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農、司士、司直,這些古代的官職的職掌分別是什麼?

《周禮》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世傳為周公所著。

《周禮》是西漢景、武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征得的先秦古籍, 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 它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 涉及到商周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 而本文中的這些官職最初就起源于《周禮》。

周禮

《周禮》乙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將天下官職分為六類, 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1、天官為塚宰, 掌邦治, 統百官, 均四海,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吏部。

2、地官為司徒, 掌邦教, 敷五典, 擾兆民,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戶部。

3、春官為宗伯, 掌邦禮, 治神人, 和上下,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禮部。

4、夏官為司馬, 掌邦政, 統六師, 平邦國,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兵部。

5、秋官為司寇, 掌邦禁, 詰奸慝, 刑暴亂,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刑部。

6、冬官為司空, 司空原來叫“司工”, 掌邦土, 居四民, 時地利。 相當於隋唐之後的工部。

因此, 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就是由《周禮》中的六官逐漸演變而來。

與此同時, 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的職掌也在不斷變化。

1、司徒

周朝之時, 司徒是地官之長, 以卿任之, 最初只相當於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至漢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 改丞相為大司徒。 司徒前加“大”, 於是, 西漢末至東漢初, 朝廷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王司徒

漢光武帝時, 改大司馬為太尉, 司徒、司空前去“大”, 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為三公。

可見, 漢朝之時, 司徒位列三公, 直至隋唐時將司徒之職改為民部(李世民時避諱改為“戶部”), 戶部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等。

2、司馬

周朝之時, 司馬是夏官之長, 掌軍政和軍賦。 至漢武帝時, 設“大司馬”, 作為大將軍的加號。

同時由於漢朝丞相的權力過大, 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為內朝領袖, 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 掌握中央機密決策, 大司馬大將軍在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 丞相則逐漸成為名義上的百官之長。

西漢末東漢初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同為三公之一,

後來大司馬改稱太尉。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又重置大司馬, 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

大將軍大司馬衛青

南北朝時期, 大司馬不常置, 但北朝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 典武事, 地位亦在三公之上。

至隋唐, 廢大司馬, 其職權演變為兵部,

大司馬則成了兵部尚書的別稱。

而司馬在唐代則完全不是主管兵馬的官員, 詩人白居易寫《琵琶行》時便任“江州司馬”, 此時的司馬, 是各州刺史的輔官。 刺史的輔官有別駕、長史和司馬, 司馬至此變成了權力不大的文官。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山濕

3、司空

周朝之時,司空是冬官之長,掌水利、營建之事。

漢朝本無此官,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但其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並不相同,大司空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

漢末至東漢,司空與司馬(太尉)、司徒並為三公。

司空曹操

隋唐雖然也以司空為三公之一,但從此司空僅是一種崇高的虛銜,並沒有實際的職掌,至元代廢除。

而司空最初的職掌至隋唐演變為工部,而“大司空”也成了工部尚書的別稱。

4、司寇

周朝之時,司寇為秋官之長,掌管刑獄、糾察之事。

之後歷代專設司寇之職的不多,漢時掌刑獄的是廷尉,至隋唐,司寇的職掌演變為刑部,而司寇也成了刑部尚書的別稱。

三省六部制

5、司農

司農,在上古時代是負責教民稼穡的農官。至漢朝則為九卿之一,本名治粟內史掌錢谷之事,又稱大司農。

漢建安年間曾改為大農,後來由魏至明,司農之職歷代相沿,或稱司農,或稱大司農。

明朝以戶部司漕糧田賦,故別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6、司士

《禮記曲禮》中將司士與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並稱天子之五官,掌糾察百官。

《周禮》中司士為夏官司馬的屬官,掌群臣的名冊,辨別貴族等級,排定朝儀席位。

後世不常置,其職掌劃分入禦史和禮部等。

7、司直

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初置“司直”官,屬丞相府,稱“丞相司直”,比二千石。負責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地位在司隸校尉之上。

東漢時,丞相改稱司徒,光武帝效仿漢武帝,設置“司直”官,屬司徒府,稱“司徒司直”。負責協助司徒督錄州郡上奏,並考察官員能力,看其是否稱職。

唐朝時,司直為六品,奉旨巡察四方,覆核各地的案件。如果大理寺中有疑獄,則負責參議。

宋朝時,大理寺設司直六人,屬大理寺“左斷刑”。各地凡是彈劾命官、將校以及死刑犯以下的疑獄,需要審斷的,歸大理寺左斷刑,複審定罪。由司直、評議複審,由大理丞詳議,大理正判定。

大理寺

因此,司直最初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後來成為大理寺屬官,成為專門複審天下官員彈劾與非死刑疑案之職。

江州司馬青山濕

3、司空

周朝之時,司空是冬官之長,掌水利、營建之事。

漢朝本無此官,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但其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並不相同,大司空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

漢末至東漢,司空與司馬(太尉)、司徒並為三公。

司空曹操

隋唐雖然也以司空為三公之一,但從此司空僅是一種崇高的虛銜,並沒有實際的職掌,至元代廢除。

而司空最初的職掌至隋唐演變為工部,而“大司空”也成了工部尚書的別稱。

4、司寇

周朝之時,司寇為秋官之長,掌管刑獄、糾察之事。

之後歷代專設司寇之職的不多,漢時掌刑獄的是廷尉,至隋唐,司寇的職掌演變為刑部,而司寇也成了刑部尚書的別稱。

三省六部制

5、司農

司農,在上古時代是負責教民稼穡的農官。至漢朝則為九卿之一,本名治粟內史掌錢谷之事,又稱大司農。

漢建安年間曾改為大農,後來由魏至明,司農之職歷代相沿,或稱司農,或稱大司農。

明朝以戶部司漕糧田賦,故別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6、司士

《禮記曲禮》中將司士與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並稱天子之五官,掌糾察百官。

《周禮》中司士為夏官司馬的屬官,掌群臣的名冊,辨別貴族等級,排定朝儀席位。

後世不常置,其職掌劃分入禦史和禮部等。

7、司直

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初置“司直”官,屬丞相府,稱“丞相司直”,比二千石。負責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地位在司隸校尉之上。

東漢時,丞相改稱司徒,光武帝效仿漢武帝,設置“司直”官,屬司徒府,稱“司徒司直”。負責協助司徒督錄州郡上奏,並考察官員能力,看其是否稱職。

唐朝時,司直為六品,奉旨巡察四方,覆核各地的案件。如果大理寺中有疑獄,則負責參議。

宋朝時,大理寺設司直六人,屬大理寺“左斷刑”。各地凡是彈劾命官、將校以及死刑犯以下的疑獄,需要審斷的,歸大理寺左斷刑,複審定罪。由司直、評議複審,由大理丞詳議,大理正判定。

大理寺

因此,司直最初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後來成為大理寺屬官,成為專門複審天下官員彈劾與非死刑疑案之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