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為什麼選曹丕當繼承人?

西元213 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 曹魏集團已形成規模。 曹操地位日益 穩固, 野心也日益顯著。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壯心 不已。 ”而其“壯心”也並不僅僅是東漢遺朝的冀州牧或者是丞相, 在位期間未代漢, 卻已有代漢之心。 五十八歲的曹操可用的時間 不多, 而想做“周文王”的他, 必然需要一個接班人來完成其想要 完成的使命。 自然立儲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曹操子嗣繁多, 而於西元208 年前後, 候選人確定在了丁夫人所生曹植、曹丕、曹彰 三人當中。 曹彰自然不用多論, 《三國志魏書曹彰傳》“太祖嘗問諸子 曰:“被堅執銳,

臨難不顧, 為士卒先;賞必行, 罰必信。 ”。 願為將之人, 於亂世可能戰場殺敵, 戰功赫赫, 但作為一國之君君 主卻並不合適, 曹操也深知曹彰無意于儲位。 而最能讓曹操權衡的, 也只有曹丕和曹植了。

身處亂世, 首先看重的是軍事統率能力, 在這一點上,

曹丕顯然比曹植要強得多, 曹丕五歲時曹操就開始教他騎射, 八歲遂成, 長年隨曹操征伐, 耳濡目染, 深得曹操精髓。 在對政事的熟悉程度上, 由於曹丕長期做為副丞相, 接手幹起來自然是輕車熟路, 在這兩個方面, 曹植是沒有資本和曹丕競爭的。 建安十九年, 曹操伐孫權, 留臨菑侯植留守鄴, 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 年二十三。 思此時所行, 無悔於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 可不勉與!”從這裡可以看出, 曹操對曹植的能力並不是很放心。 據典略記載楊修做為曹操的倉曹屬主簿, 在曹操考問諸王子政事時, “每當就植, 慮事有闕, 忖度太祖意, 豫作答教十餘條, 敕門下, 教出以次答。 教裁出, 答已入, 太祖怪其捷, 推問始泄。 ”曹操向兒子們提問,
並不是需要他們給自己出什麼好主意, 而是對他們個人能力的考核, 楊修作為對曹操和曹植都很熟悉的人, 應當能猜測出曹操心中所想的事情和所需要的回答, 而為曹植預先準備答案, 則說明他對曹植這方面的能力也是沒有信心的。

再從個人的性格來說,

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是“文帝天資文藻, 下筆成章, 博聞強識, 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 勵以公平之誠, 邁志存道, 克廣德心, 則古之賢主, 何遠之有哉!”對曹植的評價是“陳思文才富豔, 足以自通後葉, 然不能克讓遠防, 終致攜隙。 ”從這裡看對曹丕的指責不少, 但從另一面來說, 這些也正是曹丕勝過曹植之處, 在“文帝禦之以術, 矯情自飾, 宮人左右, 並為之說”的時候, 曹植“任性而行, 不自雕勵, 飲酒不節”, 曹丕心思縝密, 比起粗枝大葉的曹植, 更適合統治國家。 曹丕非常注重表面功夫, 即使在繼位之後, 還矯情的說如果曹昂、曹沖在的話, 自己是沒有機會的, 他所寫的典論對建安七子的評價也是比較中肯的;而曹植卻比較刻薄,
曾在給楊修的信中評論孔璋說“以孔璋之才, 不閑辭賦, 而多自謂與司馬長卿同風, 譬畫虎不成還為狗者也。 前為書啁之, 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 夫鍾期不失聽, 於今稱之。 吾亦不敢妄歎者, 畏後之嗤餘也。 ”沾沾自喜之情溢於言表。 而就在同一篇文章中, 曹植先是說“有南威之容, 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 乃可以議於割斷。 ”後又說“街談巷說, 必有可采, 擊轅之歌, 有應風雅, 匹夫之思, 未易輕棄也。 ”其隨意為文皆此類, 無行之狀, 已現初端。

還有就是兩個人的才華對比,這點也是大多數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據,認為曹植才華遠勝曹丕,為政的話一定能更有所為。誠然曹植文章詞賦廣為流傳,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並不等於治國能力,僅以文人為王,多不能行善政,歷史上陳後主、隋煬帝、唐明皇、李後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觀,但都是造亂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憑之治國。翻開曹操諸子傳記,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沖、曹袞、曹植、曹丕都是這樣,這一方面可能是稟賦曹操的遺傳,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當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曹操作為一個文學家,也是非常欣賞曹植的才華的,甚至因此長期有立其為嗣的想法。但是反觀曹丕的文采,“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讓,雖身在軍旅而備曆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可謂好學者,其馬上賦詩正可比擬七步成篇,由此看來,雖然軍事政務佔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還是沒有被掩埋,三曹之一並非浪得虛名,而且曹丕其人善於總結歸納,所著典論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開風氣之先,其中又有對射術、劍道的理論總結,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再從兩人的繼位元順序看,曹丕為嫡長子,繼承曹操之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曹植之前還有曹彰,彰為世之虎將,曹操呼之為黃須兒,此人恐非曹植所能制。雖然曹彰曾經對曹植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好像是支持曹植繼位,但從後來魏氏春秋記載的“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來看,其心自不可測。在破烏丸後,曹彰自代過鄴,為曹丕所戒,遂得曹操之喜,心中對曹丕還是有所敬服的。這一點,曹植本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回答曹彰說“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立儲普遍的做法是立嫡立長,曹操在選擇繼承人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點,畢竟殷鑒不遠,袁紹、劉表立幼生亂,說明當時不按禮法是不得人心的,也難以保證政局平穩。

曹丕從幼年時起就跟隨曹操征伐南北,又長期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其功勳業績足以鎮呵百官,曹植卻不知道修身養德,憑寵生嬌,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這應當是曹丕和曹植之爭的轉捩點。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覆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複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恒使吾(爾)誰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此時大局已定,但曹植並不是再沒有機會,曹操並沒有將曹植一棍子打死,雖然觸犯法令,但還是比較欣賞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修遂以交構賜死。”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這裡卻是更輸了一場,楊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車行馳道雖然觸犯法令,但並沒有完全喪失曹操寵愛,這次不吸取教訓,又照上次辦理,卻是大錯特錯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時“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行兵時又有割發代首之舉。此時天下初定,需要人們遵守法令方可長治久安,曹操此舉當為觀察兩子哪個能遵循法度,將來自己死後國內不致大變而生亂,曹植此時所為很不恰當。同時又事事都聽從楊修意見,給人一種沒有主心骨的感覺,讓曹操對他失去了信心,因為此事又損失了楊修這位謀主,更是沒有翻身的機會了。這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雖然有記載說“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領兵之身,曹操軍中禁酒乃是明文,據軍令以謝酒,雖曹丕亦無言以對,當此時,斬門之氣何在!只能說,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圖其之心,卻不嚴加防備,一離智囊,頓成庸人。這是曹植最後一次表現機會,由於他的失敗,從此被徹底冷落,再沒有爭奪王位的機會了。

以上都是曹操死前發生的事,曹操立儲當以這些為據。後來曹植因為連受打擊,所做所為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另外從兩人的兒子看,曹丕之子曹睿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而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也“好學有才行”,但不如曹睿遠矣。立國講究的是萬世基業,從再傳繼承人來看,曹丕也比曹植更有實力。

總的看起來,曹丕以嫡長子的身份,以功業進取,以智謀圖位,兼以文質彬彬,可謂國之強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寵,別無他長,且秉性驕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軍國之用,若立而為嗣,取亂之道也。所謂“文章憎命達”、“詩人不幸詩家幸”,子建之謂也,安身于文苑可也。

還有就是兩個人的才華對比,這點也是大多數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據,認為曹植才華遠勝曹丕,為政的話一定能更有所為。誠然曹植文章詞賦廣為流傳,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並不等於治國能力,僅以文人為王,多不能行善政,歷史上陳後主、隋煬帝、唐明皇、李後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觀,但都是造亂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憑之治國。翻開曹操諸子傳記,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沖、曹袞、曹植、曹丕都是這樣,這一方面可能是稟賦曹操的遺傳,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當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曹操作為一個文學家,也是非常欣賞曹植的才華的,甚至因此長期有立其為嗣的想法。但是反觀曹丕的文采,“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讓,雖身在軍旅而備曆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可謂好學者,其馬上賦詩正可比擬七步成篇,由此看來,雖然軍事政務佔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還是沒有被掩埋,三曹之一並非浪得虛名,而且曹丕其人善於總結歸納,所著典論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開風氣之先,其中又有對射術、劍道的理論總結,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再從兩人的繼位元順序看,曹丕為嫡長子,繼承曹操之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曹植之前還有曹彰,彰為世之虎將,曹操呼之為黃須兒,此人恐非曹植所能制。雖然曹彰曾經對曹植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好像是支持曹植繼位,但從後來魏氏春秋記載的“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來看,其心自不可測。在破烏丸後,曹彰自代過鄴,為曹丕所戒,遂得曹操之喜,心中對曹丕還是有所敬服的。這一點,曹植本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回答曹彰說“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立儲普遍的做法是立嫡立長,曹操在選擇繼承人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點,畢竟殷鑒不遠,袁紹、劉表立幼生亂,說明當時不按禮法是不得人心的,也難以保證政局平穩。

曹丕從幼年時起就跟隨曹操征伐南北,又長期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其功勳業績足以鎮呵百官,曹植卻不知道修身養德,憑寵生嬌,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這應當是曹丕和曹植之爭的轉捩點。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覆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複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恒使吾(爾)誰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此時大局已定,但曹植並不是再沒有機會,曹操並沒有將曹植一棍子打死,雖然觸犯法令,但還是比較欣賞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修遂以交構賜死。”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這裡卻是更輸了一場,楊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車行馳道雖然觸犯法令,但並沒有完全喪失曹操寵愛,這次不吸取教訓,又照上次辦理,卻是大錯特錯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時“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行兵時又有割發代首之舉。此時天下初定,需要人們遵守法令方可長治久安,曹操此舉當為觀察兩子哪個能遵循法度,將來自己死後國內不致大變而生亂,曹植此時所為很不恰當。同時又事事都聽從楊修意見,給人一種沒有主心骨的感覺,讓曹操對他失去了信心,因為此事又損失了楊修這位謀主,更是沒有翻身的機會了。這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雖然有記載說“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領兵之身,曹操軍中禁酒乃是明文,據軍令以謝酒,雖曹丕亦無言以對,當此時,斬門之氣何在!只能說,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圖其之心,卻不嚴加防備,一離智囊,頓成庸人。這是曹植最後一次表現機會,由於他的失敗,從此被徹底冷落,再沒有爭奪王位的機會了。

以上都是曹操死前發生的事,曹操立儲當以這些為據。後來曹植因為連受打擊,所做所為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另外從兩人的兒子看,曹丕之子曹睿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而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也“好學有才行”,但不如曹睿遠矣。立國講究的是萬世基業,從再傳繼承人來看,曹丕也比曹植更有實力。

總的看起來,曹丕以嫡長子的身份,以功業進取,以智謀圖位,兼以文質彬彬,可謂國之強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寵,別無他長,且秉性驕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軍國之用,若立而為嗣,取亂之道也。所謂“文章憎命達”、“詩人不幸詩家幸”,子建之謂也,安身于文苑可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