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貪婪強勢的史達林為何“忍氣吞聲”,最終放棄北海道佔領計畫?

二戰進入1945年8月, 日本已是強弩之末, 仍做垂死掙扎。 8月6日, 美國向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 “小男孩”巨大的威力不僅震懾了日本,

也震驚了正在“觀望”的蘇聯。 8日晚, 再也不敢等的蘇聯人趕緊“下山摘桃子”, 蘇聯政府向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佐藤聲明:根據雅爾達會議精神, 忠於同盟國義務, 蘇聯宣佈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此時東京已是深夜了, 佐藤趕緊拿起電話, 準備通知國內, 卻意外發現電話線路出“故障“了。

8月9日淩晨, 150萬蘇軍分四路向中國東北進軍, 經過四年戰爭洗禮的蘇聯紅軍戰鬥力果然了得, 打得日本關東軍屁滾尿流。 與此同時, 蘇軍爭分奪秒向朝鮮半島進軍, 此時美軍還在遙遠的沖繩。 看到蘇聯欲摘取這個“果實“, 美軍心急如焚又無力阻止。 急中生智, 美國向史達林“建議”, 以北緯38度線為界, 美蘇分別佔領。

基於對史達林的瞭解, 美國本來對自己這個“建議“沒抱太大希望, 出乎意料的是, 史達林爽快地答應了。 作為條件, 蘇聯提出收回千島群島和佔領北海道”計畫“。 北海道是日本第2大島, 地理位置優越, 佔領該島, 鄂霍次克海將成為蘇聯的“內湖”, 對蘇聯遠東太平洋艦隊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針對史達林這個要求, 杜魯門遂採取”緩兵之計“, 回復說蘇聯若要佔領北海道需再和麥克亞瑟商議。 可能是太過自信了, 對這個再明顯不過的“托詞”, 老謀深算的史達林居然相信了。 命令“最前方的部隊已經抵達漢城附近”的蘇軍停止向南挺進, 撤回到三八線以北。

半個月後, 美軍才開進半島南部。 等美軍完成佔領後, 史達林認為是美國人兌現諾言的時候了, 遂派人前往東京見麥克亞瑟, 商議具體實施佔領北海道計畫。 麥克亞瑟得知此人來意後勃然大怒, 斷然拒絕了蘇聯的要求。 當來人暗示蘇聯有可能強行登陸北海道時, 麥克亞瑟一字一句道:“那我就把所有侵犯北海道的蘇聯士兵全部消滅, 也包括你在內。 ”

史達林得知後, 自然大為惱火, 這也為五年後的朝鮮戰爭埋下憤怒的“種子”。 在他看來, 蘇聯人憑一己之力打敗德國, 能夠容忍美國在德國駐軍;作為回報, 獨立打贏了太平洋戰爭的美國人也應該容許蘇聯在日本駐軍。 冷靜下來後, 史達林認為, 此時的蘇聯還不具備與美國全面對抗的實力, 況且庫頁島, 千島群島等“回報”已經很豐厚了, 蘇聯的重心在歐洲, 不希望在亞洲耗費太多精力。

8月11日,蘇軍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4天后,日本宣佈投降,蘇聯的北海道登陸計畫宣告“泡湯”。

8月11日,蘇軍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4天后,日本宣佈投降,蘇聯的北海道登陸計畫宣告“泡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