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伏波神將馬援平定越南之役,大漢海軍遠征最南之戰

永遠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將漢馬援(8)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西元40)年,, 一向太平無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突然爆發了大規模少數民族叛亂, 戰火很快蔓延到了整個嶺南一帶, 這些地方雖然蠻荒偏遠, 但畢竟是武帝時開拓的大漢國土, 且多有漢民居住于此, 劉秀想來想去, 覺得還是得讓馬援這個蠻夷專家走一趟。 至於交趾怎麼會爆發叛亂?這可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我們從春秋時代講起。

春秋時代, 嶺南地區還是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 “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 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 推髻剪髮, 文身跣足。 ……以射獵為業, 而不知牛耕。 ……以富為雄豪, 爭奪兼併, 役屬貧弱, 俘掠不忌。 ”《(後漢書)》直到吳越滅亡, 百越人(後又有古蜀人)相繼南遷;又經秦始皇發兵五十萬南下, 征服百越諸部, 在此新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並帶來先進農業及鑄造技術, 文明社會方見雛形。

再後來, 漢武帝又不斷派兵, 繼續南拓, 於是重新規劃嶺南為交州, 從南至北轄日南(治西卷, 今越南廣治)、九真(治胥浦, 今越南清化)、交阯(治龍編, 今越南河內北)、合浦(治今廣西合浦北)、郁林(治布山, 今廣西桂平西)、蒼梧(治廣信, 今廣西梧州市)、南海(治番禺, 今廣東廣州市)七郡。 這七郡的情況非常複雜, 甚至比涼州的情況還要複雜。 原因很簡單, 涼州漢多羌少, 而交州漢少越多, 尤其日南、九真、交趾、合浦四郡, 由於地處偏遠, 南遷漢人極少。 事實上, 這裡雖設有漢朝郡府, 但其縣級以下基層政權仍保持高度自治, 實權掌握在當地駱越(百越中一支, 又稱“雒越”, 大概是今天我國壯族、黎族與越南京族的先民)首領手裡。 如此兩套權力機構是非常麻煩,
其間矛盾註定不可調和, 只要一個小火星, 就可能引發大爆炸。

果然, 忙於四處平亂的東漢朝廷一個沒留神, 這遙遠的南方出事了。 而且鬧出亂子來的, 竟是交趾郡駱越部落中的兩朵霸王花:征側、征貳姐妹。

竟然是倆女賊?洛陽君臣聽說後通通吃了一驚。

其實也沒啥好奇怪的, 交趾名為交趾, 其意腿腳交錯也, 蓋此地民風開放, 男女合川而浴, 袒裎相見, 肌膚相親, 雜處不避, 尚有母系社會殘餘, 故而閨風剽悍, 甚至比男子還要驍勇善戰, 而征氏姐妹正是其中佼佼者。

而且, 征氏姐妹的父親乃麊泠縣(音迷零,

今越南水富省安朗縣)駱越頭領(又稱“雒將”), 姐姐征側的丈夫詩索乃朱鳶縣(今越南南河地區)駱越頭領, 故二女素有威望、桀驁不馴, 有時竟連交趾太守蘇定也不放在眼裡, 屢屢觸冒漢法。 原來, 西漢朝廷“從其俗而治之”, 並不對駱越人強加漢法, 但到了東漢, 情況有所改變, 中央有意改變策略加強交州統治, 恰好這蘇定又是個狠人, 他覺得治理蠻夷就該狠一點, 便想依漢法捉拿征側夫婦。 征側夫婦當然不肯就範, 一通鬧跑走躲了起來, 蘇定也不客氣, 當即發兵捕殺詩索(詩索之死只見越南史料, 漢史未記)。 殺夫之仇不共戴天, 這下征側狂暴了, 即與妹妹征貳大發雌威, 舉兵前來攻打蘇定, 蘇定丟掉城池, 剃髮割須, 落荒逃至南海郡(亦見越南史料),交州遂大亂,九真、日南、合浦三郡的越人亦起兵回應,形成燎原之勢,轉眼攻克六十五座城池,征側自號為王,建都麊泠,宣佈獨立。

圖:駱越人

圖:駱越吹號銅人,再現2000多年前,駱越人的真實風貌,栩栩如生。服裝、首飾、神態、各方面都表現的惟妙惟肖。最最值得稱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極其逼真,連手腕上的手鐲都刻畫的清清楚楚。

南方兵弱,交州刺史與諸郡太守皆無力平叛,只能守住其他三郡不失,苦苦等待朝廷援兵。

事情大條了。然而,劉秀晚年用兵越來越謹慎,何況南方地理情況複雜,交趾以南更是漢人從未涉足之地。漢軍萬里用兵於蠻荒,這說得好聽是平叛,說得不好聽就是探險,所以戰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到萬全,否則恐重蹈當年李廣利遠征西域覆轍。

因此,劉秀一面將馬援召回京師備用,一面下詔南方諸郡修車船、通道路、架橋梁,儲糧穀,前後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精心準備,只求穩中求勝,這便是劉秀一貫的行事作風。

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十二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劉秀正式下詔,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督率副將扶樂侯劉隆(南陽宗室成員,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星宿“婁金狗”)與樓船將軍段志,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四郡兵萬余人,南征交趾。

所謂“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史記》)以兩千年前的醫療條件,馬援已年近六十,又是一個北方人,跑去往帝國最南端,就算不打仗,其生還幾率恐怕也不會超過50%。然而馬援志在疆場,義無反顧,遂與妻子生訣,慨然而別。

據考證,馬援進軍交趾之路線當由長江船行進入湘江,在今湖南、廣西桂北地區徵召士兵,然後由湘江水路進入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為溝通荊州與交州的交通樞紐),靈渠多年失修,早已荒廢,馬援於是主持大軍疏浚這條著名運河,為渠六十裡,並建馬嘶橋一座,成為百姓美談。在今興安縣靈渠畔的靈濟廟(舊名四賢祠)內,仍供奉著開渠、修渠的四位古賢:即秦人史祿、漢人馬援和唐人李渤、魚孟威。

四賢

接著,馬援大軍由靈渠轉入灕江,沿江而下到達桂林,在這裡又引發一個民間傳說。說漢軍剛到這裡就遇上了駱越亂軍,雙方首領來到今天桂林的著名景點伏波山,展開談判,談至僵局,馬援忽然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一根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餘,使其懸空(今此奇石稱“試劍石”),喝令叛軍退兵一箭之地,說完登上伏波山頂,立馬拉弓,一箭竟射穿了三座山(今此景點稱“穿山”),直飛在桂林城百里之外,神力超乎想像,震的叛軍屁滾尿流,退兵退到無影無蹤。所以大家不要迷戀小馬哥,這真的只是個傳說而已。

然後,漢軍又由桂林進入桂江、郁江,過潯江,轉北流江,一路鑿暗礁、疏河道,終於穿越零陵郡、郁林郡與蒼梧郡,來在合浦郡境內一道險關之前。這道險關可是大大的有名,就在今廣西北流、玉林兩縣間,由天門山與龍狗嶺二石山分支聳秀,東西對列,其闊30步,為古代通往瓊州、交趾的交通要道。這正是民間傳說中的“鬼門關”(或稱“陰陽道”)所在地,過去便進入了南荒中的南荒,人跡罕至,叢林遍佈,是毒蟲野獸的天堂,是瘴氣肆虐(古人認為瘧疾等南方傳染病的病因是山林間的不良空氣)的地獄,去者罕有生還,民間有諺:“鬼門關,十人去,九人還”是也。傳言馬援征交趾路過此地,還在路旁大石上“記號”了一筆(勒石),殘碑龜石至今尚存。

果然,“鬼門關”名不虛傳,待漢軍行至合浦郡治所,士兵已大量減員,就連樓船將軍段志也在路上病卒,迭相做了南方之鬼。馬援心想這接下去叢林更密、山川更險,而駱越也必借由地形熟悉之優勢,在叢林中多設埋伏跟漢軍打遊擊戰,如果繼續南下強行穿越,恐怕沒等到交趾,大軍已被越人與猛獸毒蟲瘴氣折騰殆盡了。

基於此,馬援最終決定變更線路,沿海岸線迂回行軍,即由欽州過十萬大山,一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同時以大小樓船從合浦郡乾體港入海,沿欽州灣、防城海岸與北部灣,緊貼陸路運送補給,如此海陸呼應、伏波而進,這才不枉他伏波將軍之名。

圖:乾體自古是我國通往越南、東南亞乃至西亞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稱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這一海路進軍也有不少民間傳說。據《廉州府志》,漢軍船隊在途經欽州地界烏雷嶺外一道狹窄海峽時,發現此處不僅水位淺、航道狹小,而且風高浪急,船行十分困難,還多有海寇藉此搶劫過往船隻。從前過往商旅只能繞道危險的外海航行,鮮有生還者;馬援兵多卻不怕,遂下令將士們連夜開鑿出一條寬闊的航道,在開鑿過程中,為避免海寇侵擾,馬援又命令士兵將山羊綁在大鼓之上,讓羊蹄不斷擂響戰鼓,同時把鈴鐺掛在一塊叫“烏置墩”的礁石上,風吹響叮噹,與鼓聲交加,聲響震天,威懾海盜。另傳說這欽州海灣中本有九口連珠巨浪,聲響如雷,船行不得,馬援一箭過去,射掉六口,還剩三口。清代番禹人屈大均有詩《伏波射潮歌》雲:“後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減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驕,三口連珠若雷吼。”

有點誇張了,不過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馬援征交趾之戰,與其說是與越人的戰爭,不如說是與大自然的戰爭,或者說與地形的戰爭。

圖:烏雷伏波廟是當地人于東漢建初三年,為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率大軍平定交趾之亂,路經龍門港外、烏雷嶺、三口浪而建,至今已有1936年。起初,廟建在烏雷嶺上,香火很旺盛,後來移建於嶺下,廟前山門牌坊,正額橫書“烏雷古廟”,左右對聯是“功高東漢”,“威震南疆 ”。正間的楹聯為“東漢出英豪,拜為將,稱曰翁,顧盼自雄,垂暮精神猶矍爍;烏雷遺古廟,後倚山,前臨海,風水專注,千秋煙祀有馨香”。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軍事地形學,是每一個軍事統帥的必修課。而馬援自沙盤伐隴以來,無論平羌、征越,皆能克服地形之劣勢。其“上將之道”,可稱東漢諸將之最,絕對宗師級的人物。

果然,馬援巧妙進兵,加之當地百姓引路(據《防城縣誌》,今廣西與越南交界處之防城港市黃、裴、阮3姓百姓當年協助伏波將軍平亂,從軍作嚮導有功,朝廷賜予功田),漢軍輕鬆繞過了交趾北面駱越嚴密設防的紅河三角洲密林,不日進抵浪泊(湖名,在今越南河內省紅河蘇瀝江之間),在這裡與越軍主力象兵及船隊一場水陸大戰,獲得全勝,共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征氏姐妹落荒而逃,率殘眾躲入禁溪(今越南永富省安樂縣)窮山惡水之間,據險自守, 負隅頑抗。

禁溪水急山險,愁霧濃煙,馬援也是不敢貿然入內,遂一聲令下,命大軍隨山伐木, 築起巨柵, 守住溪口,圍而不攻。這征氏姐妹也真能躲,一躲就躲了將近一年。而馬援也真有耐心,他一面圍住二征,一面也不閑著,趁機分兵略定各縣,安撫民眾,懷柔百姓,收聚糧食,輸運軍前。雙方就這麼耗上了。

這就是馬援的戰略高明之處。對死硬分子圍而不攻,而對當地民眾懷柔安撫,此即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終於,到了建武十九年正月,二征姐妹糧草斷絕,無以為生,部下亡散投降殆盡,窮途末路之下,只好投江自盡(據越南史料),馬援命人斬其首級(據中國史料),傳送洛陽。朝廷論功行賞,發來詔書封馬援為新息侯(封邑即春秋時息國,今河南息縣),食邑三千戶。

圖:今河南息縣馬援廣場

這一年,馬援五十七歲,是東漢開國功臣中封侯最晚的一個,其封邑戶數也屬後等。但這遲來的榮耀,還是讓馬援老懷大慰,於是殺牛擺酒,犒賞三軍,帶著幾分酒意,馬援不由感慨道:“吾從弟少游,與我志趣不同,嘗謂‘人生在世,但取衣食裁足,乘小車禦駑馬,為郡掾史,老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何必奔波勞碌,妄求功名?’吾當初意不謂然,今至浪泊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中瘴,跕跕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不意先諸君而紆佩金紫,且喜且慚。”

人生就是一道道的選擇題。是知足常樂的好好先生?還是志在千里的英雄無悔?這就看你究竟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大丈夫立功外域,豈易易哉!反正馬援覺得:人這輩子不過短短幾十年,理應活的精彩萬分,像馬少遊那樣畏畏縮縮、庸庸碌碌到底還是不是個男人!

眾人聽得馬援肺腑之言,不由感同身受,皆伏地大呼萬歲,勝利的心情有如豔陽高照。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落荒逃至南海郡(亦見越南史料),交州遂大亂,九真、日南、合浦三郡的越人亦起兵回應,形成燎原之勢,轉眼攻克六十五座城池,征側自號為王,建都麊泠,宣佈獨立。

圖:駱越人

圖:駱越吹號銅人,再現2000多年前,駱越人的真實風貌,栩栩如生。服裝、首飾、神態、各方面都表現的惟妙惟肖。最最值得稱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極其逼真,連手腕上的手鐲都刻畫的清清楚楚。

南方兵弱,交州刺史與諸郡太守皆無力平叛,只能守住其他三郡不失,苦苦等待朝廷援兵。

事情大條了。然而,劉秀晚年用兵越來越謹慎,何況南方地理情況複雜,交趾以南更是漢人從未涉足之地。漢軍萬里用兵於蠻荒,這說得好聽是平叛,說得不好聽就是探險,所以戰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到萬全,否則恐重蹈當年李廣利遠征西域覆轍。

因此,劉秀一面將馬援召回京師備用,一面下詔南方諸郡修車船、通道路、架橋梁,儲糧穀,前後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精心準備,只求穩中求勝,這便是劉秀一貫的行事作風。

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十二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劉秀正式下詔,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督率副將扶樂侯劉隆(南陽宗室成員,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星宿“婁金狗”)與樓船將軍段志,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四郡兵萬余人,南征交趾。

所謂“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史記》)以兩千年前的醫療條件,馬援已年近六十,又是一個北方人,跑去往帝國最南端,就算不打仗,其生還幾率恐怕也不會超過50%。然而馬援志在疆場,義無反顧,遂與妻子生訣,慨然而別。

據考證,馬援進軍交趾之路線當由長江船行進入湘江,在今湖南、廣西桂北地區徵召士兵,然後由湘江水路進入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為溝通荊州與交州的交通樞紐),靈渠多年失修,早已荒廢,馬援於是主持大軍疏浚這條著名運河,為渠六十裡,並建馬嘶橋一座,成為百姓美談。在今興安縣靈渠畔的靈濟廟(舊名四賢祠)內,仍供奉著開渠、修渠的四位古賢:即秦人史祿、漢人馬援和唐人李渤、魚孟威。

四賢

接著,馬援大軍由靈渠轉入灕江,沿江而下到達桂林,在這裡又引發一個民間傳說。說漢軍剛到這裡就遇上了駱越亂軍,雙方首領來到今天桂林的著名景點伏波山,展開談判,談至僵局,馬援忽然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一根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餘,使其懸空(今此奇石稱“試劍石”),喝令叛軍退兵一箭之地,說完登上伏波山頂,立馬拉弓,一箭竟射穿了三座山(今此景點稱“穿山”),直飛在桂林城百里之外,神力超乎想像,震的叛軍屁滾尿流,退兵退到無影無蹤。所以大家不要迷戀小馬哥,這真的只是個傳說而已。

然後,漢軍又由桂林進入桂江、郁江,過潯江,轉北流江,一路鑿暗礁、疏河道,終於穿越零陵郡、郁林郡與蒼梧郡,來在合浦郡境內一道險關之前。這道險關可是大大的有名,就在今廣西北流、玉林兩縣間,由天門山與龍狗嶺二石山分支聳秀,東西對列,其闊30步,為古代通往瓊州、交趾的交通要道。這正是民間傳說中的“鬼門關”(或稱“陰陽道”)所在地,過去便進入了南荒中的南荒,人跡罕至,叢林遍佈,是毒蟲野獸的天堂,是瘴氣肆虐(古人認為瘧疾等南方傳染病的病因是山林間的不良空氣)的地獄,去者罕有生還,民間有諺:“鬼門關,十人去,九人還”是也。傳言馬援征交趾路過此地,還在路旁大石上“記號”了一筆(勒石),殘碑龜石至今尚存。

果然,“鬼門關”名不虛傳,待漢軍行至合浦郡治所,士兵已大量減員,就連樓船將軍段志也在路上病卒,迭相做了南方之鬼。馬援心想這接下去叢林更密、山川更險,而駱越也必借由地形熟悉之優勢,在叢林中多設埋伏跟漢軍打遊擊戰,如果繼續南下強行穿越,恐怕沒等到交趾,大軍已被越人與猛獸毒蟲瘴氣折騰殆盡了。

基於此,馬援最終決定變更線路,沿海岸線迂回行軍,即由欽州過十萬大山,一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同時以大小樓船從合浦郡乾體港入海,沿欽州灣、防城海岸與北部灣,緊貼陸路運送補給,如此海陸呼應、伏波而進,這才不枉他伏波將軍之名。

圖:乾體自古是我國通往越南、東南亞乃至西亞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稱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這一海路進軍也有不少民間傳說。據《廉州府志》,漢軍船隊在途經欽州地界烏雷嶺外一道狹窄海峽時,發現此處不僅水位淺、航道狹小,而且風高浪急,船行十分困難,還多有海寇藉此搶劫過往船隻。從前過往商旅只能繞道危險的外海航行,鮮有生還者;馬援兵多卻不怕,遂下令將士們連夜開鑿出一條寬闊的航道,在開鑿過程中,為避免海寇侵擾,馬援又命令士兵將山羊綁在大鼓之上,讓羊蹄不斷擂響戰鼓,同時把鈴鐺掛在一塊叫“烏置墩”的礁石上,風吹響叮噹,與鼓聲交加,聲響震天,威懾海盜。另傳說這欽州海灣中本有九口連珠巨浪,聲響如雷,船行不得,馬援一箭過去,射掉六口,還剩三口。清代番禹人屈大均有詩《伏波射潮歌》雲:“後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減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驕,三口連珠若雷吼。”

有點誇張了,不過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馬援征交趾之戰,與其說是與越人的戰爭,不如說是與大自然的戰爭,或者說與地形的戰爭。

圖:烏雷伏波廟是當地人于東漢建初三年,為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率大軍平定交趾之亂,路經龍門港外、烏雷嶺、三口浪而建,至今已有1936年。起初,廟建在烏雷嶺上,香火很旺盛,後來移建於嶺下,廟前山門牌坊,正額橫書“烏雷古廟”,左右對聯是“功高東漢”,“威震南疆 ”。正間的楹聯為“東漢出英豪,拜為將,稱曰翁,顧盼自雄,垂暮精神猶矍爍;烏雷遺古廟,後倚山,前臨海,風水專注,千秋煙祀有馨香”。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軍事地形學,是每一個軍事統帥的必修課。而馬援自沙盤伐隴以來,無論平羌、征越,皆能克服地形之劣勢。其“上將之道”,可稱東漢諸將之最,絕對宗師級的人物。

果然,馬援巧妙進兵,加之當地百姓引路(據《防城縣誌》,今廣西與越南交界處之防城港市黃、裴、阮3姓百姓當年協助伏波將軍平亂,從軍作嚮導有功,朝廷賜予功田),漢軍輕鬆繞過了交趾北面駱越嚴密設防的紅河三角洲密林,不日進抵浪泊(湖名,在今越南河內省紅河蘇瀝江之間),在這裡與越軍主力象兵及船隊一場水陸大戰,獲得全勝,共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征氏姐妹落荒而逃,率殘眾躲入禁溪(今越南永富省安樂縣)窮山惡水之間,據險自守, 負隅頑抗。

禁溪水急山險,愁霧濃煙,馬援也是不敢貿然入內,遂一聲令下,命大軍隨山伐木, 築起巨柵, 守住溪口,圍而不攻。這征氏姐妹也真能躲,一躲就躲了將近一年。而馬援也真有耐心,他一面圍住二征,一面也不閑著,趁機分兵略定各縣,安撫民眾,懷柔百姓,收聚糧食,輸運軍前。雙方就這麼耗上了。

這就是馬援的戰略高明之處。對死硬分子圍而不攻,而對當地民眾懷柔安撫,此即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終於,到了建武十九年正月,二征姐妹糧草斷絕,無以為生,部下亡散投降殆盡,窮途末路之下,只好投江自盡(據越南史料),馬援命人斬其首級(據中國史料),傳送洛陽。朝廷論功行賞,發來詔書封馬援為新息侯(封邑即春秋時息國,今河南息縣),食邑三千戶。

圖:今河南息縣馬援廣場

這一年,馬援五十七歲,是東漢開國功臣中封侯最晚的一個,其封邑戶數也屬後等。但這遲來的榮耀,還是讓馬援老懷大慰,於是殺牛擺酒,犒賞三軍,帶著幾分酒意,馬援不由感慨道:“吾從弟少游,與我志趣不同,嘗謂‘人生在世,但取衣食裁足,乘小車禦駑馬,為郡掾史,老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何必奔波勞碌,妄求功名?’吾當初意不謂然,今至浪泊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中瘴,跕跕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不意先諸君而紆佩金紫,且喜且慚。”

人生就是一道道的選擇題。是知足常樂的好好先生?還是志在千里的英雄無悔?這就看你究竟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大丈夫立功外域,豈易易哉!反正馬援覺得:人這輩子不過短短幾十年,理應活的精彩萬分,像馬少遊那樣畏畏縮縮、庸庸碌碌到底還是不是個男人!

眾人聽得馬援肺腑之言,不由感同身受,皆伏地大呼萬歲,勝利的心情有如豔陽高照。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