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公是怎樣消除謠言、平定叛亂,忠心輔助侄子周成王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是什麼意思?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 將天下按照功勞的大小分封給了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和親屬。 周武王想通過這種方式, 讓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和親屬感到安慰, 心存感激, 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

當時商朝雖已滅掉, 商紂自殺, 可殘餘力量還存在, 而且勢力還相當大, 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有不小的威脅。 周武王為了安撫這部分殘餘力量的首領, 把殷都全部留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 並且封武庚為殷侯, 同時派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去幫助武庚治理殷都。 說是幫助治理, 實際上是為了防止武庚反叛,

是監視武庚的。 因此這三個人也被稱為“三監”。

周武王這一做法十分周密, 他認為這樣可以很好地控制武庚。 他對三個兄弟說:“到達殷都後, 掌握實際大權, 讓武庚只有個虛名, 這樣武庚想反也反不了。 ”但是周武王萬萬沒有想到, 兩三年後, 三監卻和武庚聯合起來,

共同反叛朝廷。

周武王一生打打殺殺, 嘔心瀝血, 勤于朝政, 對待百姓也十分關心。 由於操勞過度, 沒過兩年, 他就得了重病。 可當時周武王的兒子只有13歲, 年齡太小, 武王放心不下。 讓誰輔佐幼主呢?周武王想找一位可靠的人, 於是他想到了周公旦。 臨死前, 周武王把周公旦叫到身邊, 請求他輔佐年幼無知的周成王。 周武王拉著周公旦的手, 親切地說:“我大周朝能否興旺發達, 我大周王朝臣民能否安康富足, 千斤重擔就都交給你了。 ”周公旦為人忠厚, 望著周武王深深地點了點頭。

周武王不久便死了。 周公便將國家這副擔子挑了起來。 他一方面輔佐幼主, 讓他讀書, 給他講治國之道, 讓他知道歷代前賢的優良品質,

給他講夏桀、商紂如何殘暴, 最後如何滅亡;另一方面周公修訂制度, 嚴明法紀。 真可謂“一沐三握髮, 一飯三吐哺”。 也就是說周公日理萬機, 時間安排得非常緊, 洗一次頭、吃一頓飯的時間裡, 往往都要處理幾件政事。 後來為了頌揚周公的精神, 人們留下了“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的美談, 許多賢才都紛紛歸附周公。

周公日夜操勞, 勤于朝政, 自己很少有時間去休養, 但他毫無怨言。 可這並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 相反他卻捲入了一場謠言之中。

漸漸地, 周公發現身邊的人有些不對勁, 成王同他說話時, 也和以前大不相同, 言辭閃爍, 目光游離。 周公不知是怎麼回事。 這一天, 周公正在處理政事, 召公和姜太公對周公說他們想回到封地去, 不想在宮中了。 周公大吃一驚, 不知為什麼, 便忙問二人原因。 召公和姜太公也不說謊, 便答道:“外面早已議論紛紛, 說你獨攬大權, 獨斷專行, 遲早有一天, 你會廢了成王, 自立為天子的。 既然這樣, 我們也不想留在宮中了, 我們只想到封地去。 ”周公一聽火冒三丈,

氣得鬍子都要豎起來了。 周公心想就連兩位德高望重的功臣都不信任自己, 自己怎能不傷心欲絕呢?當時, 周公老淚縱橫, 只好向二位表明了心跡, 決不會自立為天子, 只是想把幼主撫養成人。 第二天, 周成王已滿十五歲, 周公為成王舉行了“冠禮”儀式, 然後將一切事安排妥當。

參加完成王“冠禮”儀式後, 周公帶著幾名隨從離開了鎬京。 周公此次離開鎬京, 是為了查明是誰造謠。 不久他便查明了, 造謠的不是別人, 正是自己的親兄弟, 三監中的管叔鮮和蔡叔度。 管叔鮮是文王的三兒子, 而周公是四兒子。 管叔鮮認為輔佐成王的人應該是他, 按“兄終弟及”的習慣怎麼能輪上周公呢?所以他心裡憤憤不平, 認為哥哥周武王也太偏心了, 別人都有封地,卻把他們哥三個派去只當一個監視人的苦差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總想找時機報復一下周公和周成王。他便和蔡叔度商量了一番,蔡叔度心裡也不平衡,也是一肚子怨氣。二人臭味相投,便想出了一條計策,散佈謠言,說周公想廢成王,自立天子。而紂王的兒子早知道武王派來三個弟弟是監督自己的,現聽說管叔鮮和蔡叔度給周公造謠,心裡樂開了花,巴不得周室鬧內訌,好借此良機舉兵反叛。

自從周公離開鎬京後,武庚便和東夷首領以及一些邊遠小國加緊了聯繫,將反叛之事提上了日程。他們想利用周公不在朝中,而周成王年齡尚小這個天賜良機,舉兵造反。

這一年,鎬京不知怎麼回事,周室不安寧,天氣也作怪。鎬京一帶連降暴雨,雨水之大,歷史罕見,淹沒了不少地方。周成王雖然年幼,可也十分關心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他看到暴雨不停,會殃及百姓,整天夜不能眠。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到祖廟祈禱占卜。在那裡,周成王發現了一篇禱詞,是周公寫的。上面寫著周公甘願以自己的性命去代替周武王的性命,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付出一切,死而後已。成王一看,感動得兩眼含淚,這才明白自己錯怪了周公。

成王立即派人將周公召回,請他繼續輔佐朝政。周公回到鎬京,立刻進行軍事準備,他知道管叔鮮和蔡叔度既然敢造謠言,就很有可能造反。不出所料,沒過幾日,管蔡二人便夥同武庚起兵造反。一些小國也不甘寂寞,跟著起哄,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周公早已做好了準備,他授權姜太公帶領人馬征服不服周朝管轄的各個諸侯國,自己帶領一部分人馬去征服“三監”和武庚。三年過去,周公率領人馬直接打到了殷都,將暴君之子武庚斬首示眾。管叔鮮一看武庚被斬,知道已經沒有能力反抗了,又無顏再見周公,便上吊自殺了。周公把蔡叔度、霍叔處兩個無知的兄弟流放貶職。

姜太公率領人馬,經過幾年的征戰,征服了所有不服周朝管轄的諸侯國。

平定了叛亂,周王朝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周公東征之後,覺得鎬京離東部的中原地區很遠,不便於控制,便決定在東部建立一座新都城——洛邑。自此,周朝便有了兩個並立都城。

轉眼間,七年過去了,周成王已長大成人。周公幫助成王執政已七年有餘,周朝的統治在周公的治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周公無論在臣子中還是百姓中威信都相當高。眾臣眼裡,周公儼然是天子,認為周公遲早有一天會自立為天子。於是有的大臣想拍周公的馬屁,帶人到周公府中,請周公繼位稱王。周成王得知此事,惴惴不安,他也認為周公會取而代之,自立為王。周公面對那些大臣,連忙稱謝,將他們送出府。

第二天上朝時,周公神情嚴肅,眾臣以為周公必然會登基,可周公卻說:“我奉武王之命,輔佐幼主,代理朝政已長達七年,如今成王已長大成人,有能力統管我們周王朝了。從今天起,他要親理朝政,如有不服者,推出去斬首。”眾臣一聽大吃一驚,他們以為周公要登基稱王,正準備向周公行君臣之禮,可萬萬沒想到周公有如此做法。

周成王再一次為周公所感動,他跪下來請求周公繼續代理朝政。可是周公主意已定,毅然離開鎬京,去了新建的都城——洛邑。

周公到了洛邑後,繼續為國事操勞並抽空看望周成王。每次見面,周公都直言不諱,勸成王做一代明君。成王十分謙遜,對周公的話都牢記心中。成王還讓史官把周公的話記錄下來,整理成冊。幾次見面,周公的話竟被編成兩篇文章,一篇為《無逸》,另一篇為《立政》。現在,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尚書》中查到。

周公終於累垮了身體,在洛邑病死了。周成王悲痛萬分,以天子之禮將周公葬到文王、武王的墓地。

我們現在一提周公,仍然為周公的精神所感動。他襟懷坦蕩,不為私利,他的美德被後人世世代代傳頌。

周公死後,周成王為周公修了一座周廟,記載著周公一生不朽的功勳。這座周廟至今還在,就坐落於洛陽市勞動人民公園附近。

別人都有封地,卻把他們哥三個派去只當一個監視人的苦差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總想找時機報復一下周公和周成王。他便和蔡叔度商量了一番,蔡叔度心裡也不平衡,也是一肚子怨氣。二人臭味相投,便想出了一條計策,散佈謠言,說周公想廢成王,自立天子。而紂王的兒子早知道武王派來三個弟弟是監督自己的,現聽說管叔鮮和蔡叔度給周公造謠,心裡樂開了花,巴不得周室鬧內訌,好借此良機舉兵反叛。

自從周公離開鎬京後,武庚便和東夷首領以及一些邊遠小國加緊了聯繫,將反叛之事提上了日程。他們想利用周公不在朝中,而周成王年齡尚小這個天賜良機,舉兵造反。

這一年,鎬京不知怎麼回事,周室不安寧,天氣也作怪。鎬京一帶連降暴雨,雨水之大,歷史罕見,淹沒了不少地方。周成王雖然年幼,可也十分關心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他看到暴雨不停,會殃及百姓,整天夜不能眠。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到祖廟祈禱占卜。在那裡,周成王發現了一篇禱詞,是周公寫的。上面寫著周公甘願以自己的性命去代替周武王的性命,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付出一切,死而後已。成王一看,感動得兩眼含淚,這才明白自己錯怪了周公。

成王立即派人將周公召回,請他繼續輔佐朝政。周公回到鎬京,立刻進行軍事準備,他知道管叔鮮和蔡叔度既然敢造謠言,就很有可能造反。不出所料,沒過幾日,管蔡二人便夥同武庚起兵造反。一些小國也不甘寂寞,跟著起哄,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周公早已做好了準備,他授權姜太公帶領人馬征服不服周朝管轄的各個諸侯國,自己帶領一部分人馬去征服“三監”和武庚。三年過去,周公率領人馬直接打到了殷都,將暴君之子武庚斬首示眾。管叔鮮一看武庚被斬,知道已經沒有能力反抗了,又無顏再見周公,便上吊自殺了。周公把蔡叔度、霍叔處兩個無知的兄弟流放貶職。

姜太公率領人馬,經過幾年的征戰,征服了所有不服周朝管轄的諸侯國。

平定了叛亂,周王朝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周公東征之後,覺得鎬京離東部的中原地區很遠,不便於控制,便決定在東部建立一座新都城——洛邑。自此,周朝便有了兩個並立都城。

轉眼間,七年過去了,周成王已長大成人。周公幫助成王執政已七年有餘,周朝的統治在周公的治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周公無論在臣子中還是百姓中威信都相當高。眾臣眼裡,周公儼然是天子,認為周公遲早有一天會自立為天子。於是有的大臣想拍周公的馬屁,帶人到周公府中,請周公繼位稱王。周成王得知此事,惴惴不安,他也認為周公會取而代之,自立為王。周公面對那些大臣,連忙稱謝,將他們送出府。

第二天上朝時,周公神情嚴肅,眾臣以為周公必然會登基,可周公卻說:“我奉武王之命,輔佐幼主,代理朝政已長達七年,如今成王已長大成人,有能力統管我們周王朝了。從今天起,他要親理朝政,如有不服者,推出去斬首。”眾臣一聽大吃一驚,他們以為周公要登基稱王,正準備向周公行君臣之禮,可萬萬沒想到周公有如此做法。

周成王再一次為周公所感動,他跪下來請求周公繼續代理朝政。可是周公主意已定,毅然離開鎬京,去了新建的都城——洛邑。

周公到了洛邑後,繼續為國事操勞並抽空看望周成王。每次見面,周公都直言不諱,勸成王做一代明君。成王十分謙遜,對周公的話都牢記心中。成王還讓史官把周公的話記錄下來,整理成冊。幾次見面,周公的話竟被編成兩篇文章,一篇為《無逸》,另一篇為《立政》。現在,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尚書》中查到。

周公終於累垮了身體,在洛邑病死了。周成王悲痛萬分,以天子之禮將周公葬到文王、武王的墓地。

我們現在一提周公,仍然為周公的精神所感動。他襟懷坦蕩,不為私利,他的美德被後人世世代代傳頌。

周公死後,周成王為周公修了一座周廟,記載著周公一生不朽的功勳。這座周廟至今還在,就坐落於洛陽市勞動人民公園附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