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帝“傳位十四子”的遺囑,改成了“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可靠嗎

野史中說雍正帝勾結隆科多把康熙帝“傳位十四子”的遺囑, 改成了“傳位於四子”的說法, 也是不大可能的。 當時的繁體字的“於”寫作“於”, “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並且在清代, 皇帝發佈的官方文書都是滿、漢文合璧, 即使漢文的“十”字可以改成“于”, 滿文怎麼改?況且, 康熙帝病重諸皇子肯定都十分關注, 甚至相對於遠在天壇齋所的雍正帝來說, 他們得到康熙帝駕崩的消息可能更早。 事實上, 等雍正帝趕到暢春園時, 諸多皇子都已經趕到, 他們不可能給時間讓雍正帝和隆科多密謀並篡改詔書。 再說, 隆科多也是胤褪的舅舅,

他不至於為雍正帝奪得皇位而冒險把“十”改成“於”, 倒可能是受到康熙帝的臨終囑託, 出來輔佐胤稹的。 所以, 說雍正帝勾結隆科多篡改遺詔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明確記載, 康熙帝臨終前召見了6位皇子和隆科多等人,

宣諭:“皇四子胤稹, 人品貴重, 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登基, 即皇帝位”應該是真實的。 雖然有人說這是偽造的, 但是也只是一種說法, 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可以肯定它確實是不可信的。 據說, 康熙帝召見幾個皇子的同時, 下旨讓雍正帝從天壇趕到康熙帝寢官, 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 另外, 在皇子們還在世時, 雍正帝不可能編造康熙帝召見皇子們的事, 否則不一下子就被揭穿了嗎?可至今也還沒發現有人揭發他的檔案材料。

至於康熙帝駕崩後關閉京城九門6天, 也可能是因為以一紙遺詔繼位不符合清朝的慣例, 為了避免引起內部混亂和恐慌, 才做出如此決定的。 之所以遺詔沒有在當天宣讀也可能事出有因,

但並不能以此作為雍正帝篡位的證據。

許多野史傳說認為, 雍正帝即位後殺兄屠弟的凶德惡行, 正是出於掩蓋篡位劣跡的考慮, 這似乎也有待商榷。 首先, 皇長子胤禛、廢太子胤礽都是在康熙帝的時候已經被囚禁了, 雍正帝只是遵循康熙帝生前的諭旨辦理。 對於胤礽, 雍正帝對他還是不錯的, 登基的時候就封他的兒子弘皙為郡王, 允許他到康熙帝靈前哭祭。 還派人給胤初送去衣食和醫藥, 令其大為感動。 其次, 雍正帝對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以及自己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確實十分殘酷, 雍正帝之所以留下殘害手足的惡名也並非冤枉。 不過細細分析, 這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這三個皇子在當時黨羽廣布,

勢力都很大, 對雍正帝這位新君極不尊重。 胤禩向朝臣親友散佈對雍正帝繼位的置疑和不信任, 公開說雍正帝會殺他, 與新君對立的態度明顯;胤禟的母親宜妃不顧禮節, 在雍正帝生母德妃之前跑進康熙帝靈堂, 全然不把雍正帝放在眼裡;胤禵對雍正帝繼位更是大為不滿, 行為放肆, 以至連胤禩都提醒他收斂點。 在這種背景下, 雍正帝顯然敏感地意識到了他們對自己皇權的威脅, 因此才相繼對他們羅織罪名, 囚禁或者殺害。

這也是對諸皇子多年來儲位之爭的總清算, 再說這種骨肉相殘可以上溯到清太祖時期, 也並非雍正帝首開先河。

當然, 雍正帝對胤禊、胤禟羅織重重罪名, 又分別逼他們改叫“阿其那”(滿族語是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滿族語是豬的意思)的侮辱性名字, 確實彰顯了雍正帝的殘暴、狹隘以及缺少寬容。 但不管哪位皇子繼位, 出於對自己皇位的考慮, 可能都會如此。 因此, 把雍正帝的凶德惡行歸咎於他為了掩蓋篡位之實, 無疑也有“先驗論”的嫌疑。

雍正帝殺掉隆科多和年羹堯是為了消滅篡位的活口,也只是一種推測的說法,其實,前面已經有所分析,隆科多與雍正帝合謀篡改遺詔的可能性極小,他的功勞主要是口傳遺命,幫助雍正帝順利登基,並在初期保護了雍正帝的安全。年羹堯雖然為雍正帝舊人,但關係也並非像傳說的那樣密切。至於說年羹堯在川陝總督任上,鉗制了撫遠將軍胤禵,也並非事實。因為,胤禵離京千里,起初根本不知京中變故(因為隆科多在局面穩定以前,曾封鎖京城,不准出入),後奉旨進京,當然不會發生兵變。雍正帝起初與這二人關係密切,完全是出於對權臣的籠絡,並非傳說的他們在篡位中立了大功。後來,年羹堯平定青海之後,持功自傲,驕橫跋扈,在軍隊中豎立起了自己的絕對權威。他的舉動讓雍正帝起了疑心,這才是他在雍正二年被殺的直接原因。而隆科多則是眾大臣共同揭發了40多條大罪,被軟禁而死的,並非雍正帝故意殺他的。所以,這二人的死,並不能作為雍正帝篡位的證據。

至於把雍正帝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作為篡位旁證也是牽強附會的。比如皇太極的昭陵是在瀋陽,而順治死後就沒有與他一起葬在昭陵;雖然雍正帝的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帝的墓卻在清東陵。況且如果雍正帝因篡位死後無顏見康熙帝,那他也不敢進太廟才對,因為太廟是皇帝祭祖的地方,那裡供奉著清朝歷代先帝的靈位,按當時迷信說法,在那裡雍正帝不是還能見到康熙帝和他的祖先嗎?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雍正帝繼位合情合理,名正言順。之所以後來會鬧得滿城風雨,除康熙帝未立太子以及以一紙遺詔繼位不合傳統外,可能還源於那些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以及餘黨在社會上廣布謠言,對雍正帝繼位提出諸多質疑,從而使雍正帝非法繼位的傳言越來越多,真假莫辨。

當然雍正帝對諸兄弟的迫害以及殺害功臣的舉動,使他的形象極為不好,這也促使了許多人傾向于雍正帝改詔篡位的說法。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雍正帝殺掉隆科多和年羹堯是為了消滅篡位的活口,也只是一種推測的說法,其實,前面已經有所分析,隆科多與雍正帝合謀篡改遺詔的可能性極小,他的功勞主要是口傳遺命,幫助雍正帝順利登基,並在初期保護了雍正帝的安全。年羹堯雖然為雍正帝舊人,但關係也並非像傳說的那樣密切。至於說年羹堯在川陝總督任上,鉗制了撫遠將軍胤禵,也並非事實。因為,胤禵離京千里,起初根本不知京中變故(因為隆科多在局面穩定以前,曾封鎖京城,不准出入),後奉旨進京,當然不會發生兵變。雍正帝起初與這二人關係密切,完全是出於對權臣的籠絡,並非傳說的他們在篡位中立了大功。後來,年羹堯平定青海之後,持功自傲,驕橫跋扈,在軍隊中豎立起了自己的絕對權威。他的舉動讓雍正帝起了疑心,這才是他在雍正二年被殺的直接原因。而隆科多則是眾大臣共同揭發了40多條大罪,被軟禁而死的,並非雍正帝故意殺他的。所以,這二人的死,並不能作為雍正帝篡位的證據。

至於把雍正帝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作為篡位旁證也是牽強附會的。比如皇太極的昭陵是在瀋陽,而順治死後就沒有與他一起葬在昭陵;雖然雍正帝的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帝的墓卻在清東陵。況且如果雍正帝因篡位死後無顏見康熙帝,那他也不敢進太廟才對,因為太廟是皇帝祭祖的地方,那裡供奉著清朝歷代先帝的靈位,按當時迷信說法,在那裡雍正帝不是還能見到康熙帝和他的祖先嗎?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雍正帝繼位合情合理,名正言順。之所以後來會鬧得滿城風雨,除康熙帝未立太子以及以一紙遺詔繼位不合傳統外,可能還源於那些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以及餘黨在社會上廣布謠言,對雍正帝繼位提出諸多質疑,從而使雍正帝非法繼位的傳言越來越多,真假莫辨。

當然雍正帝對諸兄弟的迫害以及殺害功臣的舉動,使他的形象極為不好,這也促使了許多人傾向于雍正帝改詔篡位的說法。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