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願長眠定軍山,遙望異國巴丘水

作為孔明, 他一直比較喜歡故弄玄虛。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位信仰神秘主義的前輩。 我從小就知道孔明, 覺得他跟諸葛亮都是我國歷史名人,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 我被同桌女生教訓, 她告訴我, 孔明也姓諸, 叫諸孔明, 跟諸葛亮是親戚。 我很欣慰, 這兩個名人終於可以扯上關係了。 可是僅過了一個多星期我就意外地知道真相了。 丫騙了我。 所以我一直喊她丫頭片子。

年幼的時候, 我一直以為孔明是個老者。 我覺得這可能與我當時看的一張畫相有關。 當年姥爺家牆上掛著一幅水墨畫兒, 畫的是三顧茅廬,

其中有一個長鬍子的老頭兒, 戴著灰色方巾, 穿著拖地長衫, 那就是孔明。 後來我又看到了很多孔明像, 都是鬍子很長, 一副老朽模樣。 我就認為孔明就是個老頭兒, 他沒有年輕的時候。 以至於後來當我知道孔明享年只有五十四歲的時候, 我都難以接受。 他出山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 這讓我難以接受。 我也是個男的, 我也有鬍子。 據我的瞭解, 二十六歲是不可能長出那麼多的鬍子的, 何況那時候人們普遍發育很晚。 我想, 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覺得嘴上無毛, 辦事不牢, 而孔明年紀輕輕就辦事很牢, 與常理不符, 所以被打扮成了一副大叔的模樣, 這就可以理解了。

孔明出山之前應該是一個小地主。 作為一個布衣, 他從小一直跟著他叔叔諸葛玄混飯吃,

叔叔死了之後, 他就和弟弟諸葛均在南陽種地。 可是他卻有時間讀很多的書, 天文地理的, 沒事還作兩首“梁父吟”。 他還有個小童專門給他看門, 端茶倒水, 迎來送往的。 他還瞭解很多資訊, 明白天下大勢。 當時也沒有小報新聞, 他肯定是到處打聽(說到這裡, 我腦子中出現這樣的畫面:孔明每天一大早就跑到荊州城去看告示, 打聽公文), 簡而言之, 他就是一個包打聽。 他還有很多時間到處玩兒, 而且幾天幾夜不著家。 假如他肯親自種地, 那地裡肯定全是草。 他還有很多朋友, 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什麼的, 大家常常聚聚會喝喝小酒。 從這些跡像來看, 他在南陽根本就沒有躬什麼耕, 他的日子相當清閒,
他可能是一方地主, 掌管臥龍岡上的土地, 收租度日。 不過他還算是一個講究以文化領導佃農的管理者。 他教佃農一邊幹活一邊唱他作的歌曲, 以便增強文化認同感, 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這段時間裡, 孔明與世無爭, 除了老婆長得醜點之外, 也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事。 假如就這麼過下去, 說不定就成了一個作家什麼的。 沒發生的事, 誰知道呢?

孔明對自己的未來是有規劃的, 要不然他也不會準備那麼詳細的軍事地圖, 以待劉備來訪。 據我所知, 孔明走的時候沒有帶上老婆黃月英, 要不然孔明也不會動不動就與劉備“君臣同榻”。 可是如果有人說孔明跟著劉備走是為了躲避黃月英, 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認同的。 因為孔明是信命的,

他一生盡人謀, 可是也很能接受天定的結果。 諸葛一家配醜婦, 這也是天定, 所以諸葛亮會接受這個結果。 假如你看看諸葛亮的兒媳, 你就一下子明白了。 諸葛瞻的老婆是劉禪的女兒。 劉禪的兩個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 試想, 劉備大耳垂肩, 雙手過膝, 活脫脫一隻大猴子。 張飛豹頭環眼, 聲若巨雷, 簡直是頭野豬。 猴兒配豬, 能生出什麼國色天香的寶貝公主來?所以, 一旦說起孔明為了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 我就想到了孔明一家悲慘身世。 孔明出山, 雖然自己遠離了黃月英, 但是後患無窮。 孔明那麼聰明, 肯定不會算計到這一點, 可是這是天意, 有什麼辦法呢?與其糾纏在這些事情上, 還不如不管它。 孔明出山是真正地想做一番事業,
絕不是害怕醜老婆。

眾所周知, 孔明後來跟周瑜有一腿。 這段感情讓後人痛惜不已。 按理說, 相愛的兩人, 應該互相理解, 互相照顧, 互敬互愛。 可是由於時局的關係, 兩人不得不作出一些違心的選擇。 為什麼呢?說到這兩人, 不得不提劉備。 劉備命硬, “數喪嫡室”(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以至於後來他都不娶正妻了, 讓甘夫人以妾的身份料事家事。 劉備的老婆都短命:甘夫人生阿斗後沒兩年就病故。 靡夫人長阪坡死於非命。 孫夫人在火燒連營之後投江自殺。 劉備又素來不看重老婆, 他曾說“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三國演義•十五回)。 正好來了個孔明, “身長八尺, 面如冠玉(三國演義•三十七回)”,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這引起了劉備其他玩伴的嫉妒,“關羽、張飛等不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可是劉備已然心屬諸葛亮,縱然是八拜之交,也不顧了。劉備還拿出平生僅有的一點文采表示與孔明的情深意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據我所知,現在所說的“魚水之歡,就是這麼來的。沒有辦法。老大說話,莫敢不從。“羽、飛乃止”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可是,孔明並非真愛劉備,他愛的是周瑜。可是劉備是老大,且與周瑜敵對,孔明十分無奈。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孔明是劉備在周瑜處的常駐代表,由於住的時間長了,劉備還不放心,他對身邊的人說:“孔明一去東吳,杳無音信,不知事體如何。誰人可去探聽虛實回報?(三國演義•四十五回)”。特意去看忘孔明,並想把孔明叫回去。可是孔明顯然更喜歡在周瑜這裡長住下去,於是拒絕了劉備。劉備只好自己返回。毛宗崗在點評三國的時候也看出了這裡的貓膩,說道:“魚久脫水,毋乃涸乎?”一語道破。

作為情敵,周瑜與劉備在諸葛亮祭風之後進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對抗。周瑜贏,則孔明永留東吳。劉備贏,則周瑜一生孤苦。所以當諸葛亮祭起東風之後,周瑜派丁奉徐盛攜劍前往江邊,要搶在劉備之前得到孔明。但是劉備終究是老奸巨滑,讓趙雲先丁奉一步搶走了孔明。孔明身陷劉備的掌控之中,只好索性來個一了百了,跟周瑜來個徹底決裂,對丁奉說“將軍不必追趕”,趙雲是我自己叫來接我回去的。趙雲也是性情中人,瞭解個中緣由。但是劉備的命令又必須執行,只好射斷徐盛船上的篷索,阻止徐盛追上來。在這段時間裡,徐盛一直在喊“軍師休去,都督有請”和“暫請少住,有緊要話。”(三國演義•四十九回)。為什麼呢?這並不是徐盛在找藉口,他說的都是實情。徐盛以為孔明不知道周瑜對他的一片深情,急於想替周瑜表白。可是他不知道,孔明早已經知道周瑜對他的一片深情了,只是身不由己而已。

孔明回到劉備處之後,就處於劉備的重壓之下。他是個理智的人,明白跟周瑜是根本不可能有什麼發展了。劉備也知道周瑜與孔明的關係,妒心強烈。而周瑜依然不死心,對孔明的愛轉化成了對劉備的恨。他接連使出三條計謀,想奪回孔明。可是終沒成功。最後一次,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劉備為了一勞永逸,想氣死周瑜,故意逼孔明在山頂上飲酒取樂,讓周瑜斷絕念想。周瑜年少氣盛,終於一命嗚呼。彌留之際,周瑜收到諸葛亮手書一封,上面寫道:“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三國演義•五十七回)孔明在這封信裡面,表明了自己對周瑜的愛戀之情,可是也暗示周瑜,兩人身處不同的陣營,這是不能改變的。

於是周瑜死了。死得無奈。他臨死的時候還喃喃地說,“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五十七回)。任他再英姿颯爽,也扭不過命運的安排。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弔欲傷情。”(三國演義•五十七回)這首詩出現在《三國演義》的書中,人們都以為這首詩乃無名氏所作,卻不知這出自孔明的手筆。從此,孔明再也沒有離開劉備的陣營,除了趙雲,再也沒有人有與他談論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們都知道,周瑜死後,孔明親自去柴桑口弔喪。劉備看到周瑜已死,也就放寬一些,但還是派趙雲帶五百軍,名為護送,實則監視。可是他卻不知道趙雲看著這段感情的來龍去脈,已然站到孔明這一邊。於是孔明得以放心大膽地在周瑜的葬禮上大哭一番:“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三國演義•五十七回)。東吳這邊的將領,尤其是魯肅、丁奉、徐盛等人,哀其情切,於是靈堂裡哀鴻遍地。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趙雲在這段感情上的立場還是被劉備知道了。所以,雖然趙雲是一代名將,也是五虎將之一,卻從沒有像關羽張飛馬超一樣,獨自領兵,鎮守一方。

劉備死後,事過境遷,物是人非。十年前的那場感情,就像做夢一樣,讓孔明心裡變成死灰。趙雲活著的時候,尚可與趙雲聊聊往事。趙雲死後,孔明再無可訴說的對象了。

孔明為了蜀漢的事業,為了一個自己並不愛的人的事業,鞠躬盡瘁。他只是為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卻早年那段令他難過的往事。晚年的他,已經心如死灰,對於世事,已經不甚在意。

他的遺書寫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對於他這一生,他一定還有很多話要說。

可是,說給誰聽呢?

當初弦歌把酒,

誰料多年以後。

本當攜手共遊,

卻逢多事之秋。

莫若老死南陽,

無知亦該無愁。

遠看你爭我奪,

只管春種秋收。

天道變易難尋,

斷了青青子衿。

只為三顧離家,

柴桑口處逢君。

雙手火攻定計,

並肩抗敵同心。

霧江草船相試,

帷幄宴上長吟。

多年征戰遠走,

夢中還望君丘。

常念年輕歲月,

與子撫弦泛舟。

五丈原上風走,

石頭城邊江流。

定軍山上回首,

迷離難見巴丘。

這引起了劉備其他玩伴的嫉妒,“關羽、張飛等不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可是劉備已然心屬諸葛亮,縱然是八拜之交,也不顧了。劉備還拿出平生僅有的一點文采表示與孔明的情深意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據我所知,現在所說的“魚水之歡,就是這麼來的。沒有辦法。老大說話,莫敢不從。“羽、飛乃止”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可是,孔明並非真愛劉備,他愛的是周瑜。可是劉備是老大,且與周瑜敵對,孔明十分無奈。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孔明是劉備在周瑜處的常駐代表,由於住的時間長了,劉備還不放心,他對身邊的人說:“孔明一去東吳,杳無音信,不知事體如何。誰人可去探聽虛實回報?(三國演義•四十五回)”。特意去看忘孔明,並想把孔明叫回去。可是孔明顯然更喜歡在周瑜這裡長住下去,於是拒絕了劉備。劉備只好自己返回。毛宗崗在點評三國的時候也看出了這裡的貓膩,說道:“魚久脫水,毋乃涸乎?”一語道破。

作為情敵,周瑜與劉備在諸葛亮祭風之後進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對抗。周瑜贏,則孔明永留東吳。劉備贏,則周瑜一生孤苦。所以當諸葛亮祭起東風之後,周瑜派丁奉徐盛攜劍前往江邊,要搶在劉備之前得到孔明。但是劉備終究是老奸巨滑,讓趙雲先丁奉一步搶走了孔明。孔明身陷劉備的掌控之中,只好索性來個一了百了,跟周瑜來個徹底決裂,對丁奉說“將軍不必追趕”,趙雲是我自己叫來接我回去的。趙雲也是性情中人,瞭解個中緣由。但是劉備的命令又必須執行,只好射斷徐盛船上的篷索,阻止徐盛追上來。在這段時間裡,徐盛一直在喊“軍師休去,都督有請”和“暫請少住,有緊要話。”(三國演義•四十九回)。為什麼呢?這並不是徐盛在找藉口,他說的都是實情。徐盛以為孔明不知道周瑜對他的一片深情,急於想替周瑜表白。可是他不知道,孔明早已經知道周瑜對他的一片深情了,只是身不由己而已。

孔明回到劉備處之後,就處於劉備的重壓之下。他是個理智的人,明白跟周瑜是根本不可能有什麼發展了。劉備也知道周瑜與孔明的關係,妒心強烈。而周瑜依然不死心,對孔明的愛轉化成了對劉備的恨。他接連使出三條計謀,想奪回孔明。可是終沒成功。最後一次,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劉備為了一勞永逸,想氣死周瑜,故意逼孔明在山頂上飲酒取樂,讓周瑜斷絕念想。周瑜年少氣盛,終於一命嗚呼。彌留之際,周瑜收到諸葛亮手書一封,上面寫道:“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三國演義•五十七回)孔明在這封信裡面,表明了自己對周瑜的愛戀之情,可是也暗示周瑜,兩人身處不同的陣營,這是不能改變的。

於是周瑜死了。死得無奈。他臨死的時候還喃喃地說,“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五十七回)。任他再英姿颯爽,也扭不過命運的安排。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弔欲傷情。”(三國演義•五十七回)這首詩出現在《三國演義》的書中,人們都以為這首詩乃無名氏所作,卻不知這出自孔明的手筆。從此,孔明再也沒有離開劉備的陣營,除了趙雲,再也沒有人有與他談論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們都知道,周瑜死後,孔明親自去柴桑口弔喪。劉備看到周瑜已死,也就放寬一些,但還是派趙雲帶五百軍,名為護送,實則監視。可是他卻不知道趙雲看著這段感情的來龍去脈,已然站到孔明這一邊。於是孔明得以放心大膽地在周瑜的葬禮上大哭一番:“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三國演義•五十七回)。東吳這邊的將領,尤其是魯肅、丁奉、徐盛等人,哀其情切,於是靈堂裡哀鴻遍地。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趙雲在這段感情上的立場還是被劉備知道了。所以,雖然趙雲是一代名將,也是五虎將之一,卻從沒有像關羽張飛馬超一樣,獨自領兵,鎮守一方。

劉備死後,事過境遷,物是人非。十年前的那場感情,就像做夢一樣,讓孔明心裡變成死灰。趙雲活著的時候,尚可與趙雲聊聊往事。趙雲死後,孔明再無可訴說的對象了。

孔明為了蜀漢的事業,為了一個自己並不愛的人的事業,鞠躬盡瘁。他只是為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卻早年那段令他難過的往事。晚年的他,已經心如死灰,對於世事,已經不甚在意。

他的遺書寫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對於他這一生,他一定還有很多話要說。

可是,說給誰聽呢?

當初弦歌把酒,

誰料多年以後。

本當攜手共遊,

卻逢多事之秋。

莫若老死南陽,

無知亦該無愁。

遠看你爭我奪,

只管春種秋收。

天道變易難尋,

斷了青青子衿。

只為三顧離家,

柴桑口處逢君。

雙手火攻定計,

並肩抗敵同心。

霧江草船相試,

帷幄宴上長吟。

多年征戰遠走,

夢中還望君丘。

常念年輕歲月,

與子撫弦泛舟。

五丈原上風走,

石頭城邊江流。

定軍山上回首,

迷離難見巴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