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點|詩人孔孚之女追憶:我們家的詩歌研討會好熱鬧

文|孔德錚

在我的記憶中, 我們家最早在詩刊上發表詩的是我哥。

去年才看到父親早在1957年發表在詩刊上的《雷聲已經隱去》, 可惜當年我不知道。

當我哥詩才大展時, 父親的“右派”帽子還沒摘, 每天躲在陰暗的小屋裡用臭墨寫漫天皆白, 搞得滿屋臭氣熏天。

我哥有新作寄來時, 是父親最開心的日子。

“招手太陽借個火, 南天門上抽袋煙”, “地頭煙裡指山川, 笑談豐收不靠天, 倘若天河遭了旱, 咱開閘灌它個撥浪翻”。 不知為啥, 父親當著我, 直誇我哥寫得好, 可對著我哥, 又只挑哪裡寫得不好。 搞得我哥不服氣。

那時我是我哥的粉絲, 我倆背後裡叨咕:“淨挑毛病, 有本事你寫出來發表給我們看看。 ”

到父親在詩刊發表了《母與子》《青島夏日印象》《雨後》等詩作後, 我倆才對父親刮目相看。

自從父親寫詩以後, 談詩、改詩成了我們家日常生活的重要話題。

父親寫詩的習慣是,

寫作衝動來臨時, 關起他的臥室兼書房門好幾天, 只有我媽可以進他屋裡添茶送飯。 有時我媽拿出一摞詩稿, 由我們娘倆分出上、中、下幾等。

直到這一個單元寫完了, 父親才開門和我們交流, 問我和我媽為什麼這樣分。

起初我們只能憑直覺, 說認為好的是感到新鮮, 認為差的是有的地方雷同。

這時父親就打開話匣子, 給我們講什麼是詩、什麼是好詩、什麼不是詩。

天長日久, 慢慢地我也就知道了點皮毛。

每當節假日我哥回來, 詩歌研討會正式開始, 有時能爭論到黎明。 多數情況是我和我哥一夥, 同父親爭, 我媽折中, 弟弟妹妹為我們買菜做飯, 也時常亂站隊伍幫腔助興。

《大明湖一瞥》, “豎一個綠耳/聽白雨跳珠”, 父親要改成“聽風聽雨”。

《春日遠眺佛慧山》, “佛頭/青了//一顱的智慧/生出芽兒了吧”, 父親要把後兩句砍掉, 只留“佛頭/青了”。

疼得我和我哥哇哇叫, 白雨跳珠, 智慧生芽, 多麼新鮮生動的意象, 好多讀者都喜歡啊!這樣改會失去很多讀者的!本來你的讀者就不多, 幹嗎非要逼自己走上絕境?

我媽也站在我們這邊。

孫靜軒叔叔乾脆棒喝:這樣寫缺少了蓬勃的生氣、活躍的思緒、激越的感情, 你求隱求減過了頭!

父親對我們的意見是能聽進去的, 他也做了慎重的思考。

最後堅決地對我說:“我不能為了照顧讀者的數量而停止探索的步伐, 堅信將來讀者的創造力會超越作者。 不論成功失敗, 我都得往前走。 ”

當時我聽不懂父親在說什麼, 他讓我學點哲學、讀點老莊。

我生吞活剝地看, 還是不懂。

1994年因父親病重, 沒法到蘇州黿頭渚公園參加海峽兩岸哲學、歷史學界名流專家們召開的《魏晉玄學研討會》, 讓我帶答錄機旁聽會議, 回來放給父親聽。

會議其中一個重大議題是“有”“無”之辯。 一天的時間聽專家學者們講老子怎麼說、莊子怎麼說、魏晉七賢們怎麼怎麼說,

聽到我頭大, 也沒有辯論明白到底“有”和“無”誰先誰後、誰輕誰重。

晚宴上, 我作為會務人員, 在頂級專家桌辛冠傑伯伯身邊服務。

因酒桌上繼續辯論, 我實在忍不住了, 就說, 我聽父親舉過兩個例子闡明有無關係:咱桌上這個碗, 碗的外殼是“有”, 形成可盛食物的空間是“無”。 有這個碗, 是為了用這個空間, 因而說“用無”。 咱這個房子是“有”, 房間裡邊的活動空間是“無”, 咱用的是空間這個“無”。 沒有房子這個有形的東西, 就出不來空間這個無形的, 它倆相輔相成, 沒法分先有誰後有誰, 也沒法論到底“有”重要還是“無”重要。

幾句話後, 眾人無語, 紛紛問我父親是誰, 辛冠傑伯伯為我父親做開了廣告。

我知道班門弄斧,怕說多露怯,趕緊找個差使逃之夭夭。

回來後我對父親說:“沒想到你整天給我講的這些事,那些大學者還沒我講得明白呢。”

從此來了興趣,整天纏著父親繼續給我說“有”道“無”。

國家界碑是“有”,國民享受的國內空間是“用無”;

法律法規是“有”,規內享受的自由是“用無”;條條框框越多,自由空間就越少。

語言文字是“有”,讀者想像空間是“用無”;指定太多,想像空間就越小。

所謂文化人,本身條條框框就太多。歷史人文、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把文化分成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把時間分成過去、現在、未來;把空間分成上下左右;把生物分成有生命和無生命等等。這些思維定勢,把人們的想像力框定在狹小的範圍內,思想飛不起來。

用最少框定性的語言,打動讀者的心,將讀者的思想衝破束縛,帶到一個可以展開無限想像的自由空間,天人全息,時空全息,在“靈”的層次上天馬行空。

到此,我才慢慢懂得父親為何在改詩時一減再減,語言框定的“有”越少,帶來“無”的想像空間就越大。正如去掉四面牆的亭子,才能看到最大的視野。

我為父親這種不顧名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所感動。

父親生命的最後階段是非常孤獨的,能陪他探索這些東西的人越來越少,因我常在他身邊,只能講給我這個外行聽。

我問父親:“怎麼能在短短的幾行小詩中融入無限的信息量?”

父親反復思考後鄭重地對我說:“我看問題的視點是站在宇宙層面上,一下子就把非本質的東西忽略了,我只尋覓能撥動讀者感情那根弦的那個點。”

父親把文學藝術分了幾個層面:政治層面——宣傳工具;文化層面——歷史、人文、高雅、通俗、東方、西方等等;宇宙層面——純粹的生命、美。人、自然、社會都是生命。

例如寫《喬戈裡冰瀑》:

溯流而上

試試它的力

凍在洪荒中了

搖著尾鰭

雖然詩寫的是自然中美妙的冰瀑,那個積極向上生動頑強的是人還是物?今人古人?中國人外國人?用得著分嗎?誰讀到被震撼了,那個搖著尾鰭的就是誰了!

另一首《古格爾王朝遺址一瞥》:

一小泥佛趺坐

睡著了

天 藍它的

地 轉它的

讀這首詩我想到:奧巴馬發狠說美國絕不當老二,他能阻擋歷史車輪嗎?各領風騷五百年是常態,天藍地轉是更常態。

父親在天有靈會批評我把詩想窄了,想到政治層面裡了。

我會對父親說:“請允許我這樣想,還要允許其他讀者做完全不同的解讀,這不正是你要的詩出‘無限’嗎?”

簡介

孔孚,畢業于山東師範學院史地系,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詩集《山水清音》、《孔孚山水詩選》,詩論集《遠龍之捫》等。他的詩清新、深邃、空靈,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

此文作者為孔孚的女兒。

(壹點號 讀點)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知道班門弄斧,怕說多露怯,趕緊找個差使逃之夭夭。

回來後我對父親說:“沒想到你整天給我講的這些事,那些大學者還沒我講得明白呢。”

從此來了興趣,整天纏著父親繼續給我說“有”道“無”。

國家界碑是“有”,國民享受的國內空間是“用無”;

法律法規是“有”,規內享受的自由是“用無”;條條框框越多,自由空間就越少。

語言文字是“有”,讀者想像空間是“用無”;指定太多,想像空間就越小。

所謂文化人,本身條條框框就太多。歷史人文、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把文化分成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把時間分成過去、現在、未來;把空間分成上下左右;把生物分成有生命和無生命等等。這些思維定勢,把人們的想像力框定在狹小的範圍內,思想飛不起來。

用最少框定性的語言,打動讀者的心,將讀者的思想衝破束縛,帶到一個可以展開無限想像的自由空間,天人全息,時空全息,在“靈”的層次上天馬行空。

到此,我才慢慢懂得父親為何在改詩時一減再減,語言框定的“有”越少,帶來“無”的想像空間就越大。正如去掉四面牆的亭子,才能看到最大的視野。

我為父親這種不顧名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所感動。

父親生命的最後階段是非常孤獨的,能陪他探索這些東西的人越來越少,因我常在他身邊,只能講給我這個外行聽。

我問父親:“怎麼能在短短的幾行小詩中融入無限的信息量?”

父親反復思考後鄭重地對我說:“我看問題的視點是站在宇宙層面上,一下子就把非本質的東西忽略了,我只尋覓能撥動讀者感情那根弦的那個點。”

父親把文學藝術分了幾個層面:政治層面——宣傳工具;文化層面——歷史、人文、高雅、通俗、東方、西方等等;宇宙層面——純粹的生命、美。人、自然、社會都是生命。

例如寫《喬戈裡冰瀑》:

溯流而上

試試它的力

凍在洪荒中了

搖著尾鰭

雖然詩寫的是自然中美妙的冰瀑,那個積極向上生動頑強的是人還是物?今人古人?中國人外國人?用得著分嗎?誰讀到被震撼了,那個搖著尾鰭的就是誰了!

另一首《古格爾王朝遺址一瞥》:

一小泥佛趺坐

睡著了

天 藍它的

地 轉它的

讀這首詩我想到:奧巴馬發狠說美國絕不當老二,他能阻擋歷史車輪嗎?各領風騷五百年是常態,天藍地轉是更常態。

父親在天有靈會批評我把詩想窄了,想到政治層面裡了。

我會對父親說:“請允許我這樣想,還要允許其他讀者做完全不同的解讀,這不正是你要的詩出‘無限’嗎?”

簡介

孔孚,畢業于山東師範學院史地系,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詩集《山水清音》、《孔孚山水詩選》,詩論集《遠龍之捫》等。他的詩清新、深邃、空靈,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

此文作者為孔孚的女兒。

(壹點號 讀點)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