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說二次鴉☆禁☆片戰爭的最大贏家並不是英國?

咸豐和奕訢是親哥倆, 他們都是道光皇帝的親生兒子。

清代中後期實行秘密立儲制度, 皇帝臨終前, 全世界誰不知道哪一個皇子會是下一任皇帝,

只能偷偷猜。 在道光活著的時候, 咸豐和奕訢都是繼位的熱門人選(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咸豐”這個稱呼), 兩個人為奪得道光的歡心暗自下了不少力氣。

據說有一次道光帶著幾個兒子去打獵, 奕訢打了很多獵物, 咸豐卻不動手, 只在一旁觀看。 道光當然好奇, 問他幹嘛不打獵。 原來這是咸豐老師私下教他的計策, 要咸豐趁機回答:現在正好是春季, 是鳥獸懷孕的季節, 我不忍殺生。 再說, 我也不願意靠弓馬技術跟皇弟們一爭高下。

要以現在的觀點看, 這番話純粹就是裝逼, 太虛偽了。 可是到底算不算“裝”, 這事兒終究是道光說了算, 關鍵看你能不能揣測上意。 果然這番話說中了道光的心思, 讓他龍顏大悅,

覺得還是咸豐這孩子境界更高呀。

道光既喜歡咸豐, 也很喜歡奕訢。 他在選擇繼承人上頗為糾結, 直到臨去世兩年前, 才下決心立咸豐。 不過在他的遺詔裡不僅冊封咸豐的命令, 還特意封奕訢為恭親王, 也算是聊作彌補。

奕訢其實是個很有才幹的人, 但是他越有才幹、越得到道光的寵愛, 對咸豐的地位就越有威脅。 因此奕訢在朝廷裡一直都混得一般, 時不時就會被咸豐打壓一下。 直到英法聯軍逼近北京, 咸豐倉皇出逃的時候, 才顯出奕訢的重要性來——現在咸豐需要留下一個既有能力抵擋列強, 又犧牲了也不可惜的人, 那誰能比這個奕訢更合適呢?

咸豐帶走了大多數軍隊和朝中重臣, 留下來的奕訢面對英法聯軍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只能無條件接受聯軍的一切要求。 奕訢代表清政府和英法聯軍簽訂了《北京條約》, 在進行換約儀式時, 額爾金特意坐著規格最高的八抬大轎到禮部換約, 為的是嘲笑清方之前“不准坐轎”的規定。

新簽訂的《北京條約》中除了答應履行《天津條約》的那些條款外, 還出讓了更多的權益, 包括更多的賠款, 開放天津, 割讓九龍半島, 允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租買土地和開辦教堂。 基本上是《南京條約》的超級加強版, 都是已有條款的擴大, 沒有太多可說的, 只有兩條可以稍微講一下:

第一個, 英國索要九龍半島是因為香半島缺少食物和淡水, 必須到九龍半島去取, 這次索性一快都要來了。

第二個允許外國傳教士租買土地和開辦教堂,

這比《天津條約》裡的允許遊歷又大大進了一步。 這導致外國人可以在中國紮根、培植勢力, 間接導致了後面義和團事件的發生。

清政府和英、法兩國簽訂條約後, 事情還沒完。

我們翻看歷史, 會發現在清朝末年, 俄、美兩國在對華事務中的立場非常狡猾。 在兩次鴉片戰爭裡, 這兩國都沒有出兵, 而是跟在英法的後面同大清簽訂合約。 它們不用承擔出兵的花費, 卻通過最惠國待遇獲得和英、法一樣多的利益。 在和清廷的交往上, 兩國也不像英、法那樣趾高氣昂, 而是採用笑裡藏刀的方式, 表面上極力照顧大清國的“臉面”, 用來換取最大利益。

說來令人感慨, 有時候這種招數比槍炮還要好使。

從康熙時候開始,

俄國就用盡各種辦法南侵。 趁著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打的時候, 用槍炮做威脅, 強迫黑龍江的地方大臣簽訂了《璦琿條約》, 割讓了黑龍江和松花江北岸的大片領土。 可是《璦琿條約》是地方大臣簽訂的, 不具備法律效應。 而且還和之前清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衝突, 因此清政府拒絕承認。 於是, 俄國公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就有了一個艱巨的任務:靠嘴皮子來讓清政府承認這個條約。

俄國公使伊格那提也夫超額完成了這個任務。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醞釀的時候,這位俄國公使就大展身手。為了能趁亂擴大在華利益,他在戰爭前期在英法聯軍面前痛斥清政府的劣行,鼓動英法聯軍北上。又向英法聯軍通報北京城的情況,為英國將軍提供北京城的地圖。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為了避免《璦琿條約》因清政府垮臺而失效,俄國公使又勸阻聯軍不要過度羞辱清廷。

後來到了奕訢同列強談判時,俄國公使又在清政府面前扮起好人,承諾幫助奕訢減少賠款,以及在簽約後及早讓英法聯軍撤兵。作為報償,要求奕訢同意《璦琿條約》等要求。

奕訢雖然也知道這個俄國公使並非善類,但現在已經是首都淪陷、國家眼看就要滅亡的時候了,奕訢一個人孤立無援,有個列強肯在裡面“調停”,對他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奕訢只能萬事拜託俄國人。

得到奕訢的許諾後,這個俄國公使又使出強大的嘴炮功夫,對英法聯軍揚言說,北京的寒冬即將到來。到了那時華北的內河都會凍住,會把所有的軍艦困住。英國和法國人常年在中國南方待著,不知道北方中國什麼情況。一聽俄國公使這麼說,簽完《北京條約》就趕緊撤兵南下了。

在英法聯軍撤兵後,俄國公使向奕訢索要之前允諾的“酬謝”,又謊稱如果清廷不答應,他就重新召回英法聯軍——其實他哪有那麼大的本事。可是奕訢覺得這人一張嘴就能讓英法聯軍退兵,覺得他果然厲害,於是只得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除了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內容外,還新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這一下,裡外裡中國因此損失了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超過了英格蘭),另外還有各種其他附帶的好處。

這位俄國公使伊格那提也夫不費一槍一彈,白得了極為廣大的領土和大量特權,讓俄國成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裡最大的贏家。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醞釀的時候,這位俄國公使就大展身手。為了能趁亂擴大在華利益,他在戰爭前期在英法聯軍面前痛斥清政府的劣行,鼓動英法聯軍北上。又向英法聯軍通報北京城的情況,為英國將軍提供北京城的地圖。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為了避免《璦琿條約》因清政府垮臺而失效,俄國公使又勸阻聯軍不要過度羞辱清廷。

後來到了奕訢同列強談判時,俄國公使又在清政府面前扮起好人,承諾幫助奕訢減少賠款,以及在簽約後及早讓英法聯軍撤兵。作為報償,要求奕訢同意《璦琿條約》等要求。

奕訢雖然也知道這個俄國公使並非善類,但現在已經是首都淪陷、國家眼看就要滅亡的時候了,奕訢一個人孤立無援,有個列強肯在裡面“調停”,對他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奕訢只能萬事拜託俄國人。

得到奕訢的許諾後,這個俄國公使又使出強大的嘴炮功夫,對英法聯軍揚言說,北京的寒冬即將到來。到了那時華北的內河都會凍住,會把所有的軍艦困住。英國和法國人常年在中國南方待著,不知道北方中國什麼情況。一聽俄國公使這麼說,簽完《北京條約》就趕緊撤兵南下了。

在英法聯軍撤兵後,俄國公使向奕訢索要之前允諾的“酬謝”,又謊稱如果清廷不答應,他就重新召回英法聯軍——其實他哪有那麼大的本事。可是奕訢覺得這人一張嘴就能讓英法聯軍退兵,覺得他果然厲害,於是只得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除了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內容外,還新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這一下,裡外裡中國因此損失了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超過了英格蘭),另外還有各種其他附帶的好處。

這位俄國公使伊格那提也夫不費一槍一彈,白得了極為廣大的領土和大量特權,讓俄國成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裡最大的贏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