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關注孩子的心理營養

為人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這你知道嗎?真正的健康包含身心兩方面。 身體健康固然很重要, 但心理健康同樣不可忽視, 尤其是身心還未健全的兒童, 對外界的抵抗力還不夠, 很容易不知不覺的就患上了兒童心理疾病。

下面向大家介紹幾種6歲以下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 請您自己對照一下, 看看您的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呢?

咬指甲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因此, 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 其實, 咬指甲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不少危害。

形成原因: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的產生, 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不良後果:

1.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 甚至引發消化道傳染病或腸道寄生蟲病;

2.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或指甲畸形;

3.過多攝入鉛。

建議:家長要盡可能多的陪伴孩子, 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 讓他多交朋友,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分散他的注意力, 也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吃手

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 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 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

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形成原因:來自父母的關注過少, 以此來自慰;排遣孤單和寂寞;排遣內心的壓力。

不良後果:

1.發生腸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顏面變形;

3.手指畸形或發生感染;

4.影響牙齒咬合, 引發口腔問題。

建議: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餵養寶貝, 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 切忌突然斷奶, 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平時多陪陪寶寶, 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 滿足他的各種需要。 當寶寶吃手時, 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乾, 或來個安慰奶嘴、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

口吃

口吃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 家長不能太在意, 但也不能不在意。 因此, 家長需要密切注意孩子口吃過程中的危險信號。

形成原因:大量事實表明, 兒童口吃是兒童受驚、被嚴厲斥責、懲罰、嘲笑、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父母雙亡或離異、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懼、焦慮情緒的結果。 還有可能是出於好奇和好玩, 模仿別人的口吃學來的。 當然, 也不排除疾病的影響及遺傳問題。

不良後果:

1.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 逃避說話、逃避交際;

2.造成孩子的悲觀心理;

3.造成孩子精神萎靡, 缺乏鬥志、意志薄弱、精神恍惚。

建議:家長要多與患兒交談, 且做到速度緩慢, 咬字清晰, 音節分明。 平時多帶孩子參加課外活動, 培養積極的精神面貌。 營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

攻擊行為

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等。 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 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 家長若掉以輕心, 將會妨礙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

形成原因:有些家長慣于用暴力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另外,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也會使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遺傳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不良後果:

1.易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等情況;

2.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建議: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感情,培養豐富的情感,可以通過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且家長必須注意自身修養,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多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家長需要重視起來。

形成原因:在兒童受到精神創傷、過度緊張等影響時可能誘發抽動症狀。也有學者認為抽動障礙與去甲腎上腺素及6-羥色胺功能失調有關,或是由於腦內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發生抽動。遺傳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

不良後果:

1.繼發學習困難。患兒的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愛搞小動作,有的還會蹺課、翹課;

2.個性發展問題。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主要時期,如果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歧視又不加以引導的話,孤僻的性格有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

建議:家長既要耐心教育,不能歧視、責駡或毆打,又要嚴格要求,不能以病為藉口而過分遷就。鼓勵孩子的安靜行為,培養他們養成能靜坐、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做事的習慣。平時也要讓孩子多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社會活動,使他們能有機會渲泄過剩的精力。當然,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症狀較為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干擾家庭及學校秩序時,則需要恰當的藥物治療。

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經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無語的一種心理障礙。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不是語言障礙。

形成原因:由於患兒往往具有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性格特徵,過分依賴于親人,獨立生活能力很差;與惡劣的家庭環境造成的心理社會因素等也有很大的關係。

不良後果:

1.社交恐懼,逐漸與社會脫節;

2.失去自主交流能力,可能發展為抑鬱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建議:要儘量避免給患兒各種精神刺激,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開朗豁達的性格,並給患兒提供一個融洽的家庭環境。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以逐漸消除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緊張情緒。陪伴患兒一起做親子遊戲,一起外出遊玩,從而分散患兒的緊張情緒。對一些症狀較重的患兒,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類藥物。

依賴行為

依賴行為是指兒童過分依靠父母(或看護人)且與其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雖然說“依賴”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現象。但是,有的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特別差,過分依靠父母,這就屬於依賴行為了。

形成原因: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往往照顧過度,事事包辦,處處代替,使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父母忽略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使孩子不能建立獨立性。

不良後果:

1.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孩子不需要做,不需要說,不需要思考,時間長了,語言能力、行動能力、思維能力就會嚴重退化;

2.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縮回父母的保護圈,久而久之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問題;

3.影響親子關係。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導致父母不堪重負,繼而心力憔悴,並將一腔怒火轉嫁到孩子身上。

建議:父母要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鍛煉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放手讓他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還要讓孩子做一些能夠增強獨立自主性且較少需要別人説明的事,當他能夠獨立完成時,則給予鼓勵或獎勵。

分離性焦慮

兒童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大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形成原因:親子過分依賴,導致孩子一旦與母親突然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當孩子生活中遇到挫折,或生活發生變故時,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從而產生分離性焦慮。據相關調查顯示,患有焦慮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可見,與遺傳因素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不良後果:

1.易產生上學恐懼症、考試緊張症等;

2.發展成為急性或慢性焦慮症,嚴重阻礙身心的健康成長。

建議:要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膽小、怕生、怕人多等;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讓孩子養成對母親過分依賴的習慣;擴大孩子的交際圈並培養孩子的合群能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表現得耐心、冷靜。

心理營養不同於身體營養,它是一種內在的營養,家長極容易忽略一不注意,可能就錯過了孩子心理營養的最佳補充期。所以小編在這裡呼籲所有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關注,若長時間沒有改善,請您積極求教專業人員,以免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形成原因:有些家長慣于用暴力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另外,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也會使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遺傳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不良後果:

1.易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等情況;

2.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建議: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感情,培養豐富的情感,可以通過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且家長必須注意自身修養,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多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家長需要重視起來。

形成原因:在兒童受到精神創傷、過度緊張等影響時可能誘發抽動症狀。也有學者認為抽動障礙與去甲腎上腺素及6-羥色胺功能失調有關,或是由於腦內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發生抽動。遺傳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

不良後果:

1.繼發學習困難。患兒的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愛搞小動作,有的還會蹺課、翹課;

2.個性發展問題。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主要時期,如果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歧視又不加以引導的話,孤僻的性格有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

建議:家長既要耐心教育,不能歧視、責駡或毆打,又要嚴格要求,不能以病為藉口而過分遷就。鼓勵孩子的安靜行為,培養他們養成能靜坐、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做事的習慣。平時也要讓孩子多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社會活動,使他們能有機會渲泄過剩的精力。當然,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症狀較為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干擾家庭及學校秩序時,則需要恰當的藥物治療。

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經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無語的一種心理障礙。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不是語言障礙。

形成原因:由於患兒往往具有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性格特徵,過分依賴于親人,獨立生活能力很差;與惡劣的家庭環境造成的心理社會因素等也有很大的關係。

不良後果:

1.社交恐懼,逐漸與社會脫節;

2.失去自主交流能力,可能發展為抑鬱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建議:要儘量避免給患兒各種精神刺激,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開朗豁達的性格,並給患兒提供一個融洽的家庭環境。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以逐漸消除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緊張情緒。陪伴患兒一起做親子遊戲,一起外出遊玩,從而分散患兒的緊張情緒。對一些症狀較重的患兒,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類藥物。

依賴行為

依賴行為是指兒童過分依靠父母(或看護人)且與其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雖然說“依賴”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現象。但是,有的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特別差,過分依靠父母,這就屬於依賴行為了。

形成原因: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往往照顧過度,事事包辦,處處代替,使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父母忽略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使孩子不能建立獨立性。

不良後果:

1.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孩子不需要做,不需要說,不需要思考,時間長了,語言能力、行動能力、思維能力就會嚴重退化;

2.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縮回父母的保護圈,久而久之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問題;

3.影響親子關係。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導致父母不堪重負,繼而心力憔悴,並將一腔怒火轉嫁到孩子身上。

建議:父母要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鍛煉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放手讓他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還要讓孩子做一些能夠增強獨立自主性且較少需要別人説明的事,當他能夠獨立完成時,則給予鼓勵或獎勵。

分離性焦慮

兒童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大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形成原因:親子過分依賴,導致孩子一旦與母親突然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當孩子生活中遇到挫折,或生活發生變故時,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從而產生分離性焦慮。據相關調查顯示,患有焦慮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可見,與遺傳因素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不良後果:

1.易產生上學恐懼症、考試緊張症等;

2.發展成為急性或慢性焦慮症,嚴重阻礙身心的健康成長。

建議:要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膽小、怕生、怕人多等;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讓孩子養成對母親過分依賴的習慣;擴大孩子的交際圈並培養孩子的合群能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表現得耐心、冷靜。

心理營養不同於身體營養,它是一種內在的營養,家長極容易忽略一不注意,可能就錯過了孩子心理營養的最佳補充期。所以小編在這裡呼籲所有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關注,若長時間沒有改善,請您積極求教專業人員,以免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