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兩會地方談]家庭醫生進家門,好看還得中用

省會匯通天下社區居民韓阿姨給燕趙都市報全國兩會民生徵集欄目留言:我今年70歲, 患糖尿病十多年了, 但血糖總控制不好, 盼著能有家庭醫生。 想聽聽代表委員們對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什麼好建議。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2017年, 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 (3月10日《河北日報》)

曾幾何時, 家庭醫生只是電視裡外國人的福利, 在普通人的認知裡, 走門串戶的“赤腳醫生”似乎是與家庭醫生最為接近的形象。 這個陌生而讓人希冀的詞彙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 此次的兩會給我們帶來了福音:不是“貴族專屬”, 不是“赤腳醫生”。 今年始, 全國85%以上地市群眾都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真的讓理想照進了現實。

也許離家門口最近的村醫、社區醫生是最為瞭解群眾健康的第一人, 但是也往往僅限於病人頭疼腦熱時的“登門求醫”, 治療過程也就是一次性問診拿藥, 沒有系統性的跟蹤管理。 而家庭醫生的出現改變以往就醫模式, 讓醫生進家門給廣大群眾提供綜合、連續、便捷、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所以,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家庭醫生是家庭健康的“守門人”, 又是轉診的引路人;是患者的福音, 又是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的一劑良藥。 可謂是前景光明可期。

然而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從以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的例子來看, 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事實, 或是成了“簽而不約”的擺設, 或是打個問號的“到底行不行”。 究其原因無非是來自醫患雙方, 醫生“僧多粥少”、品質參差不齊, 導致精力不夠、能力不行;患者“有病上大醫院”的固有觀念以及對於基層醫生缺乏信任。 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僅好看更要中用才能讓家庭醫生的普及不僅僅停留在數位上而是實打實的惠及民生。

讓家庭醫生真正的走入尋常百姓家, 就需要針對現有短板, 在資源配套、激勵機制等外在保障機制下激發基層醫療機構不斷修煉“內力”, 提高“知名度”;同時, 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讓群眾嘗到“甜頭”。 只有在醫患雙方齊努力下,

才能真正的讓家庭醫生成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守護神。 (譚小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