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船沒有錨,只能隨波漂蕩;人沒有錨,只能稀裡糊塗地過日子

犀利的考題

聊完王陽明如何當選主考官, 我們接著往下聊, 王陽明如何做主考官?

我們要知道, 在這之前, 王陽明既沒有做過同試官, 甚至連監考老師都沒做過, 沒任何鄉試相關工作經驗。

心即是理

有句話叫, 沒吃過豬肉, 難道還沒見過豬跑?

王陽明, 雖然沒有主持過鄉試工作, 但是他的確能夠勝任。 理由很直率, 因為當朝翰林學士兼禮部右侍郎(王華)是他親爹。

弘治十一年(1498), 王華以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的身份(東宮太子老師), 主持順天府的鄉試。 順天府, 是京畿之地, 大明行政級別最高的地方政府。 王華能出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 可見王華也不是蓋的。

我們都知道, 王陽明同志不僅天賦異稟, 求知的好奇心也是異于常人。 王華出差數天, 突然把家還, 想把主考鄉試的事情悶在肚子裡面都難。 可以肯定地說, 王陽明還未參加工作, 或多或少就瞭解鄉試相關業務流程。

弘治十四年(1501), 王華再挑大樑, 出任應天府鄉試主考官, 而王陽明在刑部當主事。 不用說, 王華肯定會讓王陽明參與進來, 學習如何審定試卷。 甚至, 在家裡開個茶話會, 兩父子就“如何做好鄉試主考官”等相關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雙方進行深刻的探討與總結。 在王華引導下, 王陽明使出一丟丟悟性, 就把鄉試工作的全部流程都弄透。

再說了, 諸葛亮沒有任何工作經驗, 第一次出門打仗, 照樣把曹軍打得滿地找牙。 我王陽明, 工作四五年, 平時耳濡目染, 主持個山東鄉試, 那也是妥妥的。

前面講過, 出考題是鄉試主考官的主要工作之一。

必須承認, 出考題是個技術活, 有點像寫廣告詞, 看似簡單, 其實背後有洞察與邏輯。

考題, 不能隨便亂出, 難易程度要把握好, 更要符合大明科舉考試綱要。 前兩場考試, 考題只能從《四書五經》裡面挑選。 第三場, 考策問, 可以適當放寬, 讓考生結合時政, 闡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治國方略。

那麼, 王陽明老師是如何出題的呢?

在我個人看來, 1504屆山東科舉鄉試, 策問是個大亮點。 入選理由:題目夠屌, 夠犀利, 夠牛掰。

直言不諱, 切中時弊。

我們一起來閱讀王老師的策問題。

議國朝禮樂之制:老佛害道, 由於聖學不明;綱紀不振, 由於名器太濫;用人太急, 求效太速。

當今佛教盛行, 危害儒教正道, 社會意識形態出現偏失, 完全是因為儒家聖學沒有得到宣導與發展。 朝廷綱紀廢弛, 人浮於事, 完全是因為吏治不嚴, 官員爵位氾濫。

而朝廷在用人方面, 也出現很大問題, 太急功近利, 沒有完善的人才戰略計畫。

夠犀利吧, 赤裸裸地批評朝政。

王老師, 有沒有想過朱佑樘的感受, 這種事關朝政得失問題, 平時有空多給皇帝寫幾封電子郵件就好, 把它弄成高考題, 這就有點不妥, 完全是打朝廷的臉啊。

再說了, 有些話言過其實。

名器太濫, 這個說得還有點譜, 朱佑樘執政期間, 爵位封賞, 藩王分封, 的確太隨意, 沒有按照祖制和法規來辦事。 譬如, 朱佑樘就比較偏袒丈母娘和小舅子, 這些人都沒半點功勞, 全是高官厚祿。

至於綱紀不振, 就有失偏頗。

朱佑樘, 執政勤勉, 兢兢業業, 堪稱皇帝界勞動模範。 他剛即位時, 接手的, 是一個爛攤子, 經過多年努力, 朝廷基本實現政通人和,

百廢俱興。

不過, 好在朱佑樘是個開明的皇帝, 能容納不同的聲音。 要是換成朱元璋, 王陽明沒有向朝廷通個氣, 赤裸裸地打朝廷的臉, 就是不給我老朱面子, 夠王陽明喝一壺。

讀到這裡, 很多人就會有不解, 甚至是憤憤然。

王老師, 正直敢言, 憂國憂民, 有錯嗎?

沒錯, 絕對沒錯, 無論哪個時代, 國家都需要正直敢言的人。

我關心的, 不是王陽明對政治的態度, 自打他老人家懂事以來, 我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 因為王陽明根正苗紅。

而是他這句話, 讓人怦然心動。

(老佛害道, 由於聖學不明。 )

這句話, 看似簡單普通, 貌似在指責朝廷, 沒有效管制佛教, 導致佛教勢力過於膨脹, 危害傳統儒教的社會影響力。

表面是議論朝政, 背後是王陽明思想的悄然轉變。

一年前,他認識到這個問題,佛教從古印度輸入中原,它壓根不適合中國。它具有很大局限性,存在巨大的弊端,對社會及個人而言,都是消極多於努力,弊大於利。

基於這種認識,王陽明嘗試走出佛教思想的桎梏。在這個時間段,王陽明是痛苦的,因為他思想沒有找到錨。船沒有錨,只能隨波漂蕩,掌握不了前進的方向。人沒有錨,只能稀裡糊塗地過日子,分不清是非與對錯。

經過這一年的思考,王陽明對道教、佛教、儒教有革命性的認知,他做出自己的論斷,萬流歸宗,回歸儒家。

把這種思考,寫進鄉試考題,可見王陽明是深思熟慮,有深層次的用意。這就好比一個優秀的業務總監,在做業務培訓時,除了分享成功案例,更原意分析自己走過的彎路,所犯的錯誤,希望兄弟們不要重蹈覆轍。

王陽明有這種用意,希望莘莘學子們,不要誤入歧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次轉變,讓王陽明重新找到思想的錨。

錨找到了,再遙遠的漂蕩,都有既定的方向。

如果方向錯了,再牛逼的堅持,都是枉然。

一年前,他認識到這個問題,佛教從古印度輸入中原,它壓根不適合中國。它具有很大局限性,存在巨大的弊端,對社會及個人而言,都是消極多於努力,弊大於利。

基於這種認識,王陽明嘗試走出佛教思想的桎梏。在這個時間段,王陽明是痛苦的,因為他思想沒有找到錨。船沒有錨,只能隨波漂蕩,掌握不了前進的方向。人沒有錨,只能稀裡糊塗地過日子,分不清是非與對錯。

經過這一年的思考,王陽明對道教、佛教、儒教有革命性的認知,他做出自己的論斷,萬流歸宗,回歸儒家。

把這種思考,寫進鄉試考題,可見王陽明是深思熟慮,有深層次的用意。這就好比一個優秀的業務總監,在做業務培訓時,除了分享成功案例,更原意分析自己走過的彎路,所犯的錯誤,希望兄弟們不要重蹈覆轍。

王陽明有這種用意,希望莘莘學子們,不要誤入歧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次轉變,讓王陽明重新找到思想的錨。

錨找到了,再遙遠的漂蕩,都有既定的方向。

如果方向錯了,再牛逼的堅持,都是枉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