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家訓|包青天37字家訓,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提起包公, 馬上會想到那個忠奸分明的青天大老爺形象, 他作為一種民族記憶長存人們心間。 可是, 很少有人想到, 包公還是一位治家能手, 他留下的37字家訓字字鏗鏘、振聾發聵。 他的孝肅家風穿越千年, 萬古流芳。

包公名包拯, 字希仁, 廬州合肥人。 999年, 包拯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包令儀自幼刻苦讀書, 考中進士, 做過知縣。 在他看來, 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報效國家是兒子必然選擇的人生道路。

少年包拯耳濡目染, 勤奮好學, 良好的家風培育出包拯忠孝的品格。 29歲那年, 包拯考中進士後, 因為父母不願意隨其赴任, 包拯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 辭官回鄉, 侍奉雙親, 長達十年。

這一感人故事, 讓世人欽佩不已, 連一代文豪歐陽修也肅然起敬, 讚美包拯“少有孝行, 聞於鄉里”。

雙親去世後, 39歲的包拯再次出來做官, 他奮筆寫下了一首明志詩:“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 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 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 毋貽來者羞。 ”這首詩直抒其為官心要清、為人道要直的心聲, 成了包拯一生為官、為人的座右銘。

1042年, 知端州三年期滿的包拯即將乘船離開端州, 端州百姓為了表達他們對包拯體恤民情的感激,

送給他一方端硯。 手下人見是一方硯臺, 並非金銀珠寶, 便收下了。 船出羚羊峽, 剛行至江中不久, 包拯發現了硯臺, 嚴厲申飭了手下, 並將這方端硯拋入江中, 表示還於端州。 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硯歸”的故事。

不僅如此, 為官二十六載的包拯尤其痛恨貪官污吏, 每每彈劾貪官, 他常常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 也就是說, 懲罰一個貪官可能引起其一家哭, 但不懲罰貪官, 則一方百姓就要哭了。 在進奏的《乞不用贓吏疏》中, 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 民之表也;貪者, 民之賊也。 ”

包拯的諡號為“孝肅”, 按古諡法, “肅”字為上諡法, 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

一個肅字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人們對包拯清心直道的高度肯定。

包拯的“肅”還突出體現在他的家訓上。 與其他許多洋洋灑灑的家訓家規不一樣, 包拯的家訓簡潔得只有37個字: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 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 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 非吾子孫。 ”

1062年, 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包拯突然發病, 臥床不起, 自知來日無多的他留下這麼一句話。

換言之, 子孫做官如果犯有貪贓枉法之事者, 生, 不得歸包家;死, 不得入祖墳。 寥寥數語, 透出一股冷峻、肅殺之氣, 乾脆、果斷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讓子孫後代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

包拯的兒子包綬“清苦守節, 廉白是務”。 墓誌銘記載, 包綬去世時, 人們打開他隨身攜帶的箱囊, 發現除了誥命、書籍、著述和文具外, 沒有值錢的東西。 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 廉清不擾, 而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 這些都說明, 包氏子孫都一直恪守家訓, 居官清廉。

如今的安徽省九華山腳下的祠堂村,居住著2000多名包氏子孫。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後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裡,由最年長的老人主持,進行一場祭祀。祭祀的重要環節,是所有的包氏後人一起大聲誦讀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訓。

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作為包拯的後人,他們不能忘、也不會忘記900多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訓。

轉載自:騰訊儒學

如今的安徽省九華山腳下的祠堂村,居住著2000多名包氏子孫。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後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裡,由最年長的老人主持,進行一場祭祀。祭祀的重要環節,是所有的包氏後人一起大聲誦讀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訓。

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作為包拯的後人,他們不能忘、也不會忘記900多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訓。

轉載自:騰訊儒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