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七七事變”前,日本對中國的探查

1935年, 日本對尚未佔領的綏遠進行了全方位的“特別調查”(綏遠, 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1935年完成的《綏遠特別地質調查報告》這份資料, 讓我們具體瞭解到日本對華調查的行程之嚴密、踏勘範圍之廣泛。 資料顯示這次調查的負責單位為中國駐屯軍司令部調查班。 除軍隊人員外, 隊伍中還有來自滿鐵地質調查所、滿蒙毛紡株式會社、滿洲電力株式會社、滿洲航空株式會社及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等機構共20人。

調查隊從天津出發, 分成幾個班前往綏遠各地進行調查, 各班行程都超過了3000公里, 其中有的調查班甚至超過了4000公里。

由於當年綏遠不屬於日本佔領區, 所以此次調查屬於間諜式的探查。 各調查班詳細記錄了調查路線周邊的地質構成、礦產分佈、河流交通、水源給水等資訊, 為日本後期發動軍事行動做了充足的兵要地志工作。

手繪行政區劃圖包含了重要的山川形勢

日本調查隊大量收集了綏遠地區的地理資訊。 在圖中用文字標示了陰山山脈, 並用綠色、藍色、黃色、紅色線條分別標示了狼山山脈、色爾騰山脈、烏拉山脈和大青山山脈這四條主要山脈。

為將來駐軍設計了集水方案

圖中日本人關注的是大青山山脈及烏拉山山脈南麓包頭市街東部丘陵間的泉水湧出情況。

日本人詳細繪製了泉水集水池的素描圖, 在圖中詳細標注了集水池的構造。

日本人還詳細記述了包頭市對水源的依存度, 及該地區民眾是使用運水車來搬運日常生活生產用水, 同時特別標明該處泉水終年流動, 可以持續不斷供應優良的淡水, 後期軍隊駐軍可以獲得充足的淡水供應。

大量手繪地質素描圖告訴我們, 當年日本人經受過扎實的地質調查訓練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 一般地質院校都開設“地質素描”這一課程。

在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時, 用畫素描的方法, 可以對錯綜複雜的地質現象進行必要的取捨和藝術加工,

從而突出某些重要的、有意義的地質現象。 而如果只用相機拍攝, 由於所有資訊都被記錄在同一個畫面中, 無法突顯地質工作者想要表現的那類地質現象, 所以在照相術和對照片的後期處理還沒有達到今天的水準時, 野外地質素描是無法被照相術取代的。

地質素描的種類有遠景素描、近物素描、相片素描、工程素描等。 從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地質考察報告中大量的地質素描圖件可以看出, 當年被派到中國執行地質探查任務的日本人, 都受過相當規範的地質學基礎教育。

為軍事觀察尋找制高點

圖中日本人繪製的是地層的岩性及其厚度。 他們還標示出了丘陵上的制高點。

地貌之外還記錄了道路與通訊情報

這張素描圖選取的位置位於張北—西蘇尼特王府之間的交通線上。圖中繪製了村莊、道路及電線等內容。

為尋找礦脈詳細記錄地層資訊

日本地質調查人員選取張家口張北地區附近的玄武岩臺地作為調查物件,圖中記錄了玄武岩地層、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紀沖積層之間的分層關係等地質內容。

日本是礦產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佔有並掠奪礦產資源是其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為此,自從甲午戰爭以來直至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在中國的領土上開展了大量地質礦產探查活動,這些探查活動嚴格配合著日本侵華戰爭並有計劃地進行著,每一個時期的調查都是為下一步侵略戰爭收集情報。

日本在佔領區的地質調查,則是為能方便地掠奪資源而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戰爭期間從中國掠走了煤炭10億噸、鐵礦1.8億噸、銅礦150萬噸、鋁礦10萬噸、鎂礦5萬噸,還有大量的非金屬礦、鉛鋅礦、金銀貴金屬等。

抗日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日本將大量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產資源調查報告,乃至交通及社會經濟考察報告等留在了中國。

沉睡了70年的史料檔案,終於等來了被重新開啟的這一天。6000多檔、7萬多件調查報告均出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前的日本人之手,他們對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東南沿海及部分中西部地區所做的地質、地理調查,透露著強烈的軍國主義侵略野心。

地貌之外還記錄了道路與通訊情報

這張素描圖選取的位置位於張北—西蘇尼特王府之間的交通線上。圖中繪製了村莊、道路及電線等內容。

為尋找礦脈詳細記錄地層資訊

日本地質調查人員選取張家口張北地區附近的玄武岩臺地作為調查物件,圖中記錄了玄武岩地層、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紀沖積層之間的分層關係等地質內容。

日本是礦產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佔有並掠奪礦產資源是其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為此,自從甲午戰爭以來直至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在中國的領土上開展了大量地質礦產探查活動,這些探查活動嚴格配合著日本侵華戰爭並有計劃地進行著,每一個時期的調查都是為下一步侵略戰爭收集情報。

日本在佔領區的地質調查,則是為能方便地掠奪資源而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戰爭期間從中國掠走了煤炭10億噸、鐵礦1.8億噸、銅礦150萬噸、鋁礦10萬噸、鎂礦5萬噸,還有大量的非金屬礦、鉛鋅礦、金銀貴金屬等。

抗日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日本將大量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產資源調查報告,乃至交通及社會經濟考察報告等留在了中國。

沉睡了70年的史料檔案,終於等來了被重新開啟的這一天。6000多檔、7萬多件調查報告均出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前的日本人之手,他們對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東南沿海及部分中西部地區所做的地質、地理調查,透露著強烈的軍國主義侵略野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