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鄉土桐城|茅草堰: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

茅草堰:

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茅草堰堰口位於桐城市大關河胡莊段, 堰口寬2.7米, 幹渠底寬2米, 幹渠長9.8米, 有效灌溉面積7600餘畝,

它是大關鎮甑山片農田灌溉的一條大動脈, 為下游農業生產的增產保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茅草堰始建于明朝萬曆四十二年, 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相傳在明萬曆年間, 何畈村有位姓何的在朝庭為官, 一生為官清政廉潔, 在告老還鄉之時, 皇帝問他有何要求, 他說, 我無別的請求, 只是我的家鄉有一片好的良田, 可惜無水源, 皇帝問他可有解決水源的辦法, 他說辦法倒有, 只需從上游大關河開條茅草寬的堰, 就可以解決農田灌溉問題。 皇帝准湊, 並批示從大關下街頭以下不准攔河打壩, 只准仁河咀牛車一架。

這位官員叫何如寵, 字康侯, 桐城人。 父思鰲, 棲霞知縣, 有德於民。 如寵登萬曆二十六年進士, 由庶起士累遷國子監祭酒。

天啟時, 官禮部右侍郎, 協理詹事府。 五年正月, 廷推左侍郎, 魏廣微言如寵與左光鬥同裡友善, 遂奪職閑住。 崇禎元年, 起為吏部右侍郎。 未至, 拜禮部尚書。

何尚書帶著聖旨回到老家, 叫人找了一根很長的茅草, 以茅草橫量為標準作為渠底寬, 開成了此堰, 茅草堰也由此而得名, 茅草堰建成後, 為更好的發揮工程效益, 制訂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 並用牛皮做了一個契約(現存於廬江博物館)。 同時還將用水制度和管理制度刻在石碑上(如今石碑在何畈村大原村民組, 但字跡模湖), 管理制度及內容大約是:將茅草堰分為八宿, 每宿再分為八把鍬, 引水從每年的春分開始到秋分結束, 每宿一次引水12個時辰, 即從當日太陽起山開始到次日太陽起山交水,

八天為一輪回, 撮堰以明鑼為號, 每把鍬出工一人, 但必須是男性。

茅草堰自建堰近五百年來, 始終延襲著建堰時的規章制度, 效益一直發揮良好, 建國後為更好的發揮工程效益, 1976年將施家山咀至向陽段4公里的彎曲管道進行了改道和整治, 九十年代由於河道大量采砂, 河床急劇下降, 堰口無法引水。 1996年將堰口向上延伸了154米, 並集資14萬元, 修建了攔水壩, 2003年市又拔款二十余萬元進行了加固。 目前, 該工程效益發揮十分良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