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4歲還不會叫爸!孩子不說話,都因爸媽這個玩太凶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 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記者求助, 希望向廣大家長進行呼籲, 別再做低頭族, 多些交流陪伴,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 她告訴記者, 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 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 而她, 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 總是痛心疾首。 這是84歲的錢幼瓊在門診中遇到的這類病例不斷增加後的再次求助。

一種趨勢

一天遇到三四個

門診中不會講話的孩子越來越多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 出生後被叼到狼窩的孩子, 即使七八歲返回社會, 仍然不會說話, 就是因為沒有語言環境的刺激。 語言的能力是在出生後早期, 在充分的語言環境刺激作用下發育的……”這是2013年11月, 錢幼瓊通過成都商報遞交給家長的公開信中的內容。 那時, 她剛剛通過坐診留意到, 越來越多孩子不會說話,

而其原因不是聽力或智力異常, 而是家長沉迷手機, 疏于與孩子交流。

兩年半過去了, 這種現象不僅沒有減輕, 反而在飆升。 錢幼瓊前幾日的門診中, 就遇到了三四個這種不會開口講話的孩子。

她告訴記者, 2013年, 她平均每週遇上三四個這類病例;到了今年, 她幾乎每接待50位病患中, 就有三四個這類病例。 而50位病患, 僅是她一日問診的數量。

“我估計這種情況還要繼續增加”, 錢幼瓊稱, 隨著智慧手機、智慧電子設備技術的迅速進步, 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度更高了, 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也更多了。 這樣發展下去, 疏于對幼兒有效陪伴的家長會更多, 門診中出現這類患者的比例也會更高。

一個案例4歲孩子不會叫“爸爸”

醫生問家長“是否手機玩得太凶了”

前幾日, 4歲男孩波波(化名)由爸爸媽媽和奶奶帶到了華西附二院錢幼瓊的門診求醫。 家長告訴錢幼瓊, 波波幾乎不開口說話, 到現在也只能叫一聲“媽”, 連“爸爸”都不會叫, 更別說其他詞句了。

而對波波進行了各個部位檢查, 並檢驗了智力、聽力等指標, 排除了其他所有易導致不開口說話的因素後, 錢幼瓊判斷, 波波是缺乏語言刺激而導致的語言發育障礙。

“你們是不是手機玩得太凶了, 平時都不怎麼跟娃娃對話?”錢幼瓊話一問出, 波波的父母都羞紅了臉, 尷尬地相視一笑。

“果然又是一對玩手機時間比看孩子時間還多的小夫妻”, 錢幼瓊心中暗自歎氣。 她只得向對方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回到家就把手機關了,

啥都別玩, 就陪著孩子玩, 多跟孩子說話, 教他念念唐詩……”

爸媽“耍手機”和娃娃“不說話”有何因果?老專家: 對話太少 孩子缺乏語言刺激開口難

在兒科當了61年醫生的錢幼瓊告訴記者, 影響幼兒語言能力的因素, 通常有智力低下、聽力不足、自閉症等。

但若排除了這些因素, 就可能是語言發育障礙。 導致語言發育障礙, 最現實的原因, 就是孩子接受的語言刺激太少。

“比起說它是病, 我更覺得它是個社會病”, 她稱, 這種病無法通過藥物解決, 只能用心。 不過, 雖然錢幼瓊每次問診都讓患兒們三個月後複診, 但並沒有這類患兒找她複診過。 她積極地想, 或許是因為家長們將這病因改正後, 孩子們已經好起來了吧。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冷暴力”, 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當孩子有溝通欲望的時候, 父母只顧玩手機, 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覺, 甚至認為在父母眼中, 自己沒有手機重要。

家長們儘量少拿手機多陪孩子吧!

不僅是家長,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這麼做。

轉自:家長必讀

家長們儘量少拿手機多陪孩子吧!

不僅是家長,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這麼做。

轉自:家長必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