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這種魚的鮮美,足以媲美蘇眉和老鼠斑!

港人口中有四大魚王——海紅斑、老鼠斑、蘇眉魚、青衣魚, 其中青衣以肉質黏膠, 味道鮮美、肉質細膩、入口即化而聞名粵港地區, 以至於有傳聞香港的青衣島便是以此魚命名。 那麼今天, 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足以媲美蘇眉和老鼠斑的青衣魚, 請往下看。

青衣小檔案

青衣魚俗稱四齒仔、西齒、石老、青威, 香港的青衣島便是得名自青衣魚, 有指是因昔日青衣島東北方的海域常有青衣魚出現, 亦有指是因青衣島的外形與青衣魚相似。

青衣的體型一般為卵圓形, 整體呈暗青色, 體長可達100釐米, 頭大嘴小, 頭部背面輪廓圓突, 尾鰭呈截形, 而嘴部有八顆向外伸的尖牙, 上下各四, 可以嚙合, 故亦被戲稱為“哨牙仔”。

值得一提的是, 大部分魚的頭部多由4塊骨頭組成, 而青衣的頭部則是由一塊完整的骨頭組成。

青衣的體色與體形極富變化, 因雄雌及年齡的不同, 體色與體形也有不同。 幼魚顏色較淡, 頭上半部及胸鰭有許多不規則藍紋, 體側每一鱗片上皆有藍點, 在背鰭有一黑斑。 而青衣成魚頭部及鱗片一般無藍斑, 但背鰭起點下方有一寬約4枚鱗片、長約5枚鱗片的藍色鞍狀斑。

青衣肉質細嫩鮮美, 是一種昂貴的食用珊瑚魚,

以體型較大、魚眼明亮、魚身肥圓、魚鱗透亮、無異味者為佳。

主要產地

青衣多生活在熱帶與亞熱帶之間的岩石或珊瑚礁多的淺海地區, 主要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 在我國沿海、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海域亦有產出。

青衣的親戚們

牙衣

在臺灣稱為楔斑豬齒魚的牙衣, 身體長形及側扁, 和青衣一樣, 牙衣有四顆向外翹起的犬牙, 其背部有方形黑色斑紋, 接近下半身位置有淡黃色條紋, 主要產于南中國海和東沙群島。 牙衣肉質香滑, 清蒸最佳。

綠衣

綠衣實為青點鸚嘴魚, 屬青衣遠親, 可長80釐米, 幼魚和雌魚全身棕色, 體側有5-6條藍色橫帶, 雄魚全身青色, 鱗片前緣淡棕色, 背鰭、臀鰭和尾鰭皆具藍色條紋, 主要產于南中國海。 綠衣的肉質香滑, 清蒸最佳。

黃衣

黃衣與青衣同為青點鸚嘴魚,亦為青衣遠親。黃衣無論外形還是肉質都與青衣相近,主要區別在於黃衣體色呈黃色,體側有五條淺藍色斑帶,故又名五彩斑,主要產于南中國海。黃衣肉質細嫩,清蒸最佳。

關於青衣的三大誤區

青衣的鮮美聞名四海,讓很多人都趨之若鶩,在此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誤區,小編在此為各位廚師朋友澄清一二,如若不對還請評論指正:

誤區一、青衣就是妾魚

有些地方會將青衣與妾魚混為一談,還以青衣呈青色、遊動時兩兩相隨猶如青衣婢女為解釋。其實不然,青衣屬於隆頭魚類,而妾魚則是鰟魮魚類,二者無論外貌還是品種都相距甚遠。

▲左圖為青衣,右圖為妾魚。

誤區二、青衣就是鸚嘴魚

鸚嘴魚的品種眾多,個別品種的外觀與青衣相似,因此部分地區會把鸚嘴魚當成青衣出售。二者的區別在於鸚嘴魚因其板牙向外突出,導致魚嘴合不上,如同鸚鵡嘴一般,而青衣的犬齒雖也外翹,不過魚嘴是可以合上的,大家可據此分辨。

▲左圖為青衣,右圖為鸚嘴魚。

誤區三、青衣越大越好吃

青衣這類大型珊瑚魚類,其實體型越大肉質越老,一般以500—1000克為最佳。

另外,青衣不易養殖,在國內市場上很少能看到,且一般為新鮮捕撈,很少會冰鮮出售,而冰鮮青衣的一般是從澳洲進口。

烹飪方法

青衣肉質黏膠,魚身豐滿,味道清淡,肉質嫩滑無比,十分美味,有很多烹飪方法都適用於青衣,下面簡要介紹三種。

1、清蒸

清蒸永遠都是最能體現魚肉鮮美的烹飪技法,將魚處理乾淨後,在魚身上撒上鹽和澱粉揉搓,可以去腥同時也去掉了魚身上的黏液,再清洗乾淨,用毛巾擦乾,清蒸即可。

青衣應以九分熟為度,魚肉翻開來還有少部份半熟的肉絲黏連在魚骨頭上。未至全熟的青衣口感最為鮮甜,綿軟滑嫩,個中滋味常常連蘇眉、老鼠斑也無法相比。

2、炒球

與龍躉、蘇眉等名貴品種一樣,港式小炒的方法也能充分激發出青衣的鮮美。猛火能第一時間鎖住魚肉的鮮味,保持魚肉的嫩滑,這也是食客們最為鍾愛的烹飪方法之一。

3、紅燒

青衣魚的肉質肥厚豐腴,紅燒也能夠表現出青衣的醇厚滋味,不過魚肉本身的鮮美嫩滑就可能無法完美呈現。

需要注意的是,青衣體內可能會含有雪卡毒素,為免出現食物中毒的意外,廚師朋友在處理時最好去除毒素積聚較多的魚皮、內臟和魚卵等部位。

青衣現狀

青衣魚是東南亞,香港,日本,沖繩等地常見的食用魚,令青衣魚面對沉重漁業壓力。而棲所珊瑚礁受破壞,水族貿易亦威脅青衣魚的生存。

青衣魚在東南亞面臨較大威脅,菲律賓、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長期使用炸魚,毒魚,用鏢捕魚等方法捕魚。

在1940年代的香港,青衣魚仍常見,還可以海膽作魚餌釣到,但現在已愈來愈罕見,而青衣魚在香港是高價的食用珊瑚魚,常見於活珊瑚魚貿易。 青衣魚在馬來西亞少用作食用魚,但在沙巴卻定以高價。

在澳洲,青衣魚分佈廣泛,可見於大堡礁、鯊魚灣、丹皮爾和布魯姆等地,其面臨的威脅較少,但仍面對一定商業捕魚業壓力。

澳洲對青衣魚的捕捉量和大小有所限制,而大堡礁等保護區亦限制捕魚,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和菲律賓等亦設立海洋保護區,另外沖繩的漁夫自覺不捕捉小於1公斤的青衣魚。

然而,青衣魚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並未受法律保護,以至於近年來這種鮮美至極的魚王也越來越罕見,以後恐怕很難再有機會見到。

你有做過這種“魚王”嗎?

歡迎留言分享!

——————

黃衣與青衣同為青點鸚嘴魚,亦為青衣遠親。黃衣無論外形還是肉質都與青衣相近,主要區別在於黃衣體色呈黃色,體側有五條淺藍色斑帶,故又名五彩斑,主要產于南中國海。黃衣肉質細嫩,清蒸最佳。

關於青衣的三大誤區

青衣的鮮美聞名四海,讓很多人都趨之若鶩,在此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誤區,小編在此為各位廚師朋友澄清一二,如若不對還請評論指正:

誤區一、青衣就是妾魚

有些地方會將青衣與妾魚混為一談,還以青衣呈青色、遊動時兩兩相隨猶如青衣婢女為解釋。其實不然,青衣屬於隆頭魚類,而妾魚則是鰟魮魚類,二者無論外貌還是品種都相距甚遠。

▲左圖為青衣,右圖為妾魚。

誤區二、青衣就是鸚嘴魚

鸚嘴魚的品種眾多,個別品種的外觀與青衣相似,因此部分地區會把鸚嘴魚當成青衣出售。二者的區別在於鸚嘴魚因其板牙向外突出,導致魚嘴合不上,如同鸚鵡嘴一般,而青衣的犬齒雖也外翹,不過魚嘴是可以合上的,大家可據此分辨。

▲左圖為青衣,右圖為鸚嘴魚。

誤區三、青衣越大越好吃

青衣這類大型珊瑚魚類,其實體型越大肉質越老,一般以500—1000克為最佳。

另外,青衣不易養殖,在國內市場上很少能看到,且一般為新鮮捕撈,很少會冰鮮出售,而冰鮮青衣的一般是從澳洲進口。

烹飪方法

青衣肉質黏膠,魚身豐滿,味道清淡,肉質嫩滑無比,十分美味,有很多烹飪方法都適用於青衣,下面簡要介紹三種。

1、清蒸

清蒸永遠都是最能體現魚肉鮮美的烹飪技法,將魚處理乾淨後,在魚身上撒上鹽和澱粉揉搓,可以去腥同時也去掉了魚身上的黏液,再清洗乾淨,用毛巾擦乾,清蒸即可。

青衣應以九分熟為度,魚肉翻開來還有少部份半熟的肉絲黏連在魚骨頭上。未至全熟的青衣口感最為鮮甜,綿軟滑嫩,個中滋味常常連蘇眉、老鼠斑也無法相比。

2、炒球

與龍躉、蘇眉等名貴品種一樣,港式小炒的方法也能充分激發出青衣的鮮美。猛火能第一時間鎖住魚肉的鮮味,保持魚肉的嫩滑,這也是食客們最為鍾愛的烹飪方法之一。

3、紅燒

青衣魚的肉質肥厚豐腴,紅燒也能夠表現出青衣的醇厚滋味,不過魚肉本身的鮮美嫩滑就可能無法完美呈現。

需要注意的是,青衣體內可能會含有雪卡毒素,為免出現食物中毒的意外,廚師朋友在處理時最好去除毒素積聚較多的魚皮、內臟和魚卵等部位。

青衣現狀

青衣魚是東南亞,香港,日本,沖繩等地常見的食用魚,令青衣魚面對沉重漁業壓力。而棲所珊瑚礁受破壞,水族貿易亦威脅青衣魚的生存。

青衣魚在東南亞面臨較大威脅,菲律賓、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長期使用炸魚,毒魚,用鏢捕魚等方法捕魚。

在1940年代的香港,青衣魚仍常見,還可以海膽作魚餌釣到,但現在已愈來愈罕見,而青衣魚在香港是高價的食用珊瑚魚,常見於活珊瑚魚貿易。 青衣魚在馬來西亞少用作食用魚,但在沙巴卻定以高價。

在澳洲,青衣魚分佈廣泛,可見於大堡礁、鯊魚灣、丹皮爾和布魯姆等地,其面臨的威脅較少,但仍面對一定商業捕魚業壓力。

澳洲對青衣魚的捕捉量和大小有所限制,而大堡礁等保護區亦限制捕魚,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和菲律賓等亦設立海洋保護區,另外沖繩的漁夫自覺不捕捉小於1公斤的青衣魚。

然而,青衣魚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並未受法律保護,以至於近年來這種鮮美至極的魚王也越來越罕見,以後恐怕很難再有機會見到。

你有做過這種“魚王”嗎?

歡迎留言分享!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