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軍師聯盟》裡劉濤搶鏡,歷史上的司馬懿真是“妻管嚴”嗎?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軍師聯盟》熱播以來, 劉濤飾演的張春華搶鏡不少, 她聰明嫻賢慧、為人正直, 身手也很了得, 多次保護丈夫司馬懿逢凶化吉。

這個人物設置有點兒像梅長蘇身邊的飛流, 文士身邊得有一個武功高強的人作互補, 張春華就是司馬懿的保護神和助手。

當然司馬懿和張春華之間的愛情也是《軍師聯盟》中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春華潑辣, 司馬懿文靜, 二人相得益彰。 劇中的司馬懿有點兒怕張春華, 經常被罰跪、揪耳朵。

那麼, 歷史上司馬懿的妻子真的叫張春華嗎?她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司馬懿真真的怕她嗎?

根據《晉書》的記載, 司馬懿的正妻的確就是張春華, 在漢末三國的女性中她算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不僅因為她嫁給了司馬懿, 而且在史書上能一筆一畫地鄭重記下她的姓和名, 單單這一點就很不容易, 因為那時候能把姓名都留下來的女性並不多。

曹操最有名的妻子是卞氏, 袁紹的妻子是劉氏, 劉備的妻子史書上記載過的有甘氏、麋氏, 她們的丈夫不可謂名氣不大, 她們自己也都算稱職, 但她們卻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以“X氏”呼之。

有人說呂布妻子不是有姓有名嗎?貂蟬, 那可是女名人。 另外, 劉備不也有個妻子叫孫尚香嗎?孫權的妹妹。

可惜貂蟬只是個傳說中的人物, 正史沒有關於她的記載;劉備的確有個妻子姓孫, 是孫權的妹妹, 但孫尚香這個名字是後人附會的。

其他的, 大喬、小喬等等, 就更不用說了。

翻遍這一時期的史籍, 整個三國時代留下姓和名字的女性沒有幾個, 《軍師聯盟》中的甄宓也不是, 史書只稱呼她為“甄氏”或“甄後”, “甄宓”這個名字也是後人附會的。

張春華的祖籍是河內郡平皋縣, 距司馬懿的老家很近, 她的父親叫張汪, 當過縣令, 母親山氏, 也是河內郡人。

山氏家族後來也出了個大名人, 他就是“竹林七賢”裡官當得最大的那位山濤, 論起來張春華還是山濤的從祖姑奶。

史書上說張春華少有德行、智識過人, 她是什麼時間嫁到司馬家的不清楚, 根據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的年齡推測, 應該是在司馬懿裝病不仕曹操的那幾年。

當時, 大家都知道司馬家的老二還沒有成親, 但是個病人, 稍有地位的家庭估計都不願意把姑娘嫁給他。 張家雖不是大族, 好歹也做過縣令, 張春華按理說不會答應這門親事, 但她還是嫁了。

張春華比司馬懿小10歲, 嫁過來時應該不到20歲。 過門後, 司馬懿裝病的秘密自然瞞不過她, 她得知後在驚喜之餘也特別注意不讓秘密外泄。

不外泄,怎麼辦?繼續裝唄,大家一塊裝。

司馬懿裝得挺像,有人的時候就躺著,出門讓人抬著,從不敢大意。

可是,意外仍然發生了。

一天,他們家在院子裡曬書,那時候竹質、木質圖書還是書籍的主要形式,這種材質最怕受潮,所以經常要拿出來涼涼。這時突然下了暴雨,跟前沒有一個人,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在裝病,起身跑去收書,這件事恰巧被家裡的一個婢女看到了。

司馬懿有點緊張,擔心秘密會外泄,趕緊想辦法補救。以司馬懿處理這種事情的智商,他能想到的辦法只是把這個婢女叫來,連哄帶嚇一番,給點封口費,讓秘密永遠爛在肚子裡。

但張春華聽了直搖頭:封口費?那是不可靠的,對於一切秘密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錢。張春華認為,要想永遠保守秘密,只有一個辦法:把人殺了!

張春華見司馬懿還有點些猶豫,就二話不說,親自動手殺了這個婢女。

人是殺了,屍體如何處理?在院子裡挖個坑把人埋在那兒。簡單歸簡單,但今後估計一站到院子裡就得走神,半夜一睡醒就會覺得院子裡站個人。那時候沒有酼酸也沒有硝酸,想滅屍還真不大容易。

不過,這難不倒張春華,她的辦法是:煮。

張春華親自燒了一大鍋水,把這個婢女煮了,徹底毀屍滅跡。

上面這件事不是民間傳說,也不是野史筆記,而是很嚴肅地記載在《晉書》裡。這是一件很殘忍的事,也是違法犯罪,但修史的人覺得這恰是張春華的光榮事蹟,沒有她司馬懿恐怕過不了這一關。

張春華陪伴司馬懿走過了40多年,史書對她的評價頗高,稱她“偶德潛鱗,翊天造之艱虞,嗣塗山之逸響,寶運歸其後胤,蓋有母儀之助”。這些話就不勞翻譯了,史書裡大凡有這些話都不免虛美和浮誇,只要記住其中的“母儀之助”這樣的意思就夠了。

年輕人找物件喜歡找與自己性格相近的,認為那樣才有共同語言,好溝通。其實不然,夫妻兩個都內向或者都外向反而難以相處,而剛柔並濟、有互補性的夫妻更容易情深意篤。

所以,急性子最好找個慢性子,話少的最好找個話多的,不愛交往的最好找個喜歡應酬的,這樣的組合更穩定長久,但前提是相愛,並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建立共識,這樣才能在需要自己的時候心甘情願做出奉獻,缺了這些再互補也沒用。

家教太嚴的孩子容易膽小,這跟在嚴厲領導手下做事的下屬一樣,總怕挨批評,辦起事來放不開手腳,畏首畏尾。早年的司馬懿內心裡既有剛毅的一面,也有懦弱多思的一面,好在有張春華從中相助,性格上充分互補,遇事夫妻二人商量,張春華給丈夫出了不少主意。

作為一位傳奇女性,張春華的身上應該有許多故事發生,但史書的直接記載卻不多,《晉書·宣穆張惶後傳》只有潦潦270多字,介紹基本情況用了三分之一,剩下的篇幅只夠記載2件事的。

第一件事,上面已經說過了。

另外一件事發生在後來,張春華為司馬懿生下了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幹3個兒子,但這時司馬懿卻寵愛起柏夫人,對她有所冷落,有時好長時間見不到司馬懿的面。

有一次,司馬懿病了,張春華前去探望,司馬懿卻不大高興,見到她時不悅道:“你這個老太婆,為何跑出來煩人?”

張春華大悲,一氣之下開始絕食抗議。

司馬懿聽說後也生了氣,就讓她絕食,不理,張春華快餓死了。

後來司馬懿終於著急了,因為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幹這幾個兒子也加入到絕食行列,陪母親一塊討公道。司馬懿嚇壞了,趕緊跑去向張春華承認錯誤,張春華才原諒了他。

事後司馬懿還嘴硬,對別人說:“老太婆死不足惜,我是擔心那幾個好兒子啊!”

作為司馬氏家族的官方傳記,《晉書》對司馬氏奪權掌權過程中的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一向能遮就遮、能掩就掩,但仍記下了後面這件事,看樣子不會無中生有。

這段故事似乎不太正面,但在著史者看來它也不屬於一般的八卦新聞,它很重要,於是把它記了下來。

推測起來,司馬懿年輕時對張春華多有依賴,在其奮鬥過程中肯定少不了張春華相助,這一點與《軍師聯盟》所表現的頗為一致,但到了後來,張春華逐漸失寵于司馬懿,但她畢竟不是一般女人,整治起丈夫來也頗有一套。

可以這麼猜測:張春華年輕的時候是一位“野蠻女友”,年齡大了是一位“悍妻”。

張春華死時59歲,對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這其實算是高夀了,當時司馬懿還沒死,又在裝病與曹爽鬥爭,是日子最難過的時候。

張春華後被葬于洛陽高原陵,她的孫子司馬炎受禪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追張春華為宣穆皇后。

除了張春華,史書提到司馬懿一生中至少還有柏氏、伏氏和張氏3個女人,史書稱她們為夫人,其實就是妾,除了張春華生的3個兒子,她們又為司馬懿生下了6個兒子,有3個參加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史書對伏夫人、張夫人沒有什麼特別記載,柏夫人因為上面的“爭寵事件”而顯名,她生的兒子司馬倫在“八王之亂”中曾一度登基稱帝,但不久即退位,史學界對他這個皇帝一般都不予承認。

三國全史:全2冊 ¥60.5 購買

不外泄,怎麼辦?繼續裝唄,大家一塊裝。

司馬懿裝得挺像,有人的時候就躺著,出門讓人抬著,從不敢大意。

可是,意外仍然發生了。

一天,他們家在院子裡曬書,那時候竹質、木質圖書還是書籍的主要形式,這種材質最怕受潮,所以經常要拿出來涼涼。這時突然下了暴雨,跟前沒有一個人,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在裝病,起身跑去收書,這件事恰巧被家裡的一個婢女看到了。

司馬懿有點緊張,擔心秘密會外泄,趕緊想辦法補救。以司馬懿處理這種事情的智商,他能想到的辦法只是把這個婢女叫來,連哄帶嚇一番,給點封口費,讓秘密永遠爛在肚子裡。

但張春華聽了直搖頭:封口費?那是不可靠的,對於一切秘密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錢。張春華認為,要想永遠保守秘密,只有一個辦法:把人殺了!

張春華見司馬懿還有點些猶豫,就二話不說,親自動手殺了這個婢女。

人是殺了,屍體如何處理?在院子裡挖個坑把人埋在那兒。簡單歸簡單,但今後估計一站到院子裡就得走神,半夜一睡醒就會覺得院子裡站個人。那時候沒有酼酸也沒有硝酸,想滅屍還真不大容易。

不過,這難不倒張春華,她的辦法是:煮。

張春華親自燒了一大鍋水,把這個婢女煮了,徹底毀屍滅跡。

上面這件事不是民間傳說,也不是野史筆記,而是很嚴肅地記載在《晉書》裡。這是一件很殘忍的事,也是違法犯罪,但修史的人覺得這恰是張春華的光榮事蹟,沒有她司馬懿恐怕過不了這一關。

張春華陪伴司馬懿走過了40多年,史書對她的評價頗高,稱她“偶德潛鱗,翊天造之艱虞,嗣塗山之逸響,寶運歸其後胤,蓋有母儀之助”。這些話就不勞翻譯了,史書裡大凡有這些話都不免虛美和浮誇,只要記住其中的“母儀之助”這樣的意思就夠了。

年輕人找物件喜歡找與自己性格相近的,認為那樣才有共同語言,好溝通。其實不然,夫妻兩個都內向或者都外向反而難以相處,而剛柔並濟、有互補性的夫妻更容易情深意篤。

所以,急性子最好找個慢性子,話少的最好找個話多的,不愛交往的最好找個喜歡應酬的,這樣的組合更穩定長久,但前提是相愛,並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建立共識,這樣才能在需要自己的時候心甘情願做出奉獻,缺了這些再互補也沒用。

家教太嚴的孩子容易膽小,這跟在嚴厲領導手下做事的下屬一樣,總怕挨批評,辦起事來放不開手腳,畏首畏尾。早年的司馬懿內心裡既有剛毅的一面,也有懦弱多思的一面,好在有張春華從中相助,性格上充分互補,遇事夫妻二人商量,張春華給丈夫出了不少主意。

作為一位傳奇女性,張春華的身上應該有許多故事發生,但史書的直接記載卻不多,《晉書·宣穆張惶後傳》只有潦潦270多字,介紹基本情況用了三分之一,剩下的篇幅只夠記載2件事的。

第一件事,上面已經說過了。

另外一件事發生在後來,張春華為司馬懿生下了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幹3個兒子,但這時司馬懿卻寵愛起柏夫人,對她有所冷落,有時好長時間見不到司馬懿的面。

有一次,司馬懿病了,張春華前去探望,司馬懿卻不大高興,見到她時不悅道:“你這個老太婆,為何跑出來煩人?”

張春華大悲,一氣之下開始絕食抗議。

司馬懿聽說後也生了氣,就讓她絕食,不理,張春華快餓死了。

後來司馬懿終於著急了,因為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幹這幾個兒子也加入到絕食行列,陪母親一塊討公道。司馬懿嚇壞了,趕緊跑去向張春華承認錯誤,張春華才原諒了他。

事後司馬懿還嘴硬,對別人說:“老太婆死不足惜,我是擔心那幾個好兒子啊!”

作為司馬氏家族的官方傳記,《晉書》對司馬氏奪權掌權過程中的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一向能遮就遮、能掩就掩,但仍記下了後面這件事,看樣子不會無中生有。

這段故事似乎不太正面,但在著史者看來它也不屬於一般的八卦新聞,它很重要,於是把它記了下來。

推測起來,司馬懿年輕時對張春華多有依賴,在其奮鬥過程中肯定少不了張春華相助,這一點與《軍師聯盟》所表現的頗為一致,但到了後來,張春華逐漸失寵于司馬懿,但她畢竟不是一般女人,整治起丈夫來也頗有一套。

可以這麼猜測:張春華年輕的時候是一位“野蠻女友”,年齡大了是一位“悍妻”。

張春華死時59歲,對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這其實算是高夀了,當時司馬懿還沒死,又在裝病與曹爽鬥爭,是日子最難過的時候。

張春華後被葬于洛陽高原陵,她的孫子司馬炎受禪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追張春華為宣穆皇后。

除了張春華,史書提到司馬懿一生中至少還有柏氏、伏氏和張氏3個女人,史書稱她們為夫人,其實就是妾,除了張春華生的3個兒子,她們又為司馬懿生下了6個兒子,有3個參加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史書對伏夫人、張夫人沒有什麼特別記載,柏夫人因為上面的“爭寵事件”而顯名,她生的兒子司馬倫在“八王之亂”中曾一度登基稱帝,但不久即退位,史學界對他這個皇帝一般都不予承認。

三國全史:全2冊 ¥60.5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