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秦帝國》之和氏璧的下落之謎

[作者:本頭條ID 圖片:來源網路]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 老楚王走投無路, 讓羋宦官走小路去邯鄲找趙國的趙王。 老楚王拿出了玉讓守門士兵交予趙王,

趙國的奉陽君李兌認出了此玉是和氏璧, 也認出了老楚王, 奉陽君覺得老楚王是從秦國偷跑出來的, 趙國一直主張和秦國聯盟, 為了不得罪秦國, 奉陽君決定讓士兵出面, 最終逼迫老楚王離開了趙國。 那麼老楚王手中的那塊曠世奇寶和氏璧最終的下落又是如何呢?且聽小編給你慢慢道來。

一、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 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為天下奇寶。 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韓非子》載:楚國人卞和, 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 把它奉獻給了厲王。 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 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 ”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 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厲王駕崩了, 武王即位, 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 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 又說:“這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 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駕崩了, 文王即位, 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 三天三夜, 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聽到後,

派人問他原因, 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 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 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 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 ”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 果然得到寶玉, 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戰國劉向《戰國策》載:“周有砥厄, 宋有結綠, 梁有懸愁, 楚有和璞。 ”, 秦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隨、和之寶。 ”, 另外最著名的就是《史記》對和氏璧的記載, 那個完璧歸趙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二、制壁成璽:

西元前228年, 秦滅趙, 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 不幸的是, 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 稱之為“天子璽”。 據史書記載, 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 螭虎鈕, 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後, 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傳說西元前219年, 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 風浪驟起, 所乘之舟行將覆沒。 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 祀神鎮浪, 方得平安過湖。 8年後, 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 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 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 ”言畢不見蹤影, 傳國玉璽複歸於秦。 從此傳國玉璽變成為各個朝代君主必爭之物。

三、和氏璧的下落:

我們先按照歷史的沿革來理順下和氏璧流亡史:

1、卞和得玉,三獻楚王,最終楚文王得此寶玉。

2、和氏璧從楚國流落到趙國,至於如何從楚國流落到趙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50餘年後的西元前283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第二種: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另外從《史記》裡注明的完璧歸趙的說法可以看出,最終和氏璧是從楚國流落到了趙國。

3、西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最後,秦始皇命李斯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製成傳國玉璽。

4、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禦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禦璽獻給了劉邦,禦璽成為“漢傳國寶”。

5、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于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6、西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7、西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8、西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9、西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10、西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資治通鑒》卷90《晉紀十二》)

11、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西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宋。後曆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鑒定其璽,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陳永定二年(西元558年),永行北子晉智乃以傳國璽獻陳武帝。(《五代會要》)

12、大隋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

13、西元618年,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14、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15、唐末,天下大亂,西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樑。

16、西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樑,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17、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西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後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

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宋以後,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贗品,都是皇家自製聊以慰藉而已。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宋哲宗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托禦史台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禦史楊桓辨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但伯顏曾將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聽說元朝得到過傳國璽,並已被元順帝攜逃大漠以北時,便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二次遠征,俘虜了元後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卻未見傳國璽的蹤影。某年,在漠北地帶,有一位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一看,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玉璽。他將它獻給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也鑒定為“傳國璽”。消息傳到漠南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早懷恢復祖業之志,一聞此訊,即率二十萬大軍來攻,經過一場血戰,果然奪得玉璽。明弘治十三年,鄠縣(今戶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竟被後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于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計”,改“金”為“清”國號。清天聰九年(西元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是“制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帝命昭君和番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璽。但西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贗品。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他帶出皇宮的惟一一方玉璽,也就是皇太極所得的這方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可惜未得。溥儀從偽滿洲國皇帝變成戰犯押往前蘇聯,又轉押回國,這璽都一直放在他隨身皮箱的夾層中。直到撫順戰犯所,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這顆寶璽交給了國家。遺憾的是這並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璽。

四、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

“拉長石說”:就“拉長石說”而言,先後有湖北省地礦局工程師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寶玉石研究所袁奎榮教授(2001年)宣佈破解和氏璧材質之謎。“獨山玉說”:先後有南陽市委宣傳部在2008年央視《探尋和氏璧》節目中、中國地質科學院退休研究員趙光贊先生于2010年初在《寶玉石週刊》撰文支持“獨山玉說”。下面小編也說說自己的看法,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中國一共五座荊山,其中最符合記載的非湖北荊山莫屬,而這一帶生產綠松石,綠松石也是古代名玉之一,這似乎很符合《錄異記》中的記載,但是綠松石卻不符合“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點,而且和氏璧起初被稱為璞,所謂璞玉就是外面有包皮的玉,外觀和普通石頭無異,也正是卞和在獻玉的時候別人看起來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才被認為是欺騙楚王,而且一開始連王室玉工都沒看出來,可見這種玉幾乎不可能產於湖北,如果是拿的是綠松石礦石則不會發生這樣大的心理落差而且玉工一眼就能看出,而且綠松石在湖北即使是戰國時期也不是什麼稀奇之物。任何物件都是“物以稀為貴”,除非卞和發現的是一塊平時連楚王都難得一見而且王室玉工業看不懂的玉種,而符合“包皮”、“稀奇”、“色白”等特點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和田玉,一塊綠皮和田玉,小編不是玉學專家,只是根據史書記載的特點進行的一個並不是很嚴謹的推斷。

最後,小編用黃庭堅的詩詞《次韻答黃與迪》中的四句來做個結尾:和氏有尺璧,楚國無人知。青山抱國器,歲月忽如遺。

三、和氏璧的下落:

我們先按照歷史的沿革來理順下和氏璧流亡史:

1、卞和得玉,三獻楚王,最終楚文王得此寶玉。

2、和氏璧從楚國流落到趙國,至於如何從楚國流落到趙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50餘年後的西元前283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第二種: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另外從《史記》裡注明的完璧歸趙的說法可以看出,最終和氏璧是從楚國流落到了趙國。

3、西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最後,秦始皇命李斯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製成傳國玉璽。

4、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禦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禦璽獻給了劉邦,禦璽成為“漢傳國寶”。

5、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于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6、西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7、西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8、西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9、西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10、西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資治通鑒》卷90《晉紀十二》)

11、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西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宋。後曆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鑒定其璽,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陳永定二年(西元558年),永行北子晉智乃以傳國璽獻陳武帝。(《五代會要》)

12、大隋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

13、西元618年,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14、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15、唐末,天下大亂,西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樑。

16、西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樑,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17、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西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後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

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宋以後,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贗品,都是皇家自製聊以慰藉而已。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宋哲宗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托禦史台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禦史楊桓辨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但伯顏曾將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聽說元朝得到過傳國璽,並已被元順帝攜逃大漠以北時,便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二次遠征,俘虜了元後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卻未見傳國璽的蹤影。某年,在漠北地帶,有一位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一看,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玉璽。他將它獻給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也鑒定為“傳國璽”。消息傳到漠南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早懷恢復祖業之志,一聞此訊,即率二十萬大軍來攻,經過一場血戰,果然奪得玉璽。明弘治十三年,鄠縣(今戶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竟被後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于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計”,改“金”為“清”國號。清天聰九年(西元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是“制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帝命昭君和番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璽。但西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贗品。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他帶出皇宮的惟一一方玉璽,也就是皇太極所得的這方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可惜未得。溥儀從偽滿洲國皇帝變成戰犯押往前蘇聯,又轉押回國,這璽都一直放在他隨身皮箱的夾層中。直到撫順戰犯所,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這顆寶璽交給了國家。遺憾的是這並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璽。

四、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

“拉長石說”:就“拉長石說”而言,先後有湖北省地礦局工程師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寶玉石研究所袁奎榮教授(2001年)宣佈破解和氏璧材質之謎。“獨山玉說”:先後有南陽市委宣傳部在2008年央視《探尋和氏璧》節目中、中國地質科學院退休研究員趙光贊先生于2010年初在《寶玉石週刊》撰文支持“獨山玉說”。下面小編也說說自己的看法,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中國一共五座荊山,其中最符合記載的非湖北荊山莫屬,而這一帶生產綠松石,綠松石也是古代名玉之一,這似乎很符合《錄異記》中的記載,但是綠松石卻不符合“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點,而且和氏璧起初被稱為璞,所謂璞玉就是外面有包皮的玉,外觀和普通石頭無異,也正是卞和在獻玉的時候別人看起來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才被認為是欺騙楚王,而且一開始連王室玉工都沒看出來,可見這種玉幾乎不可能產於湖北,如果是拿的是綠松石礦石則不會發生這樣大的心理落差而且玉工一眼就能看出,而且綠松石在湖北即使是戰國時期也不是什麼稀奇之物。任何物件都是“物以稀為貴”,除非卞和發現的是一塊平時連楚王都難得一見而且王室玉工業看不懂的玉種,而符合“包皮”、“稀奇”、“色白”等特點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和田玉,一塊綠皮和田玉,小編不是玉學專家,只是根據史書記載的特點進行的一個並不是很嚴謹的推斷。

最後,小編用黃庭堅的詩詞《次韻答黃與迪》中的四句來做個結尾:和氏有尺璧,楚國無人知。青山抱國器,歲月忽如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