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應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挑戰的根本出路是預防

應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挑戰的根本出路是預防

作者:張嘯飛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越來越令人關心的話題, 並帶來全球性的挑戰。 據統計, 2012年全球死亡人數為5 600萬, 其中死於NCD的人數為3 800萬。

NCD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腫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 分別占46.2%、21.7%、10.7%和4%。 心血管病是第一死因, 如果不干預的話, 患心血管病的人數將由2012年的1 750萬增長至2030年的2 360萬, 而每年死於NCD者將由3 800萬增長至2030年的5 200萬。

NCD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見的生活方式疾病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與癌症等。

20世紀90年代WHO的全球調查表明, 對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 生活方式和行為起主導作用, 權重占60%;環境因素次之, 占17%;遺傳因素占15%, 醫療服務條件占8%。

生活方式中, 又有30%由飲食決定。 對許多NCD者來說, 藥物是無法治癒疾病的, 僅能控制病症, 延緩生命, 改善生活品質。 因此, 要有效控制NCD, 醫學模式需從根本上進行變革, 即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

在一些發達國家, NCD也曾有過高發病率, 但目前已基本控制了其增長趨勢。 而在發展中國家, NCD卻快速增長。 全球NCD導致死亡中的3/4及過早死亡的82%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而我國80%以上的死亡是由NCD導致的。 這一方面是與中低收入國家人口壽命的增長有關,

同時也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垃圾食品氾濫、生活壓力過大、生活習慣不健康等因素有關。

發達國家NCD現呈逐漸下降之勢。 美國從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時間裡,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40%。 2014年乳腺癌的死亡率比1990年減少了1/3, 2015年繼續下降。 美國疾病監測報告也顯示, 美國NCD發病率長期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 這一方面是由於美國醫療技術和水準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是美國人的觀念和習慣等朝向健康生活方式改變的結果。

美國學者Ford等檢查了多個可能用於解釋較低死亡的危險因素水準發生改變的因素, 包括由於行為、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變化;新的治療技術、手段和藥物, 包括急慢性冠心病的循證治療、使用血管重建術、一級及二級預防的藥物等,

在臨床治療上發生了改變。

美國研究顯示, 危險因素水準改善的變化可解釋人群死亡率降低的61%(包括歸因於降低的人群吸煙率占12%, 降低的人群收縮壓水準占20%, 降低的人群總膽固醇水準占24%, 減少的人群身體不活動率占5%)。 但是, 由於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而使冠心病死亡率反而增加了17%, 從而部分抵消了死亡率的降低。

同時, 醫學治療可解釋冠心病死亡減少的47%。 也就是說醫學治療和人群危險因素的改善各自能解釋45%的預期冠心病死亡(餘下10%是不能用模型來解釋的)。

在一些國家, 冠心病死亡率也有顯著性的減少, 人群危險因素水準改善(不是由於藥物)已經解釋了冠心病死亡的2/3~3/4。

這也強調了在降低人群危險因素水準及關注心血管健康促進的原始(零級)干預策略兩個方面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並非不可預防。 不過在目前的模式下, 心血管專家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處理心血管急症及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上。 由於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不斷增長, 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開展人群健康促進工作更應該得到關注。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