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七下西洋,究竟到沒到過臺灣?

(鄭和 劇照)

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的動機既複雜又簡單。 新朝確立, 想站穩腳跟, 避開海盜倭寇的滋擾是其一。 另外, 元末逐鹿天下的老對手方國珍、張士誠有殘部逃到了海上,

得杜絕其捲土重來的可能性。 這位開國皇帝要做就做絕。

在洪武年間, 朝廷連下四次“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 在東南沿海“遷界移民, 堅壁清野”, 已經定居澎湖的居民也一併遷往福建的漳州、泉州。 本來, 澎湖巡檢司這個依元朝舊例被承繼下來的機構, 也在1387年撤銷了。

這種關門政策施行多年, 卻在朱元璋駕崩後, 發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轉。 如今已成為全球記憶的“鄭和下西洋”橫空出世, 震爍古今。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 是想全面變更乃父的方向, 向海洋進發, 還是只想打發太監鄭和去海上遛幾圈, 完成孤立的壯舉, 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清楚過。 如今, 鄭和下西洋被兩岸視為重要精神遺產,

臺灣經濟部門以“新鄭和計畫”來命名經濟活動, 但鄭和同臺灣究竟有沒有直接的關係?

更簡單更直接的問題是:鄭和究竟到沒到過臺灣?

成為問題, 在於有爭議, 兩種說法各有立場、論據。

一種認為鄭和根本沒到過臺灣, 因為臺灣當時既無奇貨, 又無強大政治勢力, 頂多只有部屬船隊因強風在赤崁(今台南)一帶停泊汲水。 臺灣在東, 鄭和七下西洋都走西去的航路, 不是東向航路, 路過、漂流到臺灣的可能性不大。

費信是鄭和的部屬, 著有《星槎勝覽》, 記載下西洋途中親臨其境的海上各地, 其中臺灣並沒有被列入“親監目識之所至”, 證明最起碼費信肯定是沒到過臺灣了。

有關鄭和到過臺灣的說法雖然多見於各種文獻,

但那些文獻顯然都是把民間傳說記錄下來。 對不起, 鄭和去過許多地方, 但錯過了臺灣。

一說是下西洋, 實際到達地是南洋各島, 南洋、呂宋和臺灣間常有颱風, 被風吹著, 路過臺灣的可能性極大。 此外, 鄭和到臺灣的記載雖是傳說, 但傳說那麼多、那麼生動,

難保沒有事實的依據, 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 不是也常採用傳說, 不是也成了正史?

顯然, 這一說法希望下西洋的巨大腳印曾留在寶島上, 希望傳說是真的。

傳說一:約西元1430年, 鄭和由東南亞返航途中遭遇海難, 意外造訪了臺灣。 在這次造訪中, 鄭和接觸了臺灣少數民族, 發現了一些具有療效的草藥, 沒有遇到中原移民。

傳說二:是如今的臺灣人尤其少數民族絕對不喜歡的說法。 鄭和下西洋, 海上諸夷賓服, 只有“東番”, 也就是臺灣島上的少數民族不服進行抗爭, 鄭和生氣了, 後果很嚴重, 揮師入島, 降服東番, 貽送這些土著們銅鈴, 令其系在脖子上, 後來這種脖子上掛著的鈴鐺反而被當成了寶貝, 有錢人一掛就是好幾個。 這種陰損的說法最早記載于明萬曆年間陳第的《東番記》裡,

後被抄來抄去, 竟然出現在《明史》中。

傳說三:鄭和抵達臺灣, 曾在鳳山投藥于水中, 當地人以水濯洗, 可治百病。 鄭和還曾在今天的台南取水, 取水地稱為大井。

傳說四:最美最皆大歡喜的一種, 即“三寶薑”的傳說。 鄭和到達了臺灣, 受到少數民族的歡迎和協助。 鄭和將大陸特產分送給少數民族, 其中包括生薑, 因為這位最偉大的太監發現少數民族生活在山高水冷的地方, 容易生病, 就介紹了生薑驅寒去濕、避腥不葷的功能, 教會少數民族用生薑治病、防病和調味, 並親手在當地種植了一些生薑。 從此, 生薑在臺灣島紮根落戶。 因為鄭和號稱“三寶太監”, 臺灣的生薑也被稱為“三寶薑”。

傳說三、四見於清代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纂修的《臺灣府志》中,問題是,在《臺灣府志》中,投藥于水、井中取水、種植生薑的太監叫“三保”,有時候又稱之為王三保。鄭和固然以三寶太監著稱,可那年頭叫三寶(三保)的太監比比皆是,尤其是鄭和的副使、太監王景弘也稱為王三保。究竟哪個三寶在這些傳說裡?究竟哪個三寶到過臺灣?

再有,傳說在中國傳統裡常常變為正史。除了鈴鐺掛脖子進入《明史》外,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在名著《臺灣通史》中,乾脆將傳說熔為一爐:

“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台,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台,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雲為鄭和所遺,則和入台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歷史確實有深意,鄭和到沒到過臺灣,在史實上有爭論考據的價值,卻不是重點。就算真到過,他和他的大明朝也錯過了,從臺灣到全中國,歷史沒有發生任何轉向,正像他的七下西洋,不曾為千年一貫的生聚興衰帶來一點點衝擊、變化。

不管是為了宣揚國威,還是朱棣懷著篡權的不安,要找到流落海外的建文帝,鄭和下西洋的心態都是“天朝上邦”。

在後世,有基於利害立場的苛責,說下西洋沒能協助中國成為海權國家,是“面子工程”;有基於道德立場的褒揚,認為鄭和不像西方列強那樣侵奪殺戮,是“仁義之師”。

共實兩種評價方向一致,就是臺灣繼續被視為可有可無的蠻夷之地,最先航海的鄭和與他的大明朝,看不到這個邊陲島嶼地位、潛力,從未想過去主動經營。

鄭和之後,明朝重回海禁政策,走上焚船鎖國之路。此時世界形勢悄然變化,西方的深海航行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開始海上大冒險,葡萄牙、荷蘭、西班牙人相繼“發現”臺灣,臺灣海峽進入多事之秋。

本文摘自《一本書讀懂臺灣史》亢霖,九州出版社

一本書讀懂臺灣史 ¥29.9 購買

傳說三、四見於清代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纂修的《臺灣府志》中,問題是,在《臺灣府志》中,投藥于水、井中取水、種植生薑的太監叫“三保”,有時候又稱之為王三保。鄭和固然以三寶太監著稱,可那年頭叫三寶(三保)的太監比比皆是,尤其是鄭和的副使、太監王景弘也稱為王三保。究竟哪個三寶在這些傳說裡?究竟哪個三寶到過臺灣?

再有,傳說在中國傳統裡常常變為正史。除了鈴鐺掛脖子進入《明史》外,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在名著《臺灣通史》中,乾脆將傳說熔為一爐:

“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台,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台,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雲為鄭和所遺,則和入台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歷史確實有深意,鄭和到沒到過臺灣,在史實上有爭論考據的價值,卻不是重點。就算真到過,他和他的大明朝也錯過了,從臺灣到全中國,歷史沒有發生任何轉向,正像他的七下西洋,不曾為千年一貫的生聚興衰帶來一點點衝擊、變化。

不管是為了宣揚國威,還是朱棣懷著篡權的不安,要找到流落海外的建文帝,鄭和下西洋的心態都是“天朝上邦”。

在後世,有基於利害立場的苛責,說下西洋沒能協助中國成為海權國家,是“面子工程”;有基於道德立場的褒揚,認為鄭和不像西方列強那樣侵奪殺戮,是“仁義之師”。

共實兩種評價方向一致,就是臺灣繼續被視為可有可無的蠻夷之地,最先航海的鄭和與他的大明朝,看不到這個邊陲島嶼地位、潛力,從未想過去主動經營。

鄭和之後,明朝重回海禁政策,走上焚船鎖國之路。此時世界形勢悄然變化,西方的深海航行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開始海上大冒險,葡萄牙、荷蘭、西班牙人相繼“發現”臺灣,臺灣海峽進入多事之秋。

本文摘自《一本書讀懂臺灣史》亢霖,九州出版社

一本書讀懂臺灣史 ¥29.9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