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總“談條件”有點煩,但也是教育孩子的好契機

作者 | 沐兒

1

跟一個在比利時居住的朋友聊天。

她說她國內的侄子想來她這兒過暑假,

主動提出可以幫她帶妹妹、打掃游泳池。

朋友自然滿口答應,

可是她哥哥也就是孩子的父親,

卻給孩子提出了條件:

期末考試年級第一就去,

沒考到第一就免談。

孩子吭哧吭哧地學,

結果前幾天成績出來,

年級第二。

朋友說, 侄子這幾天十分鬱悶,

做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

我忽然心疼起這個完全不相識的孩子來。

願不願意讓孩子去國外度假、

能不能安排妥當、經濟條件允不允許,

這些應該是決定孩子能不能來的因素,

為什麼孩子想做大人也願意他去做的事,

最後要由成績來決定做不做呢?

大人在跟孩子談某件事情的時候,

總是附加許多條件, 這樣真的不可取。

久而久之, 孩子也會學著跟大人提條件。

2

我也曾走過彎路。

大概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

某天突然驚覺,

小傢伙經常跟大人討價還價:

“我好好吃飯, 吃完媽媽帶我去坐木馬好不好?”

“我今天在幼稚園表現很好, 媽媽可以帶我去玩碰碰車嗎?”

或者, 他想要大個的玩具, 我不同意, 他就會“曲線救國”:

“那給我買這個小的吧, 這個小的便宜。 ”

說的時候, 還一臉萌寵的表情,

讓你不忍心拒絕。

一開始我雖然有些擔心, 卻沒有上綱上線。

直到有一天, 我讓他幫我去房間裡拿個東西,

他竟然說:

“那你明天給我買一袋小熊糖, 要不然我不幫你拿。 ”

我當時火大, 但冷靜下來想一想,

孩子變得跟人精似的, 懂得伺機提條件,

其實都是我們大人無意識中幫他養成的。

兒子剛剛去上幼稚園的時候,

沒有安全感, 常常哭鬧。

我經常哄他說, 乖乖地跟小朋友玩,

媽媽一下班就來接你, 然後帶你去買霜淇淋。

兒子不好好吃飯, 我怕菜涼了:

“趕緊吃飯, 吃完飯就可以看動畫片嘍。 ”

有時候看他晚上不肯睡覺,

就以給他買玩具, 帶他去嘉年華為條件,

哄騙他快點閉眼。

久而久之,

兒子覺得他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大人做的。

他好好吃飯,

乖乖睡覺,

在幼稚園表現優秀, 都應該得到獎勵。

這種想法一旦固化,

孩子很自然地就會跟大人提條件。

一旦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就會委屈、生氣, 覺得全世界都在與自己為敵。

3

從那天以後,

我決定要有意識地來糾正兒子的這種認識。

水漲船高,

孩子小的時候,

他提的條件可能略顯幼稚可愛,

但隨著年齡增長, 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只怕會讓我們無法駕馭。

雖然我是教育學出身,

但理論和實踐, 還是有距離的。

有了孩子, 我首先是一位媽媽, 愛子心切。

那些所謂的教育方法,

在護犢心理面前, 通通忘到了腦後。

一定要等到問題出現, 才猛然驚醒。

我先跟孩子爸爸達成協議:

從現在起, 對於孩子提出的條件, 堅決不妥協。

我們自己, 也不要再給孩子“畫大餅”。

接下來,我首先遇到挑戰。

兒子看完一集動畫片,要求再看一集。

我還沒說話,他生怕我不同意:

“媽媽,我再看一集,明天去奶奶家,我自己走。”

他說完,眨巴著眼睛,懇求地看著我。

我抱過他,看著他的眼睛:

“不行。說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

媽媽知道你喜歡看動畫片,

但是看電視特別傷眼睛。

你想很小就戴上眼鏡嗎?

明天去奶奶家,你本來就應該自己走的。”

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

一定要強調這麼做的原因,

否則,孩子不明就裡,更不會配合。

看我堅決不同意,他掙脫我的懷抱,

咬著嘴唇不再理我。

看來,他覺得讓我抱,

也是給我的一種“福利”,

既然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我就不能抱著他。

我沒有理他,

任憑他一個人蹲在旁邊生悶氣。

孩子有不良情緒的時候,

給他點時間消化消化,是必須的。

他看在我這兒沒有任何可以實現的蛛絲馬跡,

就跑到爸爸身邊磨蹭。

孩子爸爸果斷跟我站在統一戰線:

“不行。休息休息眼睛,一會兒要睡覺了。”

兒子揉著眼睛哭起來。

我跟他爸交換了一下眼色,

都忙著自己手裡的事,不去管他。

哭了一會兒,眼看殺手鐧也沒用,

他只好悻悻地去一邊玩他的玩具去了。

諸如此類的糾正持續了好久。

現在,兒子已經拎得清,

橋歸橋、路歸路,不再提交換條件了。

4

小孩子古靈精怪,聰明得很。

他們常常“利用”大人對他的疼愛,

心裡打著自己的小九九。

一旦他們的計謀得逞,

他們提的條件就會越來越高。

朋友家的女兒小丫,五歲的時候,就深諳其道。

每次去遊樂園玩,她總是不願回家。

一開始,她媽媽許她一袋小熊糖,

她就美滋滋地跟著屁股後面回來了。

可後來,升級到兩袋小熊糖、小熊糖外加看電視。

小學以後,小丫成績好,

朋友為了鼓勵她,經常許她以“實際利益”:

“你如果能考100分,我就獎勵你10塊錢。班級第一獎勵20,年級第一獎勵50。”

給家裡倒個垃圾,2塊錢;洗個碗;3塊錢。

一切都明碼標價。

朋友覺得,這點錢自己出得起,

孩子也能用這個錢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後來,朋友後悔了。

小丫上了初中,

只要考了好成績,就獅子大張口。

拒絕吧,孩子正值叛逆期,馬上就不好好學習;

接受吧,朋友覺得是一種侮辱,

仿佛女兒做的一切,都需要她用金錢去回報。

5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

給予孩子愛的同時,給他提出條件,

孩子容易拋棄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

從而只接受被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

這樣做的另一個壞處就是,

孩子會從我們這兒得到暗示:

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就事論事。

好好吃飯,否則就要挨餓;

吃飯是為了不受饑餓之苦,吃飽了自然不會有獎勵;

按時睡覺,才能長身體,第二天才有好精神和好心情;

媽媽有空可以給你講故事,沒空就得自己睡;

去遊樂場,就要按時回家。否則,下次就沒有出來玩的機會了;

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成績好,我們為你驕傲,

或許偶爾可以滿足你一個小願望,

但一定不能成為給你物質獎勵的原因。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他們表現出來的,是父母行為的折射。

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

我們首先得反思,自己有沒有類似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從今天開始,我們儘量做到,

別再對給孩子的愛附件任何條件。

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提條件,

要果斷拒絕,切不可拖泥帶水。

偶爾給予物質獎勵是可以的,

但一定要和眼前的事情分開。

作者:沐兒,旅居歐洲的漢語教師,喜歡瑜伽與徒步,專欄作者,著有《世間唯有我的達西先生》。

--------End---------

接下來,我首先遇到挑戰。

兒子看完一集動畫片,要求再看一集。

我還沒說話,他生怕我不同意:

“媽媽,我再看一集,明天去奶奶家,我自己走。”

他說完,眨巴著眼睛,懇求地看著我。

我抱過他,看著他的眼睛:

“不行。說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

媽媽知道你喜歡看動畫片,

但是看電視特別傷眼睛。

你想很小就戴上眼鏡嗎?

明天去奶奶家,你本來就應該自己走的。”

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

一定要強調這麼做的原因,

否則,孩子不明就裡,更不會配合。

看我堅決不同意,他掙脫我的懷抱,

咬著嘴唇不再理我。

看來,他覺得讓我抱,

也是給我的一種“福利”,

既然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我就不能抱著他。

我沒有理他,

任憑他一個人蹲在旁邊生悶氣。

孩子有不良情緒的時候,

給他點時間消化消化,是必須的。

他看在我這兒沒有任何可以實現的蛛絲馬跡,

就跑到爸爸身邊磨蹭。

孩子爸爸果斷跟我站在統一戰線:

“不行。休息休息眼睛,一會兒要睡覺了。”

兒子揉著眼睛哭起來。

我跟他爸交換了一下眼色,

都忙著自己手裡的事,不去管他。

哭了一會兒,眼看殺手鐧也沒用,

他只好悻悻地去一邊玩他的玩具去了。

諸如此類的糾正持續了好久。

現在,兒子已經拎得清,

橋歸橋、路歸路,不再提交換條件了。

4

小孩子古靈精怪,聰明得很。

他們常常“利用”大人對他的疼愛,

心裡打著自己的小九九。

一旦他們的計謀得逞,

他們提的條件就會越來越高。

朋友家的女兒小丫,五歲的時候,就深諳其道。

每次去遊樂園玩,她總是不願回家。

一開始,她媽媽許她一袋小熊糖,

她就美滋滋地跟著屁股後面回來了。

可後來,升級到兩袋小熊糖、小熊糖外加看電視。

小學以後,小丫成績好,

朋友為了鼓勵她,經常許她以“實際利益”:

“你如果能考100分,我就獎勵你10塊錢。班級第一獎勵20,年級第一獎勵50。”

給家裡倒個垃圾,2塊錢;洗個碗;3塊錢。

一切都明碼標價。

朋友覺得,這點錢自己出得起,

孩子也能用這個錢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後來,朋友後悔了。

小丫上了初中,

只要考了好成績,就獅子大張口。

拒絕吧,孩子正值叛逆期,馬上就不好好學習;

接受吧,朋友覺得是一種侮辱,

仿佛女兒做的一切,都需要她用金錢去回報。

5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

給予孩子愛的同時,給他提出條件,

孩子容易拋棄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

從而只接受被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

這樣做的另一個壞處就是,

孩子會從我們這兒得到暗示:

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就事論事。

好好吃飯,否則就要挨餓;

吃飯是為了不受饑餓之苦,吃飽了自然不會有獎勵;

按時睡覺,才能長身體,第二天才有好精神和好心情;

媽媽有空可以給你講故事,沒空就得自己睡;

去遊樂場,就要按時回家。否則,下次就沒有出來玩的機會了;

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成績好,我們為你驕傲,

或許偶爾可以滿足你一個小願望,

但一定不能成為給你物質獎勵的原因。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他們表現出來的,是父母行為的折射。

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

我們首先得反思,自己有沒有類似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從今天開始,我們儘量做到,

別再對給孩子的愛附件任何條件。

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提條件,

要果斷拒絕,切不可拖泥帶水。

偶爾給予物質獎勵是可以的,

但一定要和眼前的事情分開。

作者:沐兒,旅居歐洲的漢語教師,喜歡瑜伽與徒步,專欄作者,著有《世間唯有我的達西先生》。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