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金錢與抗日戰爭|為錢而舞的軍刀

西方有句俗語:戰爭需要的第一是錢, 第二是錢, 第三還是錢!馬克思說:受戀愛愚弄的人, 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

經濟戰是抗日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一幕, 但它的來龍去脈卻被烽火硝煙和隆隆炮聲所掩蓋。 那時候, 日本侵略者提出要“以戰養戰”“自活主義”;蔣介石提出“三分軍事、七分經濟”;毛澤東則發憤苦研經濟學, 撰寫了長達十余萬字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等等, 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真理在於, 經濟是軍事的支柱。

貨幣是近代經濟的血液, 商品賴其流通, 人民依其生活, 而國家政府憑藉貨幣與民眾發生經濟聯繫。 貨幣戰是經濟戰的最高表現形式。 抗日戰爭中, 交戰雙方無不為此而運籌帷幄、浴血撕殺。 這條戰線很隱蔽, 但卻更為殘酷。 深入研究抗戰時期的貨幣和貨幣戰, 必將有助於我們對抗日戰爭全貌的深刻瞭解。

背著製錢的人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金錢支撐了抗戰, 支持著世界反法西斯的鬥爭, 為此, 全民族忍受了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苦難。 這種苦難, 在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中, 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發動戰爭的國家都知道戰爭是雙面劍,

被侵略的國家視戰爭為災難;而殖民主義者卻視戰爭為吉祥。 近代亞洲, 來自中國的戰爭賠款, 在日本近現代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甲午戰後的《馬關條約》, 清政府向日本賠償3.5億兩白銀, 折合英鎊38082884鎊5先令6便士半。 日本正是依靠這些資金, 才在本土各地建立了新的小學, 國民素質由此提高;同時, 在貨幣制度上日本得以實現金本位, 一下與世界主流貨幣體系同步, 迅速步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取之無道”——即通過戰爭繁榮自己, 是日本近代崛起的一個重要方式。 更為可悲的是, 中國的賠款培養了日本的貪婪, 崛起後的日本需要殖民地、需要更多的錢和市場。 相應地, 中國人民就承受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的“七七事變”,

多年的戰爭苦難;面臨的是鋪天蓋地而來的掠奪、搜刮, 日軍的軍用票和偽銀行鈔票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

侵華戰爭時期, 日本除在華中、華南發行了大量的軍用票, 直接搶掠中國的資財、物資外, 還先後在中國扶持設立了諸多偽銀行, 如偽滿洲中央銀行、偽蒙疆銀行、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偽中央儲備銀行等, 這些偽銀行一方面大發偽幣, 變相搜刮。 同時還操縱、控制了一批發鈔的金融機構, 如偽冀東銀行、偽華興商業銀行、偽河北銀錢局、偽河北省銀行、偽山東民生銀行、偽江蘇財政廳、偽廈門勸業銀行等等。 通過這些金融機構, 日本對中國的掠奪、對中國經濟的破壞達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日本軍用票

尤其使人氣憤的是, 日本在即將失敗和宣佈投降後的一段時間裡, 為轉嫁戰敗後的處罰和佈署遺害, 日軍仍操縱佔領區偽銀行大發紙幣, 遺害中國。 本來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偽幣已達嚇人的80餘億元, 但到11月13日國民政府派人接收該行時, 其貨幣發行額竟擴張到了136億元的天文數字。三個月幾乎又增發了一半,可以想像這些貨幣對東北市場和人民生活的衝擊以及對日後國家政府收回這些紙幣的壓力。

偽滿洲中央銀行紙幣

偽察南銀行紙幣

日本投降後,臺灣銀行券8月底發行額為16.5億元,一個月後竟增至22.85億元,10月末再增至28.98億元,較日本投降前增加了兩倍多,較“七七事變”前增加了38倍。這最後的掠奪,給中國留下了難以醫治的經濟頑症。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為日後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打下了伏筆了。

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有人不承認其發動了侵略戰爭、掠奪了中國,甚至還辯稱是為了幫助中國從西方殖民主義者手中解放出來,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繁榮。其實只要看一看日本在抗日戰爭期間所進行的瘋狂的經濟戰,就足以揭穿這些謊言。

中國銀行法幣

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有兩種性質不同的貨幣在與日偽貨幣對陣撕殺,一是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一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敵後根據地發行的根據地貨幣。

抗戰中,法幣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對日偽貨幣而言,抗戰初期的法幣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侵略、與敵進行殊死搏鬥的經濟戰、貨幣戰的主力。法幣在國統區擔負著振興後方經濟的使命,是加強大後方建設、支持政府財政的重要經濟武器,是大後方戰時經濟統治的重要工具。國民政府能在大後方建立西南、西北金融網,限制地方紙幣發行,使大後方經濟達到與戰爭需要的高度統一、集中,與法幣的作用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法幣還承擔著支撐前方抗戰的使命,不僅要保持匯率,外聯英美經濟;還要內控省地方銀行紙幣,在法幣外沿與敵偽貨幣對陣,甚至天天在市場與其撕殺,在比價上拼刺刀。

雖然法幣在皖南事變後、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益加強了對根據地貨幣的限制,並成為對根據地進行經濟控制、封鎖的工具,但我們絕不可因此低估法幣在抗戰初期對根據地貨幣體系建立的支撐作用。法幣在抗戰初期是成功的。它的失敗,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錯誤的貨幣整理政策及繼續戰時經濟特有的通貨膨脹所致。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發行的貨幣在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法幣的盟友,是淪陷區法幣的護衛神。尤其是在1941年以後,根據地貨幣逐漸獨自承擔起在敵後抗擊敵偽貨幣、發展根據地經濟的任務。它是中日經濟戰中極為重要的力器,是插入敵偽心臟的鋼刀,使得日本人不能在淪陷區經濟上為所欲為,在市場上也是磕磕絆絆。

陝甘寧邊區銀行紙幣

抗戰中的貨幣戰,在黃金、白銀、紙幣等方面都有充分展示,同時在外匯、物資、物價及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面也都有表現。當然,在與日本侵略者的貨幣戰中,中國金融界既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也得到了許多教訓。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日軍就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搞“異民族統治中國史”之類的研究,對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漢族時每一個村莊居住幾個少數民族都搞得一清二楚。在對中國貨幣的研究方面,日本也煞費苦心。抗戰前和抗戰期間,日本陸續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國貨幣的調查和研究專著,這也是國民政府在中日貨幣戰中屢屢被動的原因之一。

經濟鬥爭和軍事鬥爭、政治鬥爭不同,它的複雜性是後兩者難以企及的,但三者關係又十分密切:一方面經濟鬥爭如極強的暗流,衝擊、影響、決定著政治、軍事鬥爭的成敗;另一方面政治和軍事鬥爭又極有力地反作用於經濟鬥爭。

本書想講一講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貨幣、貨幣戰及貨幣運動的故事,並試圖總結出一些戰時貨幣運動的規律,並為看清有關金融、貨幣領域的一些問題提供參考。但限於學力,金沙並俱,切望方家斧削,以求達治史之目的。

(本文為《金錢與抗日戰爭》序言。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方有句諺語:戰爭需要的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抗日戰爭也不例外。在我們對抗戰的每一次戰役耳熟能詳的時候,貨幣戰卻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貨幣戰作為經濟戰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抗日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一幕。儘管它往往被烽火硝煙所掩蓋,但造成的後果卻更為殘酷,幾乎每一個老百姓都深受其害。

《金錢與抗日戰爭》作者戴建兵是一個金融史專家,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抗戰期間中雙方的貨幣戰,有史實、有細節、有事件。貨幣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抗戰期間所發揮的作用,中日雙方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廝殺較量,都在本書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

本書為抗戰史的書寫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地!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點下方“閱讀原文”,跳轉到當當購書頁面

其貨幣發行額竟擴張到了136億元的天文數字。三個月幾乎又增發了一半,可以想像這些貨幣對東北市場和人民生活的衝擊以及對日後國家政府收回這些紙幣的壓力。

偽滿洲中央銀行紙幣

偽察南銀行紙幣

日本投降後,臺灣銀行券8月底發行額為16.5億元,一個月後竟增至22.85億元,10月末再增至28.98億元,較日本投降前增加了兩倍多,較“七七事變”前增加了38倍。這最後的掠奪,給中國留下了難以醫治的經濟頑症。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為日後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打下了伏筆了。

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有人不承認其發動了侵略戰爭、掠奪了中國,甚至還辯稱是為了幫助中國從西方殖民主義者手中解放出來,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繁榮。其實只要看一看日本在抗日戰爭期間所進行的瘋狂的經濟戰,就足以揭穿這些謊言。

中國銀行法幣

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有兩種性質不同的貨幣在與日偽貨幣對陣撕殺,一是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一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敵後根據地發行的根據地貨幣。

抗戰中,法幣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對日偽貨幣而言,抗戰初期的法幣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侵略、與敵進行殊死搏鬥的經濟戰、貨幣戰的主力。法幣在國統區擔負著振興後方經濟的使命,是加強大後方建設、支持政府財政的重要經濟武器,是大後方戰時經濟統治的重要工具。國民政府能在大後方建立西南、西北金融網,限制地方紙幣發行,使大後方經濟達到與戰爭需要的高度統一、集中,與法幣的作用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法幣還承擔著支撐前方抗戰的使命,不僅要保持匯率,外聯英美經濟;還要內控省地方銀行紙幣,在法幣外沿與敵偽貨幣對陣,甚至天天在市場與其撕殺,在比價上拼刺刀。

雖然法幣在皖南事變後、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益加強了對根據地貨幣的限制,並成為對根據地進行經濟控制、封鎖的工具,但我們絕不可因此低估法幣在抗戰初期對根據地貨幣體系建立的支撐作用。法幣在抗戰初期是成功的。它的失敗,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錯誤的貨幣整理政策及繼續戰時經濟特有的通貨膨脹所致。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發行的貨幣在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法幣的盟友,是淪陷區法幣的護衛神。尤其是在1941年以後,根據地貨幣逐漸獨自承擔起在敵後抗擊敵偽貨幣、發展根據地經濟的任務。它是中日經濟戰中極為重要的力器,是插入敵偽心臟的鋼刀,使得日本人不能在淪陷區經濟上為所欲為,在市場上也是磕磕絆絆。

陝甘寧邊區銀行紙幣

抗戰中的貨幣戰,在黃金、白銀、紙幣等方面都有充分展示,同時在外匯、物資、物價及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面也都有表現。當然,在與日本侵略者的貨幣戰中,中國金融界既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也得到了許多教訓。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日軍就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搞“異民族統治中國史”之類的研究,對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漢族時每一個村莊居住幾個少數民族都搞得一清二楚。在對中國貨幣的研究方面,日本也煞費苦心。抗戰前和抗戰期間,日本陸續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國貨幣的調查和研究專著,這也是國民政府在中日貨幣戰中屢屢被動的原因之一。

經濟鬥爭和軍事鬥爭、政治鬥爭不同,它的複雜性是後兩者難以企及的,但三者關係又十分密切:一方面經濟鬥爭如極強的暗流,衝擊、影響、決定著政治、軍事鬥爭的成敗;另一方面政治和軍事鬥爭又極有力地反作用於經濟鬥爭。

本書想講一講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貨幣、貨幣戰及貨幣運動的故事,並試圖總結出一些戰時貨幣運動的規律,並為看清有關金融、貨幣領域的一些問題提供參考。但限於學力,金沙並俱,切望方家斧削,以求達治史之目的。

(本文為《金錢與抗日戰爭》序言。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方有句諺語:戰爭需要的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抗日戰爭也不例外。在我們對抗戰的每一次戰役耳熟能詳的時候,貨幣戰卻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貨幣戰作為經濟戰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抗日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一幕。儘管它往往被烽火硝煙所掩蓋,但造成的後果卻更為殘酷,幾乎每一個老百姓都深受其害。

《金錢與抗日戰爭》作者戴建兵是一個金融史專家,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抗戰期間中雙方的貨幣戰,有史實、有細節、有事件。貨幣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抗戰期間所發揮的作用,中日雙方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廝殺較量,都在本書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

本書為抗戰史的書寫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地!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點下方“閱讀原文”,跳轉到當當購書頁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