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晉至南朝的北伐,為何無法成功?北朝既然有優勢,為何也不能迅速統一南方?

西元317年, 衣冠南渡, 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 西元420年, 劉裕代晉, 建立宋朝, 之後的宋、齊、梁、陳統稱南朝。

至西元589年, 隋朝滅陳, 一統天下。

在這今三百年間, 南方政權進行了大小十數次的北伐, 北伐的領軍將領中也不乏名將, 但北伐均為成功。

這期間的北伐, 簡單做一下統計的話, 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謝玄、劉裕、劉義隆、蕭衍、陳慶之、吳明徹等等, 可是即使是“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 也最終功敗垂成。 為什麼?


劉裕

1、南朝資源人力物力不及北朝。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 經濟中心依然在北方黃河流域, 人口亦然。 而在農耕時代, 男耕女織, 人口是經濟的最重要因素。

以《魏書》為根據, 南北朝時中國人口約5240萬, 其中南朝800萬, 北朝漢族3200萬, 混血兒640萬, 鮮卑雜胡600萬。 北方人口遠勝南方, 因此經濟北方也遠勝南方。

2、南朝軍事上也不及北朝。

北朝軍事勝於南朝, 可以用組織嚴密、騎術精湛、斥候靈活三方面來概括。


北伐

北方戰亂頻仍, 因此軍事組織上更加嚴密, 北方善騎兵, 騎射非南方所及, 這是南方北伐很難成功的重要因素。

另外, 北朝的斥候, 即偵察兵運用十分靈活, 南朝劫營只能在夜裡, 就是為了避開斥候。

3、南朝北伐糧草運輸困難

南朝多水路, 糧草的運輸一樣靠水運, 如果水運和糧草不濟, 南朝就只能退兵。

桓溫北伐

比如, 桓溫的北伐, 桓溫進入關中, 進至灞上, 本想就地取糧, 糧食被苻健所取後, 桓溫無糧則只能退兵。

4、多數的南人並不熱心北伐, 北方的漢人也對南方的北伐不熱心。

南方士族不熱心北伐, 絕不是簡單的苟且偷安所能代替的。 即使是北伐戰果最盛的劉裕, 進入北方後也並不想留在北方。 時間使南北之間的差異變大, 沒有南渡的漢人長期與少數民族混居, 民族意識慢慢模糊, 逐漸對南方的北伐也不感興趣了。

謝安

既然北方優勢如此明顯, 為何南北分裂依然持續了近三百年呢?北方為何不能迅速統一南方?

簡單的說, 就是北朝的民族和文化沒有解決。

解決民族文化問題, 有兩種方法:

一是苻堅的南征東晉, 既然東晉是所謂的正朔所在, 那我就滅了東晉。

如此一來, 苻堅的前秦就可以居於正統地位, 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統治鮮卑等族了。 這是苻堅與王猛的分歧所在, 苻堅其實也沒有錯, 只不過他最終失敗了, 而且一敗塗地。

苻堅南征失敗

苻堅本來可以至少成為第二個曹操的,如果他南征成功,他這個大秦天王就能比肩秦始皇了。

二是魏孝文帝的推行漢化

西元495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與南朝爭奪文化正統地位。

魏孝文帝改革

洛陽為東漢、魏、晉舊都,定都洛陽,厲行漢化,終於完成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洛陽重新成為天下正朔所在。

“白袍將軍”陳慶之曾言: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陳慶之

可見,此時的北方,文化已然恢復。

隋唐統一後,許多南遷的士族又回到北方。唐代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唐詩的作者大半是北人。

總之,當北朝的民族文化問題不能解決時,北方亂,南北分。

但北朝的民族問題解決後,南征,則天下一統。

苻堅南征失敗

苻堅本來可以至少成為第二個曹操的,如果他南征成功,他這個大秦天王就能比肩秦始皇了。

二是魏孝文帝的推行漢化

西元495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與南朝爭奪文化正統地位。

魏孝文帝改革

洛陽為東漢、魏、晉舊都,定都洛陽,厲行漢化,終於完成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洛陽重新成為天下正朔所在。

“白袍將軍”陳慶之曾言: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陳慶之

可見,此時的北方,文化已然恢復。

隋唐統一後,許多南遷的士族又回到北方。唐代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唐詩的作者大半是北人。

總之,當北朝的民族文化問題不能解決時,北方亂,南北分。

但北朝的民族問題解決後,南征,則天下一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