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當希特勒拒絕了邱吉爾,他也錯過了洞察人生中最大對手的機會

邱吉爾差不多比希特勒大15歲;而且他比希特勒還多活了近二十年。 邱吉爾屬於另一個世界, 又是一代人。 當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去世時,

他才26歲。 邱吉爾是塵世間的人, 一個公眾人物, 當希特勒還是一個棄兒、一個整天悶悶不樂的少年, 混跡于構成中歐中下層階級的數百萬扭曲的生命中、一文不名之時, 邱吉爾已經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嶄露頭角, 在仕途之上平步青雲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曾經有一刻, 身為英國官員的邱吉爾與當時還是德軍下士的希特勒, 在相對的兩條戰壕中, 相距不過數英里。 他們生命的軌跡在不同的環境中, 朝著不同的方向延伸著。 一戰結束後, 希特勒步入政途。 他知道邱吉爾的大名遠比邱吉爾知道他的名字要早。 他知道自己很不喜歡邱吉爾, 儘管他對英國人心存敬意。 希特勒討厭法國人;而邱吉爾(一個真正的愛德華時代的人)卻對法國人有好感。
邱吉爾是有幾分貴族氣派的英國人, 在希特勒看來, 邱吉爾是不願意看到德國強大的, 他對所謂德國的命運這一概念理解不夠。 事實恰恰相反, 邱吉爾對德國人關於“德國命運”的想法瞭解得不要太清楚。

邱吉爾也是個浪漫的人。 他對白手起家、但卻一腔熱血地想要為受壓迫的國家重振聲威的人心懷敬意。 邱吉爾聽說過希特勒這個在德國民族主義大背景下聲名鵲起的古怪傢伙。 在1932年的夏天, 兩人的生命軌跡有了一次交集。 當時, 邱吉爾和幾位朋友開著摩托車穿過德國南部, 駛入慕尼克。 在一場晚會上, 邱吉爾碰到了當時擔任希特勒社交秘書的“普奇”漢夫施丹格爾(Hanfstaengl)——一個身材高大、教養良好的巴伐利亞人。

邱吉爾說他想結識希特勒。 漢夫施丹格爾馬上去找阿道夫——後者當時正處於一種奇怪而陰鬱的情緒中, 他答覆說自己不想見邱吉爾先生。 這將成為希特勒的損失, 而且還不是短期的損失。 希特勒具備一種獨一無二的稟賦, 這大約是其政治天賦中最主要的資本:他對於自己見過的人——無論其人社會民族背景如何——有一種強大的、本能的洞察力, 尤其是對於這個人的弱點希特勒洞若觀火, 這是一種第六感, 就好像狗可以嗅出一個人內心的恐懼一樣。 沒有當面見到邱吉爾, 希特勒就無法像分析自己見過的其他人是敵是友一樣去掂量邱吉爾。 但另一方面邱吉爾卻對希特勒非常瞭解——因為也他有自己的天賦,
這是一種基於史實而非感情用事的洞察力。

在1940年那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夏季, 這種內在的智慧大大地幫助了邱吉爾。 他對希特勒的瞭解超過了希特勒對自己的瞭解。 當希特勒對邱吉爾一籌莫展, 無法下定決心該如何行動時, 邱吉爾卻總能在關鍵時刻預測到希特勒的計畫。 這種超人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它不是權力的替代品。 在整個二戰中, 希特勒在三場重大戰役中擊敗過邱吉爾, 分別是在挪威之役、法國之役和巴爾幹之役中。 邱吉爾則在不列顛之戰中戰勝了希特勒。 直到1941年6月, 三比一這個有利於希特勒的比分還是體現了戰爭的實際狀況。 邱吉爾的不列顛, 如果沒有羅斯福的美利堅和史達林的蘇聯,

是無法徹底打敗希特勒的德意志的。 而一旦上述兩方力量加入, 一旦蘇聯能挺過德國在1941年的入侵, 那麼希特勒就毫無勝算了。 到了1941年12月, 希特勒和邱吉爾之間的決鬥已經三比三打成了平手。 但這已經不是本來的決鬥, 不是最初的那場戰爭了, 它已經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 其中還有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 這兩個大國的分量和力量將最終撕碎希特勒。

整個二戰中, 邱吉爾一直都是希特勒的苦主。 邱吉爾和他的英國自始至終都在戰鬥, 堅持了差不多六年時間;而美國和蘇聯只經歷了不到四年。 在二戰最關鍵的階段, 是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獨自抵抗希特勒的強勢和殘暴。 邱吉爾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對抗希特勒的中流砥柱。 結果,直至戰爭結束,甚至在戰後,邱吉爾都聲名遠播。這可以看作是對於英國日薄西山的一種補償。邱吉爾當然清楚國力日衰意味著什麼。這就是作為力戰希特勒的主角之一的邱吉爾,聞聽對手已歿時,並沒感到多少慰藉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唯一的原因)。1945年5月1日,有人在下議院問邱吉爾對戰局怎麼看。邱吉爾答道:“是的,如果在五年前而不是直到此時才有這個結果就更讓人滿意了。”正如哈樂德·尼科爾森(Harold Nicolson)所言:“一般邱吉爾很擅長開這種玩笑。但當時他覺得很不舒服,或是別的什麼——他無精打采,皺著臉——反應不太好。”

結果,直至戰爭結束,甚至在戰後,邱吉爾都聲名遠播。這可以看作是對於英國日薄西山的一種補償。邱吉爾當然清楚國力日衰意味著什麼。這就是作為力戰希特勒的主角之一的邱吉爾,聞聽對手已歿時,並沒感到多少慰藉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唯一的原因)。1945年5月1日,有人在下議院問邱吉爾對戰局怎麼看。邱吉爾答道:“是的,如果在五年前而不是直到此時才有這個結果就更讓人滿意了。”正如哈樂德·尼科爾森(Harold Nicolson)所言:“一般邱吉爾很擅長開這種玩笑。但當時他覺得很不舒服,或是別的什麼——他無精打采,皺著臉——反應不太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