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安太后暴亡之謎三種說法,試看清末野史如何將慈禧定性為兇手

慈安, 鈕祜祿氏, 滿洲鑲黃旗人, 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 生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 咸豐二年(1852)二月, 15歲以秀女入選, 封貞嬪。 五月, 晉封貞貴妃。 六月, 立為皇后 。

慈安太后是正宮娘娘, 是後宮的一把手, 比慈禧小兩歲, 兩宮垂簾時, 位及慈禧太后之前。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 慈安太后突然死去, 時年45歲。

慈安太后死得突兀, 正當盛年, 人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 因此, 她大的死, 當時在產生了很多種猜測。

在野史的猜測和正史的記載中, 關於慈安的死, 歸納起來, 大體有三種:

第一種是正常死亡說, 第二種是被人害死說, 第三種是吞物自殺說。

我們先看第一種, 正常死亡說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當天發下上諭:

初九日, 慈躬偶爾違和, 當進湯藥調治, 以為即可就安。 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 痰壅氣塞, 遂致大漸, 遽于戌時仙馭升遐。 呼搶哀號, 曷其有極。

這是朝廷發佈的正式哀告,

屬於正史的範疇, 這份哀告中寫出了從發病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不難看出, 這個哀告宣佈慈安是正常死亡。

第二種:野史中的謀害之說

在謀害之說中, 兇手直指慈禧, 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其一, 毒餅害死

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

十一日(應為十日), 慈安閒立庭中, 倚缸玩金魚, 西宮太監捧盒至, 跪陳曰:“外舍頃進克食(滿洲語, 牛奶餅之類), 西佛爺(慈禧)食之甚美, 不肯獨用, 特分呈東佛爺(慈安)。 ”慈安甚喜, 啟盒, 拈一餅對使者嘗之, 以示感意。 旋即傳太醫, 謂東聖驟痰厥, 醫未入宮, 而鳳馭上升矣。

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 慈安吃了慈禧送來的點心後旋即發病而亡。

這個說法, 《清朝野史大觀》進一步做了加工:

二人坐談時, 慈安後覺腹中微饑, 慈禧後令侍者奉餅餌一盒進。 慈安後食而甘之, 謂:“似非禦膳房物。 ”

慈禧後曰:“此吾弟婦所饋者, 姊喜此, 明日當令其再送一份來。 ”慈安後方以遜辭謝。

慈禧後曰:“妹家即姊家, 請弗以謝字言。 ”後一二日, 果有餅餌數盒進奉,

色味花式, 悉如前。

慈安後即取一二枚食之, 頓覺不適, 然亦無大苦。 至戌刻, 遽逝矣。 年四十有五。 噫, 此可以想見矣。

這段記載, 對慈安進食慈禧饋送點心前, 做了一些相應的鋪墊。

而《述庵秘錄》中敘述則較為簡單:

孝貞故喜小食, 薨日, 慈禧以糕餅進禦, 逾數時薨。

《十葉野聞》中演繹的成分較多:

厚重的養心殿匾額。

先是慈安故喜小食, 常以點心盒自隨, 覺饑則任意取食, 其間糕餅、餑餑, 寒具之屬罔不備。 慈禧窺之稔, 乃乘間言, 有膳夫能制小食, 頗極精緻, 願獻薄物, 求太后鑒賞。 慈安以為愛己, 喜而受之, 既食, 適值召見軍機之期, 遂出坐朝, 是時辛亥(辛巳)春三月十日也。 進見者為樞府王大臣恭親王奕、大學士左宗棠、尚書王文韶、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等,

俱言確見慈安禦容和怡, 無嬰疾色, 但兩頰微赤, 狀如半醺, 亦不以為異也。 已午後四鐘, 內廷忽傳孝貞太后崩。

《堅冰志》的敘述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未幾, 孝貞暴崩, 唇黑類中毒者, 外廷鹹以為疑。

從以上幾則清末野史的記述中不難看出, 慈安暴病而亡的原因都指向一個人, 是慈禧太后陰送毒餅, 害死了慈安太后。

其二,錯藥致死

《清朝野史大觀》記道:

或曰:慈禧命太醫院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之。

慈禧看到慈安患病,特命太醫院御醫故意給慈安不對症的藥,因錯藥害死了慈安。這也是一種民間傳說。

第三種,吞物自殺說

《清稗類鈔》說:

或曰:孝欽(慈禧)實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孝貞(慈安)不能容,又以木訥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煙壺自盡。

這是說,慈禧誣稱慈安賄賣官爵,干預朝政,語言嚴厲刺激。慈安感到很委屈,不能容忍,但自己又言語木訥,不會申辯,十分憤怒,於是就吞咽鼻煙壺自殺了。

其二,錯藥致死

《清朝野史大觀》記道:

或曰:慈禧命太醫院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之。

慈禧看到慈安患病,特命太醫院御醫故意給慈安不對症的藥,因錯藥害死了慈安。這也是一種民間傳說。

第三種,吞物自殺說

《清稗類鈔》說:

或曰:孝欽(慈禧)實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孝貞(慈安)不能容,又以木訥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煙壺自盡。

這是說,慈禧誣稱慈安賄賣官爵,干預朝政,語言嚴厲刺激。慈安感到很委屈,不能容忍,但自己又言語木訥,不會申辯,十分憤怒,於是就吞咽鼻煙壺自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