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7.7怎麼控制我們的意識?瑜伽裡的意識馴化

在這裡我們一起來讀《瑜伽經》

瑜伽就是止息意識中的波動。

《瑜伽經》沒有人可以繞開的經典之作

意識懸止

瑜伽中的

瑜伽, 由身體最外層向最內層的自我聯結與整合, 即從皮膚向肌肉、骨骼、神經、智性、意願和意識和自我的聯結。

-

意識的功能

-

瑜伽被定義為阻止意識中的波動。

意識具體有三方面功能:認知、意識或意願

以及行動。

瑜伽揭示了理解心意運作的途徑

並幫助平息心意波動,

將人引入意識之中無波動的靜定狀態。

通過它, 心意得到馴化並成熟起來。

-

“心”與意識

-

“心” “智性” “覺”這些詞經常交互使用,

很容易讓學習者困惑。

“心”是無形的存在, 但將它形象化有助於我們領會它的功能及局限。

只有當“心”以良心之聲對我們說話時, 我們通常才能覺察到“心”的這一內在方面。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通常只是從表面通過感官和心意與世界連接。 這個表面即充當一個官能,

能充當意識、私我與智性包含的一項內容。

瑜伽的整個技法, 即它的修習與控制, 目標在於斷離意識對現象世界的認同, 在於控制誘捕意識的感官, 在於清潔與淨化“心”的透鏡, 直至它完全地、唯一地折射出靈魂之光。

-

意識的波動

-

意識的波動有五種,有些是可辨識的,有些是無法辨識的;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不痛苦的。

這五中意識的變化是:基於真實的感知或基於事實和證明的正知;

非真的或相反的感知,或者謬誤;

想像的或虛構的知識;

基於睡眠的知識;

以及記憶。

謬誤由感覺獲取,它影響心意,讓心意接受所感之物(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幻象使心意在毫不考慮事實的情況下,停留在想像狀態中。記憶幫助一個人記起經驗,以獲得正見。睡眠也有自身的特性,就像一個空罐子,在睡眠中意識是空的,沒有任何空間被佔據。在睡眠中,一個人得以瞥見心意寧靜的狀態。心意的這一休眠狀態只有在醒來後才能感覺到。就像花朵棲於花苞,意識也棲於它的花苞--良心。正知是來自存在之核心的直接知識,它是直覺性的,因而是純粹的,超越了智性範疇。

當意識佔據主導,觀者自然後退。變化的種子在意識中,而不在觀者那裡。

心意的波動或改變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不痛苦的;可能是可辨識的,也可能是不可辨識的。痛苦可隱藏於無痛的狀態,無痛也可以隱藏於痛苦的狀態中。任何一種狀態都可以是辨識的,也可能是不辨識的。

瑜伽通過修習與意志力,能夠控制或消除可辨識的痛苦。通過離欲、不執,以及瑜伽修習,可以阻止無法辨識的痛苦生起。

從而控制我們的意識。

-

yoga

-

學會控制意識,在瑜伽修習最精微的方面。

當我愛上了瑜伽

就是愛上了自己

當我控制了意識

就是控制了自己的心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瑜伽更多諮詢。

-

意識的波動有五種,有些是可辨識的,有些是無法辨識的;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不痛苦的。

這五中意識的變化是:基於真實的感知或基於事實和證明的正知;

非真的或相反的感知,或者謬誤;

想像的或虛構的知識;

基於睡眠的知識;

以及記憶。

謬誤由感覺獲取,它影響心意,讓心意接受所感之物(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幻象使心意在毫不考慮事實的情況下,停留在想像狀態中。記憶幫助一個人記起經驗,以獲得正見。睡眠也有自身的特性,就像一個空罐子,在睡眠中意識是空的,沒有任何空間被佔據。在睡眠中,一個人得以瞥見心意寧靜的狀態。心意的這一休眠狀態只有在醒來後才能感覺到。就像花朵棲於花苞,意識也棲於它的花苞--良心。正知是來自存在之核心的直接知識,它是直覺性的,因而是純粹的,超越了智性範疇。

當意識佔據主導,觀者自然後退。變化的種子在意識中,而不在觀者那裡。

心意的波動或改變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不痛苦的;可能是可辨識的,也可能是不可辨識的。痛苦可隱藏於無痛的狀態,無痛也可以隱藏於痛苦的狀態中。任何一種狀態都可以是辨識的,也可能是不辨識的。

瑜伽通過修習與意志力,能夠控制或消除可辨識的痛苦。通過離欲、不執,以及瑜伽修習,可以阻止無法辨識的痛苦生起。

從而控制我們的意識。

-

yoga

-

學會控制意識,在瑜伽修習最精微的方面。

當我愛上了瑜伽

就是愛上了自己

當我控制了意識

就是控制了自己的心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瑜伽更多諮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