震塞北的馬超先祖馬援給爭取回來的

永遠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將漢馬援(6)

文/江湖閑樂生

涼州略定, 劉秀就可以專注于成都公孫述了, 隴地諸軍也開始積極籌備南下伐蜀, 但就在這時, 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原來, 在隴地後方的金城郡(治今甘肅蘭州西北), 本與西羌聚居地西海郡(今青海湖一帶)相鄰。 當年趙充國平定西羌, 自此曆西漢一朝, 羌人都少有叛亂, 可到了王莽執政, 天下大亂, 四夷內侵, 西羌也開始蠢蠢欲動, 屢次入寇金城、隴西。 對此, 隗囂的策略是與之交好結盟, 即放任羌人定居金城, 以此為代價徵發羌軍與漢軍為敵。 至隗囂敗亡,

西羌當然不服漢朝, 屢次作亂, 甚至深入到了隴西重鎮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 如此後方起火, 對於漢軍南征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大將來歙上疏劉秀, 表示:“今隴西侵殘, 非馬援莫能定。 ”建武十一年夏, 劉秀拜馬援為隴西太守, 率步騎三千人前往平亂, 以穩固西北局勢, 保障漢軍伐蜀全域戰略。

這一年, 馬援四十九歲, 這遲來的獨當一面, 讓這員老將欣喜若狂。 數十年等待與蟄伏, 總算沒有白費, 至此臨洮一役, 終於拉開了馬援輝煌軍事生涯的序幕。

面對氣勢洶洶的諸羌聯軍, 馬援擒賊先擒王, 對其首惡先零羌發動了一次突襲, 先零羌措手不及, 數萬大軍竟敗于馬援三千步騎之手, 然後就是一路潰逃, 又被漢軍追斬首級數百, 其馬、牛、羊等牲畜萬余頭全成了漢軍的戰利品。 其餘諸羌部落聞風大懼, 哭爹喊娘、面壁裂牆, 連忙棄守隴西諸塞, 集體向漢軍投誠, 馬援不費一兵一卒又收降叛軍八千餘。

作為馬超的祖先, 馬援及其馬氏家族經營涼州多年, 可謂威震塞北, 所以來歙說“非馬援莫能定”,

那還真是非他莫屬。

不久, 伐蜀北路軍總指揮來歙在河池遇刺身亡, 副總指揮蓋延又忽生重病, 劉秀焦頭爛額。 就想著把馬援調去伐蜀, 可就在這時, 後院又起火了!逃回金城郡的先零羌餘部又糾集數萬羌兵人, 據守浩亹(浩亹音合門,

在今甘肅永登縣西南、大通河東岸, 其地勢水流峽山, 岸深若門, 奇險無比)要塞, 以此為基地, 四處搶掠作亂。 劉秀只得放棄前議, 讓馬援率軍西入金城郡, 進剿浩亹關。

羌人早已見識到了馬援的厲害, 不敢輕敵, 竟將家眷與輜重充塞在允吾穀(允吾音鉛牙)裡阻截漢軍, 企圖負隅頑抗!深入敵境, 利在速戰, 馬援才不跟羌人磨耗, 於是廣發軍探, 尋得一條秘密小徑, 大軍沿小徑從天而降, 又一次端了羌軍營寨。 羌軍又是措不及防, 又大驚崩壞, 又遠逃至唐翼穀中據守。 馬援趁勝追擊, 至唐翼穀, 羌人已重整旗鼓, 又在北山聚集精兵, 居高臨下佔有地利, 欲做最後之拼死惡戰。

馬援不喜歡持久戰, 但更不喜歡惡戰。 他就是喜歡奇襲, 喜歡你, 沒道理。

當然, 奇襲也要有變化, 不能次次一樣, 還得講究“奇正配合”。 馬援這一次, 先讓大軍在正面列陣, 往山上佯攻, 暗地裡卻派一支數百人的騎兵繞到羌軍側背, 待天黑之後沖入羌營, 趁夜放起火來, 同時擊鼓叫噪, 虛張聲勢。 羌人一時也不知有多少漢軍襲來, 又一次大亂驚潰。馬援見機立刻發動正面總攻,大軍掩殺過去,也不知多少羌人在夜色中稀裡糊塗成了刀下之鬼。馬援殺得興起,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卻不幸被一支亂箭射穿小腿,黑夜裡也無人知曉,而他就這麼強忍劇痛挨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戰爭結束,大家這才發現馬援受了重傷,皆大驚怒,紛紛自告奮勇,請求繼續追擊羌軍餘部,為將軍報仇血恨。馬援卻以漢軍兵少,不宜深追窮寇,而收其穀糧畜產而還。

經此一戰,氣焰囂張的先零羌一蹶不振,其諸羌領導地位也被另一部落“燒當羌”所取代。

另外一邊,劉秀聽說馬援受傷,非常心疼,趕緊下詔慰勞,並賜以牛三百頭與羊三千頭給馬援養病,說你多吃點烤羊腿牛蹄筋好好補補吧。馬援卻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賞賜分給了辛苦的將士們,一根毛都沒留。

此後,金城郡內的數十萬羌人,一部分逃回了西海,一部分被迫投降了漢朝,劉秀將這些投降羌人全部內遷至天水、隴西、扶風三郡,以就近掌控。這本是權宜之計,後來卻被濫用(據黃烈先生估計東漢朝內遷的羌人總數在70萬以上,且多是“暴力拆遷”),結果成為了東漢朝最大的一個政策失誤。

西漢宣帝時,漢使義渠安國就因放縱西羌內遷,從而引發大亂,後來還是名將趙充國費好一番功夫,才漸次將其平定。如今東漢又要這麼做,顯然會進一步引發土地緊張與民族矛盾。當然,這個失誤在軍力強盛、且地廣人稀的東漢初年並未顯現出來,但再過百十年人口蕃息,問題可就嚴重了,其直接結果,與其說使羌人中國化,不如說是使邊境中國人蠻夷化;加之繼任馬援的邊郡官員大多素質低下、不擅羈縻,甚而貪婪兇殘(比如東漢後期名臣皇甫規一次就清查處理出涼州貪官百余人),欺壓羌人百姓,終於使得涼州、關中諸郡數百萬“漢化羌人”與“羌化漢人”與政府間離心力越拉越大,直接導致了東漢帝國的崩潰。

小生讀史常在糾結——中國自東漢起開始引狼入室,並與狼共舞,也不知這是一種鍛煉,還是一種自虐,或是一種無奈……

不管怎麼說,東漢朝廷準備一錯再錯了,有些官員甚至認為:所謂湟中地區(金城郡破羌縣以西,今甘肅樂都、西寧一帶),道路遙遠又多變亂,實在沒什麼戰略經濟價值,且行政費用太大,不如內遷其漢民而棄予羌胡。

這下馬援可坐不住了:所謂寸土寸金,何況是湟中這麼大一塊沃野,豈能輕易放棄?這不等於主動縮減防禦縱深,自找挨打,犯賤麼?你們對得起當年趙充國老將軍嘛!(東漢後期還有人提出放棄整個涼州的,真是腦袋秀逗了。)

於是馬援立刻上書朝廷:“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劉秀一聽言之有理,趕緊收回成命,下令武威太守(武威郡即今甘肅武威,在金城郡北)高山侯梁統,將內遷至此的三千湟中漢民再遣返回去。為了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馬援又奏請朝廷,在金城郡各縣設置長吏,修繕城郭,興辦集市,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肥沃的湟中谷地,又恢復了當年的興盛景象。

天幸有馬援!金城至今固若金湯,為我青海首府,控扼疆藏。

接著,馬援又積極展開外交,說服塞外西羌部落首領前來與漢人通婚。對於武都郡內背叛公孫述前來投誠的氐族人,馬援也上奏朝廷恢復其王侯君長之位,並賜以印綬。劉秀對馬援言聽計從,一律照辦,並將鎮守武都郡的馬成大軍也調回了洛陽。

劉秀決定賭一把,把整個西北局勢交給馬援,以騰出人手到經濟建設方面去,東漢初始,哪裡都缺人啊!比如說馬成吧,大司空李通因病辭職,他就得趕緊調回洛陽彌補空缺,主管各方營造之事。

原來,羌族之部落甚多甚雜(據《後漢書》載當時便有89種),且分佈極廣(幾乎整個中國西部地區),如果說湟水一帶的西羌以燒當、先零二部最強,那麼地鄰四川的羌人便以參狼部落為首。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該部落極其強悍,哪怕馬援威名遠揚,他們還是忍不住要捋虎鬚玩玩。

建武十二年冬,參狼羌勾結塞外諸羌,襲殺漢朝官吏,大舉作亂。馬援聞得戰報,率四千人南下進剿,不日行至氐道(縣管蠻夷曰“道”,氐道位於隴西郡與武都郡交界處,即今甘肅禮縣西北)境內,與參狼諸羌狹路相逢。

這一次,羌人又搞老一套據山為險,蓋其山地民族,故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且不能持久。既然如此,馬援決定也跟羌人玩玩兒持久戰。老是奇襲就沒意思了。

而且,馬援還發現羌人一個低級錯誤:他們竟然全守在光禿禿的山上,沒去把住山下的水源和草地。兵法曰:“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羌人但知守險,卻不明水草之利,這便是犯了馬謖守街亭同樣的錯誤。三個字,易破矣!馬援於是指揮部隊佔領了山下水草地,採取圍而不擊的戰法,想要不費一兵一卒,活活困死這幫羌虜。

如果人是鐵飯是鋼,那水就是金箍棒,一天不喝很受傷,羌人渴到傷不起,只好鼓勇下山強奪,當然一切都遲了,迎接他們的只是一陣陣猛烈的箭雨,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數次下來,羌人終於絕望了。他們這才發現,他們惹到一個實在不該惹的對手,再打下去就是找死。

在這種情況下,數十萬戶的諸羌部落只好逃亡出塞,而留在武都的一萬多諸羌老弱,則全體向馬援投降。自任隴西太守,馬援手裡始終也不過數千兵馬,最後卻搞定了涼州各郡近百萬強悍的羌人,這真是中國軍事史的一個奇跡。

至此,涼州羌亂全定。馬援以其赫赫名將之威,為西北邊塞爭取了其後二十餘年的太平。這是他此生最大的歷史功績。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帝國西方冉冉升起。

然而,馬援功高不賞。在建武十三年伐蜀大勝後舉辦的慶功封侯會上,功臣中共有三百六十五人增邑更封,卻獨獨沒有馬援的份兒。

難道說在朝廷眼裡,邊塞守將低人一等?李廣、馬援竟然都沒有封侯。

很顯然,劉秀與馬援之間的情分,還是遠不如他南陽、潁川、河北這三幫老哥們兒的。這沒辦法,馬援進圈子進晚啊,而且晚了足足十年,等天下初定才來掃尾,肉早分光了,劉秀也只能留點湯給他。

馬援雖沒趕上好時候,但自有其出眾之處,否則也不可能位列千古名將。他與兩漢其他牛人最大的不同,在其出色的軍政統戰能力,猶擅教化蠻夷,且頗有西漢曹參之風。

其實越複雜的事情,道理就越簡單,馬援的妙訣,無非兩個字,一為“寬”,二為“信”。

寬者,總大體,簡政而不擾民也。

信者,施恩義,務實且以誠待人也。

只要做到這兩點,馬援就可以翹起腳來治理隴西,一點問題都沒有。

據《東觀漢記》記載,馬援交遊甚廣,家中每日都是賓客盈門、高朋滿座,他這官當的,成天也就是和朋友們飲宴閒聊,從不見怎麼管事兒,隴西偏偏太平無憂,真奇怪了!偶有不識相的郡吏前來彙報政務,馬援就蹺二郎腿說:“此丞、掾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邀遊。若有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則太守事耳。”

看來,馬援也是黃老之道的忠實擁躉,蓋亂世務邊,與民休息即可,清淨無為才是王道。

圖:馬援廣場雕像

一次,馬援又在太守府衙內與賓客飲宴,忽有郡吏驚慌失措跑進來,大呼糟了糟了!

馬援把酒杯一放,大怒:糟什麼糟,慌什麼慌,淡定一點兒慢慢說。

原來,隴地一向民風彪悍,剛好這天鄰縣有人聚眾械鬥,造成流血事件。吏民不知就裡,竟誤以為羌人作亂,紛紛逃入隴西首府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狄道城,尋求官府保護。狄道縣長聞變,急急前來求見,請示立即關閉城門,並發動軍隊前去鎮壓。

馬援聽完彙報,放聲大笑:“虜何敢複犯我!曉狄道長,歸守官舍。甚怖急者,可床下伏!”狄道縣長聽得太守這麼說,又羞又懼,竟真逃回家躲在了床底下。一日後,鄰縣縣長來報,說原來真的不是羌亂,也就幾個小流氓鬥毆而已,事態已經平息了,人民群眾情緒恨穩定。狄道縣長聽聞,更加羞慚,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全郡上下虛驚之餘,也對馬援皆嘆服不已。

就這樣,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招撫西羌,教化百姓,大力發展農牧,又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見酈道元《水經注》),以至政通人和,漢胡百姓安居樂業。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又一次大亂驚潰。馬援見機立刻發動正面總攻,大軍掩殺過去,也不知多少羌人在夜色中稀裡糊塗成了刀下之鬼。馬援殺得興起,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卻不幸被一支亂箭射穿小腿,黑夜裡也無人知曉,而他就這麼強忍劇痛挨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戰爭結束,大家這才發現馬援受了重傷,皆大驚怒,紛紛自告奮勇,請求繼續追擊羌軍餘部,為將軍報仇血恨。馬援卻以漢軍兵少,不宜深追窮寇,而收其穀糧畜產而還。

經此一戰,氣焰囂張的先零羌一蹶不振,其諸羌領導地位也被另一部落“燒當羌”所取代。

另外一邊,劉秀聽說馬援受傷,非常心疼,趕緊下詔慰勞,並賜以牛三百頭與羊三千頭給馬援養病,說你多吃點烤羊腿牛蹄筋好好補補吧。馬援卻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賞賜分給了辛苦的將士們,一根毛都沒留。

此後,金城郡內的數十萬羌人,一部分逃回了西海,一部分被迫投降了漢朝,劉秀將這些投降羌人全部內遷至天水、隴西、扶風三郡,以就近掌控。這本是權宜之計,後來卻被濫用(據黃烈先生估計東漢朝內遷的羌人總數在70萬以上,且多是“暴力拆遷”),結果成為了東漢朝最大的一個政策失誤。

西漢宣帝時,漢使義渠安國就因放縱西羌內遷,從而引發大亂,後來還是名將趙充國費好一番功夫,才漸次將其平定。如今東漢又要這麼做,顯然會進一步引發土地緊張與民族矛盾。當然,這個失誤在軍力強盛、且地廣人稀的東漢初年並未顯現出來,但再過百十年人口蕃息,問題可就嚴重了,其直接結果,與其說使羌人中國化,不如說是使邊境中國人蠻夷化;加之繼任馬援的邊郡官員大多素質低下、不擅羈縻,甚而貪婪兇殘(比如東漢後期名臣皇甫規一次就清查處理出涼州貪官百余人),欺壓羌人百姓,終於使得涼州、關中諸郡數百萬“漢化羌人”與“羌化漢人”與政府間離心力越拉越大,直接導致了東漢帝國的崩潰。

小生讀史常在糾結——中國自東漢起開始引狼入室,並與狼共舞,也不知這是一種鍛煉,還是一種自虐,或是一種無奈……

不管怎麼說,東漢朝廷準備一錯再錯了,有些官員甚至認為:所謂湟中地區(金城郡破羌縣以西,今甘肅樂都、西寧一帶),道路遙遠又多變亂,實在沒什麼戰略經濟價值,且行政費用太大,不如內遷其漢民而棄予羌胡。

這下馬援可坐不住了:所謂寸土寸金,何況是湟中這麼大一塊沃野,豈能輕易放棄?這不等於主動縮減防禦縱深,自找挨打,犯賤麼?你們對得起當年趙充國老將軍嘛!(東漢後期還有人提出放棄整個涼州的,真是腦袋秀逗了。)

於是馬援立刻上書朝廷:“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劉秀一聽言之有理,趕緊收回成命,下令武威太守(武威郡即今甘肅武威,在金城郡北)高山侯梁統,將內遷至此的三千湟中漢民再遣返回去。為了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馬援又奏請朝廷,在金城郡各縣設置長吏,修繕城郭,興辦集市,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肥沃的湟中谷地,又恢復了當年的興盛景象。

天幸有馬援!金城至今固若金湯,為我青海首府,控扼疆藏。

接著,馬援又積極展開外交,說服塞外西羌部落首領前來與漢人通婚。對於武都郡內背叛公孫述前來投誠的氐族人,馬援也上奏朝廷恢復其王侯君長之位,並賜以印綬。劉秀對馬援言聽計從,一律照辦,並將鎮守武都郡的馬成大軍也調回了洛陽。

劉秀決定賭一把,把整個西北局勢交給馬援,以騰出人手到經濟建設方面去,東漢初始,哪裡都缺人啊!比如說馬成吧,大司空李通因病辭職,他就得趕緊調回洛陽彌補空缺,主管各方營造之事。

原來,羌族之部落甚多甚雜(據《後漢書》載當時便有89種),且分佈極廣(幾乎整個中國西部地區),如果說湟水一帶的西羌以燒當、先零二部最強,那麼地鄰四川的羌人便以參狼部落為首。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該部落極其強悍,哪怕馬援威名遠揚,他們還是忍不住要捋虎鬚玩玩。

建武十二年冬,參狼羌勾結塞外諸羌,襲殺漢朝官吏,大舉作亂。馬援聞得戰報,率四千人南下進剿,不日行至氐道(縣管蠻夷曰“道”,氐道位於隴西郡與武都郡交界處,即今甘肅禮縣西北)境內,與參狼諸羌狹路相逢。

這一次,羌人又搞老一套據山為險,蓋其山地民族,故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且不能持久。既然如此,馬援決定也跟羌人玩玩兒持久戰。老是奇襲就沒意思了。

而且,馬援還發現羌人一個低級錯誤:他們竟然全守在光禿禿的山上,沒去把住山下的水源和草地。兵法曰:“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羌人但知守險,卻不明水草之利,這便是犯了馬謖守街亭同樣的錯誤。三個字,易破矣!馬援於是指揮部隊佔領了山下水草地,採取圍而不擊的戰法,想要不費一兵一卒,活活困死這幫羌虜。

如果人是鐵飯是鋼,那水就是金箍棒,一天不喝很受傷,羌人渴到傷不起,只好鼓勇下山強奪,當然一切都遲了,迎接他們的只是一陣陣猛烈的箭雨,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數次下來,羌人終於絕望了。他們這才發現,他們惹到一個實在不該惹的對手,再打下去就是找死。

在這種情況下,數十萬戶的諸羌部落只好逃亡出塞,而留在武都的一萬多諸羌老弱,則全體向馬援投降。自任隴西太守,馬援手裡始終也不過數千兵馬,最後卻搞定了涼州各郡近百萬強悍的羌人,這真是中國軍事史的一個奇跡。

至此,涼州羌亂全定。馬援以其赫赫名將之威,為西北邊塞爭取了其後二十餘年的太平。這是他此生最大的歷史功績。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帝國西方冉冉升起。

然而,馬援功高不賞。在建武十三年伐蜀大勝後舉辦的慶功封侯會上,功臣中共有三百六十五人增邑更封,卻獨獨沒有馬援的份兒。

難道說在朝廷眼裡,邊塞守將低人一等?李廣、馬援竟然都沒有封侯。

很顯然,劉秀與馬援之間的情分,還是遠不如他南陽、潁川、河北這三幫老哥們兒的。這沒辦法,馬援進圈子進晚啊,而且晚了足足十年,等天下初定才來掃尾,肉早分光了,劉秀也只能留點湯給他。

馬援雖沒趕上好時候,但自有其出眾之處,否則也不可能位列千古名將。他與兩漢其他牛人最大的不同,在其出色的軍政統戰能力,猶擅教化蠻夷,且頗有西漢曹參之風。

其實越複雜的事情,道理就越簡單,馬援的妙訣,無非兩個字,一為“寬”,二為“信”。

寬者,總大體,簡政而不擾民也。

信者,施恩義,務實且以誠待人也。

只要做到這兩點,馬援就可以翹起腳來治理隴西,一點問題都沒有。

據《東觀漢記》記載,馬援交遊甚廣,家中每日都是賓客盈門、高朋滿座,他這官當的,成天也就是和朋友們飲宴閒聊,從不見怎麼管事兒,隴西偏偏太平無憂,真奇怪了!偶有不識相的郡吏前來彙報政務,馬援就蹺二郎腿說:“此丞、掾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邀遊。若有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則太守事耳。”

看來,馬援也是黃老之道的忠實擁躉,蓋亂世務邊,與民休息即可,清淨無為才是王道。

圖:馬援廣場雕像

一次,馬援又在太守府衙內與賓客飲宴,忽有郡吏驚慌失措跑進來,大呼糟了糟了!

馬援把酒杯一放,大怒:糟什麼糟,慌什麼慌,淡定一點兒慢慢說。

原來,隴地一向民風彪悍,剛好這天鄰縣有人聚眾械鬥,造成流血事件。吏民不知就裡,竟誤以為羌人作亂,紛紛逃入隴西首府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狄道城,尋求官府保護。狄道縣長聞變,急急前來求見,請示立即關閉城門,並發動軍隊前去鎮壓。

馬援聽完彙報,放聲大笑:“虜何敢複犯我!曉狄道長,歸守官舍。甚怖急者,可床下伏!”狄道縣長聽得太守這麼說,又羞又懼,竟真逃回家躲在了床底下。一日後,鄰縣縣長來報,說原來真的不是羌亂,也就幾個小流氓鬥毆而已,事態已經平息了,人民群眾情緒恨穩定。狄道縣長聽聞,更加羞慚,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全郡上下虛驚之餘,也對馬援皆嘆服不已。

就這樣,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招撫西羌,教化百姓,大力發展農牧,又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見酈道元《水經注》),以至政通人和,漢胡百姓安居樂業。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