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還記得蝨子嗎

還記得蝨子嗎

王國華

時至今日, 蝨子大概屬於瀕危動物了, 但並沒專家來呼籲挽救它們, 這說明當代人跟蝨子的關係是多麼冷漠。 其實,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上溯五千年, 人類跟蝨子始終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親密無間的。 各類史書中不乏關於蝨子的記載, 而且相當正面。

在講究清談的魏晉時代, 嵇康等眾多賢人喜歡“捫虱而談”, 一邊抓蝨子一邊聊天, 多麼閒適!宋朝大儒王安石被皇帝召見時, 一個蝨子不安分地從他的脖子裡爬出來, 站在白鬍子上蕩秋千, 逗得皇帝直樂。

這些名人逸事顯然對包容蝨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下至草莽, 上到公卿, 都對蝨子抱一種“即來之, 則安之”的沖淡, 惟獨北宋徽宗被金兵擄走後, 身上生了蝨子, 居然不知為何物, 給舊臣寫信說:“朕身上生蟲, 形如琵琶。 ”也許這位皇帝太乾淨了, 以至身上從沒生蝨子, 難怪最後成了亡國之君。

蝨子和人類的相濡以沫、生死與共可不是說著玩的。 《酉陽雜俎》中記載:“相傳人將死, 虱離身。 或雲取病者蝨子於床前, 可以蔔病。 將差, 虱行向病者, 背則死。 ”人快死的時候, 身上的蝨子紛紛逃離。 判斷一個病人是不是還有希望, 只需把一隻蝨子放在床前, 蝨子撲向病人, 人還有救;蝨子背向病人而爬, 那就只好準備棺材了。 大概是人之存活和死亡, 身體上會有一個物理變化過程,

人類肉眼不一定能看出來, 但蝨子憑藉自己的生物本能可以感覺得到。 這就如同地震之前雞犬叫, 老鼠跳, 井水冒等奇怪的現象, 都是人類暫時無法破解的自然之謎。 現代化醫院裡準備著各種檢測儀器, 體溫計、血壓計、那計這計。 其實, 一個蝨子都解決了。

我這篇文章的讀者, 估計都知道蝨子是怎麼回事。 但我給六歲的女兒講蝨子和跳蚤的故事, 就要費一番口舌, 她總是把“蝨子”和“獅子”混淆。 在此, 我就向五十年後的讀者普及一下蝨子的知識:蝨子像芝麻一樣大, 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身上, 平時隱藏於衣服和頭髮縫隙裡, 乘機爬出來吸血。 幼蟲叫做蟣子, 白的, 小米粒般大小。 由於衛生條件的改善, 今天的蝨子沒有了藏身之地,

瀕臨絕種。 人類由津津樂道蝨子的故事變得提起它的名字就噁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