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章子怡/秦昊/賈靜雯都在曬背娃照,誰把背帶用錯了?

但是對於被他抱在身上的孩子, 大家則紛紛吐槽開來:小米粒這樣被抱著不痛嗎?感覺像夾了個寵物;小米粒問:爸爸, 夾的得勁嗎?

那麼秦先生的抱娃姿勢, 到底錯沒錯?

為什麼要把孩子背在身上?

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前, 糕媽先賣個關子, 來給大家講講為啥那麼多人, 尤其是歪果仁, 喜歡把孩子背在身上。

美國知名的兒科醫生、美國兒科學會會員威廉•西爾斯在其家庭著作《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

專門用一個章節介紹了“抱孩子的藝術”, 安利了一種傳統卻特別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的“抱娃神器”——背巾, 包括背帶、吊兜等功能相似的工具。

除了西爾斯醫生, 在國際上, 還有一個名為“Babywearing International”的非盈利組織, 也致力於宣導父母把孩子背在身上。

他們一致認為, 用背帶抱孩子不僅能給父母帶來方便, 還能提供很多額外的好處。 比如能增加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密度;用搖籃式抱姿能方便哺乳;外出時使用背帶, 能給寶寶一個更安全的環境;近距離觀察父母, 還能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的發展。

難怪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 無論是明星還是素人, 越來越多的人帶娃外出時, 都喜歡把孩子背在身上, 已然成了一種育兒新風尚。

來看看背娃出街, 都有哪些姿勢。

賈靜雯&咘咘 可愛的咘咘面朝媽媽, 用的是依偎抱姿

章子怡&醒醒 醒醒背靠著媽媽, 用的是袋鼠式抱姿

左邊媽媽用的是依偎抱姿, 右邊爸爸用的是跨坐抱姿

再單獨拎出來看一下“跨坐抱姿”, 也就是秦昊抱女兒的姿勢。 其實這種抱姿本身沒什麼問題, 而且秦昊背的這款背帶也很高大上, 還是小貝代言的呢。 可是和官方圖片一對比, 就明顯感覺小貝懷裡的寶寶更舒服。同樣的背帶卻背出了不一樣的畫風,心疼小米粒。

用背帶絕不能犯的3個錯!

下面糕媽就結合小米粒的情況,給大家講講使用背帶的3個關鍵點。可別小看這些注意事項哦,若是馬虎大意,輕則關節脫位,重則出人命哪。

1. 保護好頭部和脊椎

寶寶剛出生時,都喜歡蜷曲著身體,就像還在媽媽子宮裡一樣。這時他們的脊柱是彎曲的,像一個大寫的C。肌肉也沒什麼力量,無法支撐起頭部和背部。

圖片來自babywearingadvice網站

寶寶要到3-4個月的時候,才能撐起頭部;8-9個月能穩穩地坐立時,胸椎變直,能支撐起背部;大約1歲到1歲半,脊柱才會從C型完全變成S型,這時的肌肉才足夠強健,能支撐起整個背部。

因此,在寶寶還小,或是睡著時(肌肉放鬆),背帶一定要能支撐頭頸部和整個背部,讓整個脊柱均勻受力,成C型彎曲。

左圖的寶寶就很舒服。小米粒已經8個多月,有力量撐起上半身。但因為她的腿在爸爸的側面,身體卻在爸爸的前面,整個身體斜著前傾,受力不均。所以秦爸爸如果長期、習慣用這個抱姿,小米粒肯定會不舒服,對脊柱的發育也不是很好哦。

2.腿部呈M型,保護髖關節

用背帶第二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寶寶腿部姿勢。嬰兒出生時,一部分骨骼還是軟骨,比如骨盆和股骨頭。你可以理解為,寶寶大腿和骨盆連接的地方還沒有發育好,如果姿勢不當,髖關節是很容易脫位的。

圖片來自babywearingadvice網站

使用背帶時,最理想的坐姿就是M型坐姿。具體來說,就是寶寶的膝蓋要高於臀部,兩腿張開大約呈90度。要達到這種坐姿,背帶必須對寶寶的大腿提供支撐。(下圖右邊更好)

圖片來自hipdysplasia網站

左圖寶寶的受力點在胯部,很容易造成髖關節脫位,而且也很不舒服。右圖背帶對寶寶的整個大腿提供了支撐,安全又舒服。(下圖右邊更好)

圖片來自hipdysplasia網站

從保護髖關節的角度看,不建議使用把寶寶的雙腿並在一起的抱姿。應預留足夠的空間,讓寶寶的雙腳能維持在自然屈曲狀態。

從這一點看,也許是小米粒長大了,背帶不夠合身,半截大腿露在外面,腿部打直,也是不正確的示範哦,不如右圖的小阿咘坐得舒服。

3.重中之重,預防窒息

這一點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小月齡的寶寶還不能支撐頸部,頭會往前傾,所以很容易被背帶的布料或你的身體堵住口、鼻。即使沒有完全堵住,單是造成氣流不暢,時間長了也會引起窒息!所以家長必須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態。

搖籃式抱姿,注意這種抱姿寶寶的鼻子和嘴巴一定要露在外面

另外,早產兒或有呼吸方面問題的寶寶,不要把他們放在後背式的嬰兒背帶中,也不要讓他們處於垂直狀態,否則易造成呼吸困難。

4.其他安全注意事項

和大悅城的例子一樣,當把孩子背在身上,我們會忽略一些潛在的安全隱患。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下蹲時屈膝而不要彎腰;

轉過牆角時避免寶寶撞到牆;

跨坐抱姿時把背巾拉到寶寶背部,防止後仰跌落;

當你突然要做某個動作時,一定要護住寶寶,別忘了他的存在;

經常檢查背帶的牢固度,防止因破損、殘缺造成危險;

超過5個月大的孩子,一定要用固定帶將其扣住,以免因孩子的動作造成跌落;

做飯、倒熱水等可能引發燙傷的情況下,不要使用背帶;

背帶不能代替安全座椅,家長在開車、騎車的時候請不要使用。

糕媽說

當明星不容易,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到公眾面前,不過這些善意的提醒如果是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我想伊能靜和秦昊也不會有意見。糕媽不也借這個機會,給大家科普了正確的背娃方式,所以還是好事一樁。

每個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總會碰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有時候人云亦云不一定是正確的做法,需要適當地堅持自我——前提是你是科學的。所以還是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們,多學多看,為了更好地養育我們的寶寶,每個家長都要回歸初心,從最小的點滴,一點點做起來。

參考資料:《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香港衛生署、raisingchildren、babywearinginternational、babywearingadvice、hipdysplasia等網站

就明顯感覺小貝懷裡的寶寶更舒服。同樣的背帶卻背出了不一樣的畫風,心疼小米粒。

用背帶絕不能犯的3個錯!

下面糕媽就結合小米粒的情況,給大家講講使用背帶的3個關鍵點。可別小看這些注意事項哦,若是馬虎大意,輕則關節脫位,重則出人命哪。

1. 保護好頭部和脊椎

寶寶剛出生時,都喜歡蜷曲著身體,就像還在媽媽子宮裡一樣。這時他們的脊柱是彎曲的,像一個大寫的C。肌肉也沒什麼力量,無法支撐起頭部和背部。

圖片來自babywearingadvice網站

寶寶要到3-4個月的時候,才能撐起頭部;8-9個月能穩穩地坐立時,胸椎變直,能支撐起背部;大約1歲到1歲半,脊柱才會從C型完全變成S型,這時的肌肉才足夠強健,能支撐起整個背部。

因此,在寶寶還小,或是睡著時(肌肉放鬆),背帶一定要能支撐頭頸部和整個背部,讓整個脊柱均勻受力,成C型彎曲。

左圖的寶寶就很舒服。小米粒已經8個多月,有力量撐起上半身。但因為她的腿在爸爸的側面,身體卻在爸爸的前面,整個身體斜著前傾,受力不均。所以秦爸爸如果長期、習慣用這個抱姿,小米粒肯定會不舒服,對脊柱的發育也不是很好哦。

2.腿部呈M型,保護髖關節

用背帶第二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寶寶腿部姿勢。嬰兒出生時,一部分骨骼還是軟骨,比如骨盆和股骨頭。你可以理解為,寶寶大腿和骨盆連接的地方還沒有發育好,如果姿勢不當,髖關節是很容易脫位的。

圖片來自babywearingadvice網站

使用背帶時,最理想的坐姿就是M型坐姿。具體來說,就是寶寶的膝蓋要高於臀部,兩腿張開大約呈90度。要達到這種坐姿,背帶必須對寶寶的大腿提供支撐。(下圖右邊更好)

圖片來自hipdysplasia網站

左圖寶寶的受力點在胯部,很容易造成髖關節脫位,而且也很不舒服。右圖背帶對寶寶的整個大腿提供了支撐,安全又舒服。(下圖右邊更好)

圖片來自hipdysplasia網站

從保護髖關節的角度看,不建議使用把寶寶的雙腿並在一起的抱姿。應預留足夠的空間,讓寶寶的雙腳能維持在自然屈曲狀態。

從這一點看,也許是小米粒長大了,背帶不夠合身,半截大腿露在外面,腿部打直,也是不正確的示範哦,不如右圖的小阿咘坐得舒服。

3.重中之重,預防窒息

這一點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小月齡的寶寶還不能支撐頸部,頭會往前傾,所以很容易被背帶的布料或你的身體堵住口、鼻。即使沒有完全堵住,單是造成氣流不暢,時間長了也會引起窒息!所以家長必須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態。

搖籃式抱姿,注意這種抱姿寶寶的鼻子和嘴巴一定要露在外面

另外,早產兒或有呼吸方面問題的寶寶,不要把他們放在後背式的嬰兒背帶中,也不要讓他們處於垂直狀態,否則易造成呼吸困難。

4.其他安全注意事項

和大悅城的例子一樣,當把孩子背在身上,我們會忽略一些潛在的安全隱患。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下蹲時屈膝而不要彎腰;

轉過牆角時避免寶寶撞到牆;

跨坐抱姿時把背巾拉到寶寶背部,防止後仰跌落;

當你突然要做某個動作時,一定要護住寶寶,別忘了他的存在;

經常檢查背帶的牢固度,防止因破損、殘缺造成危險;

超過5個月大的孩子,一定要用固定帶將其扣住,以免因孩子的動作造成跌落;

做飯、倒熱水等可能引發燙傷的情況下,不要使用背帶;

背帶不能代替安全座椅,家長在開車、騎車的時候請不要使用。

糕媽說

當明星不容易,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到公眾面前,不過這些善意的提醒如果是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我想伊能靜和秦昊也不會有意見。糕媽不也借這個機會,給大家科普了正確的背娃方式,所以還是好事一樁。

每個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總會碰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有時候人云亦云不一定是正確的做法,需要適當地堅持自我——前提是你是科學的。所以還是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們,多學多看,為了更好地養育我們的寶寶,每個家長都要回歸初心,從最小的點滴,一點點做起來。

參考資料:《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香港衛生署、raisingchildren、babywearinginternational、babywearingadvice、hipdysplasia等網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