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點|討厭倒垃圾的學術男,在臺灣感受倒垃圾尷尬事

文|房偉

作為一個邋遢的中年學術男, 我討厭倒垃圾。 主要是怕麻煩, 也沒有耐心。 我經常幾天才倒一次垃圾, 滿滿地弄上一大包,

“咣”地丟進垃圾箱, 算是萬事大吉。

但不可否認, 從垃圾處理這樣的小事, 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與生活態度。

據說, 臺灣有個狂熱喜歡張愛玲的“張迷”, 為接近張愛玲, 就在張愛玲住處隔壁租了房子, 天天等著張倒垃圾後, 去翻檢那些垃圾, 窺視張愛玲的身體狀況、飲食喜好與生活細節。 這個“張迷”還在臺灣報紙開了個專欄, 津津有味地介紹張愛玲近況。 當然, 這件事的結果就是張愛玲知道後迅速搬家, 將垃圾和“張迷”都留在原地——可見, “垃圾”不是小事。

言歸正傳, 下面說說臺灣的“垃圾故事”。

到臺灣訪學第一天, 就遇到了尷尬事。

我和另一位訪問學者去東吳大學的學生食堂吃飯。 臺灣的大學食堂, 口味偏於臺灣本地小吃、歐美速食和日韓式菜肴,

中式熱炒並不很多。

我們吃飯時, 遇到東吳大學一位退休的劉教授。 大家很開心地一邊吃飯, 一邊聊天。

吃完飯, 我很自然地將餐盤帶到集中投放地, 輕輕地放在那裡。

誰料, 劉教授很認真地對我說, 房老師, 這樣不行呀。

我嚇了一跳, 擔心自己做了什麼丟人的事, 忙詢問劉教授。

劉教授見我窘迫, 善意地笑笑說, 您的餐餘沒分類, 值班學生看到不太好。

我有些迷惑。 我並沒有把餐盤放到大廳, 而是帶到集中地, 難道這樣還不夠?

劉教授很認真地幫我分類。

我這才看清楚, 餐余集中地, 並不像內地的大學食堂這樣, 集中堆放後由保潔工清洗, 或將餐盤和碗筷簡單分類, 而是分類特別細緻, 簡直到了讓人驚訝的地步:餐盤要自己清理好,

有剩菜袋、剩飯袋、剩湯袋, 筷子、勺子、小碗都有安放處。 裝零食的紙盒也有專門收集處。 不用保潔工整理, 學生們都自覺地清理餐盤, 進行餐餘分類, 乾乾淨淨, 清清爽爽。

劉教授還告訴我, 這樣分類, 不僅尊重保潔工的勞動, 且清理了環境, 更重要的是, 進行細緻分類後, 有利於垃圾回收。 東吳大學幾萬名學生, 食堂有好幾個, 一天下來, 經過這樣整潔的食堂餐餘分類, 多數都可以回收利用。 比如說, 剩飯和剩菜就可作為鄉下農田積肥進行發酵, 節省了能源。

此後, 我注意觀察, 整個東吳大學的確非常整潔, 沒有痰跡、煙頭、廢棄物, 路面連紙片也看不到。

我們訪問學者住的東荊學廬, 更是整潔得嚇人, 到處光滑可鑒。

每棟教學樓下, 都有“惜字廬”, 就是一個大鐵箱, 專門收集廢紙, 再打成紙漿, 回收利用。

最讓我們驚訝的, 還是東吳大學的垃圾箱。

一般垃圾箱, 都是簡單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大類。 東吳大學的垃圾投放處卻非常細緻:廚餘(又分生廚餘與熟廚余,

工人給這兩類垃圾都用上帶蓋的大塑膠桶, 防止異味)、廢紙、瓶子(又分玻璃與其他材料)、塑膠製品、金屬物、木質品、大宗物(主要是丟棄的廢舊大物件)……最大的一個是標有“其他物品”的大箱。 箱子上都有中、英、日、韓等幾類語言, 以便於外國學生辨識。

每次倒垃圾, 我都細細地思量半天。 幸好劉教授專門向我傳授了垃圾分類“竅門”, 就是先找兩個垃圾袋, 進行大分類, 然後再細分。

我在這方面較笨拙, 但俗話說“入鄉隨俗”, 來到東吳大學, 還是遵從人家的規矩吧。

不久, 電視臺報導了一個有關垃圾分類的事件, 讓我對環境保護意識有了更深的認識。

社區居民投放垃圾比大學更嚴格, 並不是隨時隨地, 而是一天兩次, 有專業橙紅色大型垃圾車開到指定地點, 市民排隊,有次序地投放。這還不算完,市民排好隊後,會有檢查員挨個打開居民垃圾袋檢驗。垃圾不分類的居民,最高可罰款5千台幣!

有位老先生因年齡太大,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和工作人員爭執起來。一怒之下,他將垃圾倒在了工作人員頭上。老先生沒有被抓,卻被教育了一番。

這件事,在我看來,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但也能看到,臺灣人真的在乎保護環境,不只是嘴上說說。

在臺灣生活了一段時間,慢慢我也習慣了垃圾分類。

有一天,我住的東荊學廬101房間門突然被敲響。我打開門,是宿管科的吳小姐。她是一位開朗和氣的女孩,見人就笑。

吳小姐對我說:房老師,這些垃圾是不是您放的?她說這話的時候卻沒笑,表情挺嚴肅。

我出門看,門外窗臺上放著兩大包垃圾。

我有些奇怪,隨即明白了,前幾天來了幾個訪問學者,他們肯定不瞭解垃圾分類,就把垃圾隨意放在了樓下。我恰巧住在一樓的樓梯口,“躺著中槍”,被誤認為是丟垃圾的人。

我苦笑,解釋了一通,心裡七上八下。

吳小姐沒生氣。她不能確認是不是我,但很有耐心地再次為我講解了垃圾投放分類。

她又到樓上,去找那幾位剛來的訪問學者。我不禁為她的細緻耐心而感動。

轉眼半年過去了,我從東吳大學回到了我所在的學校。每每回想點點滴滴,最難忘的幾件事,就有“垃圾的故事”。

現在,我也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每次倒垃圾,都要細緻地分類。真希望我所在的大學和城市也快些推行這些有益的環保舉措。保護環境,就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作者簡介:

房偉,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臺灣東吳大學訪問學者。

(壹點號 讀點)

市民排隊,有次序地投放。這還不算完,市民排好隊後,會有檢查員挨個打開居民垃圾袋檢驗。垃圾不分類的居民,最高可罰款5千台幣!

有位老先生因年齡太大,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和工作人員爭執起來。一怒之下,他將垃圾倒在了工作人員頭上。老先生沒有被抓,卻被教育了一番。

這件事,在我看來,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但也能看到,臺灣人真的在乎保護環境,不只是嘴上說說。

在臺灣生活了一段時間,慢慢我也習慣了垃圾分類。

有一天,我住的東荊學廬101房間門突然被敲響。我打開門,是宿管科的吳小姐。她是一位開朗和氣的女孩,見人就笑。

吳小姐對我說:房老師,這些垃圾是不是您放的?她說這話的時候卻沒笑,表情挺嚴肅。

我出門看,門外窗臺上放著兩大包垃圾。

我有些奇怪,隨即明白了,前幾天來了幾個訪問學者,他們肯定不瞭解垃圾分類,就把垃圾隨意放在了樓下。我恰巧住在一樓的樓梯口,“躺著中槍”,被誤認為是丟垃圾的人。

我苦笑,解釋了一通,心裡七上八下。

吳小姐沒生氣。她不能確認是不是我,但很有耐心地再次為我講解了垃圾投放分類。

她又到樓上,去找那幾位剛來的訪問學者。我不禁為她的細緻耐心而感動。

轉眼半年過去了,我從東吳大學回到了我所在的學校。每每回想點點滴滴,最難忘的幾件事,就有“垃圾的故事”。

現在,我也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每次倒垃圾,都要細緻地分類。真希望我所在的大學和城市也快些推行這些有益的環保舉措。保護環境,就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作者簡介:

房偉,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臺灣東吳大學訪問學者。

(壹點號 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