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帶娃是媽媽一個人的事?這位爸爸對“喪偶式育兒”說不!他發明了100多種親子遊戲

“不是男主外女主內嗎,

哪有爸爸帶孩子的?”

這種說法你一定也聽到過

然而有一位年輕爸爸

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喪偶式育兒”被深度吐槽的如今,

一位“80後”爸爸劉勇赫給4歲多的女兒發明了150種親子遊戲, 被網友封為“親子遊戲大王”, 從事親子教育研究十年的他還是多部暢銷書作家、明星育兒顧問。

日前, 劉勇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他認為, 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 掙錢只是經濟功能, 家庭還具有撫育、贍養等功能, 夫妻應該合作育兒、分工育兒。

劉勇赫

家長別用自己的邏輯跟孩子玩

廣州日報:男性育兒專家不多, 你是怎樣走上親子教育研究之路的?

劉勇赫:

在我幾個月大的時候, 父母下海經商, 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 我一般一周才能見一次父母, 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我上初中。 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三四年級時, 我總會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丁字路口遠眺, 每一次看到自行車的車把, 都會希望那是爸爸或者媽媽的。

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 我比同齡人缺少一些自信, 社交能力偏弱, 也不是特別願意跟人接觸。 小時候的經歷讓我有一種情結、一種遺憾。

我本科讀的是社會學,

研究生讀的是社會心理學, 2007年畢業後,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學的心理老師, 我發現自己很有孩子緣, 學生們很願意跟我親近。 任教期間, 我創辦了一份專供家長看的心理學期刊——《擁抱》, 其中有個欄目是回答家長的提問, 也是從那時開始接觸到親子教育。

在小學工作兩年之後, 我去了外研社工作, 做童書訊的主編, 接觸了大量童書。 後來, 我在北京育英學校做心理老師兼任特殊教育老師, 接觸了一些自閉症兒童。

最令我自豪的是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 通過我四年對他的陪伴與引導, 初中時他在大講堂做了關於《時間簡史》的演講, 還跟大家互動。 還有一個女孩, 她只跟媽媽說話, 不和其他任何人說話, 當我付出很多努力終於讓她跟我說話的時候,

我的眼淚都流下來了。 後來我陸續出版了多部親子著作,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 幫助更多家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廣州日報:你為女兒發明了150種親子遊戲, 讓人驚歎, 現實生活中你和孩子是怎樣相處的?

劉勇赫:

我女兒是2012年出生的, 此前我的研究大多都是理論性的, 有了孩子之後, 會通過實踐發現怎樣的互動適合孩子。 我自己的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 所以我下定決心要給女兒最好的陪伴, 這實際上也是對我自己心靈的修復。

四年多的時間裡, 我和女兒一起閱讀了160本繪本, 為她發明了150種親子遊戲, 其中第一個遊戲便是“爸爸遊樂場”。 父親是孩子的第一個“玩具”, 要想讓孩子喜歡你,

首先你得“豁出去”。 比如“攀登爸爸”的遊戲是我的“代表作”, 孩子脫掉鞋子, 爸爸雙手拉住孩子的雙手, 讓孩子從爸爸的腿部蹬踏, 直到前胸, 最後站在爸爸的肩膀上, 收尾動作是爸爸把孩子抱下來, 抱在自己懷裡。

每次出差回來, 我都會給女兒帶一個禮物, 在回家的路上就經常構思要發明一個什麼新遊戲跟女兒玩, 用什麼教具, 怎麼製作。 跟孩子在一起做親子遊戲是要動腦的, 要讓孩子感受到豐富多彩。 比如我提倡“一具多玩”, 就是說一種玩具至少有五種玩法。 玩具不要多, 但對每一種玩具都要進行開發, 刺激孩子思考,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跟孩子玩需要技巧和耐心, 以孩子為中心, 觀察孩子的喜好, 而不是用家長自己的邏輯跟孩子玩。 我小兒子三個多月了,有一次我拿著長頸鹿和小豬兩個玩具放在他面前,我發現他看著長頸鹿而不看小豬,於是我知道了他對長頸鹿感興趣。讀繪本也一樣,可以先讓孩子自己看,將孩子感興趣的角色作為起點。

劉勇赫發明的“彩虹隧道”遊戲

“隱形爸爸”不利於孩子成長

廣州日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隱形爸爸”並不鮮見,不少年輕爸爸認為,自己在外面賺錢打拼已經很辛苦了,帶孩子就應該是媽媽的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位”會有什麼影響?

劉勇赫: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不少“隱形”爸爸。這並不是說爸爸不愛孩子,實際上,中國式父愛充滿了深沉與內斂,父親與孩子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種等級的隔閡,父親不願或不習慣走下“神壇”,成為孩子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這也是導致父愛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層原因。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我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掙錢只是經濟功能,家庭還具有撫育、贍養等功能,夫妻應合作育兒、分工育兒。

父親的缺位會帶給孩子很多問題,我通過十年的教育研究發現,青春期發生早戀行為的孩子,80%存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的現象或是父母離異,沒有得到父愛的孩子會找其他感情來補償,缺乏父愛的孩子常常缺乏社會經驗,產生社交焦慮。

現在很多爸爸工作時精神抖擻,回到家呈現的則是疲倦的狀態以及各種“葛優躺”。很多爸爸沒有意識到,你在家裡展示的就是孩子要學習的。因此,我每次回家之前,儘管很累,也都要整理一下衣服,然後精神抖擻的一副“超級奶爸”的樣子,在孩子面前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呼籲讓早教回歸家庭

廣州日報:對於早教你怎麼看?是否真有必要送孩子去參加早教班?

劉勇赫:

對於早教,我呼籲“早教回家”,也就是讓早教回歸家庭,對0~3歲的孩子,我認為沒有必要去早教中心,最好的方式是跟父母學習。直言不諱地說,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是懶,送孩子去早教班既省事又能讓孩子得到鍛煉,一舉兩得嘛,但我認為很多事不能省略。

親子互動第一位是情感的培養,其次才是各種鍛煉。0~3歲的孩子,母親才是教育權威,而不是早教中心的老師。這個階段,父親要成為母親政策的解讀者、行為的示範者和關係的維護者。

現在都講要陪伴孩子,但陪伴孩子最忌諱陪而不伴,雖然跟孩子待在一起,但只是敷衍,看手機、看電視,沒有全身心投入。不要拿“沒時間”做藉口,高品質的陪伴每天有30分鐘就夠了,比如早起的親子運動、飯前親子遊戲、睡前的親子閱讀都是不錯的方式。

廣州日報:你認為當前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存在什麼誤區?

劉勇赫:

哭必哄、摔必扶、嚷必阻、玩必陪、給必拒、學必果,這是我總結出來的育兒六忌。哭必哄,孩子就學會了利用哭來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摔必扶,讓孩子缺少自己站起來的勇氣;嚷必阻,讓孩子不敢在任何場合表達自我;玩必陪,讓孩子不知道獨立思考的樂趣;給必拒,讓孩子難以享受分享的樂趣;學必果,讓孩子功利性學習,忽略過程的享受。

我認為,健康的親子關係,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像等邊三角形,孩子跟父母的距離是等長的。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于夢江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這位爸爸的經驗

對你有沒有借鑒意義呢?

有的話請點

我小兒子三個多月了,有一次我拿著長頸鹿和小豬兩個玩具放在他面前,我發現他看著長頸鹿而不看小豬,於是我知道了他對長頸鹿感興趣。讀繪本也一樣,可以先讓孩子自己看,將孩子感興趣的角色作為起點。

劉勇赫發明的“彩虹隧道”遊戲

“隱形爸爸”不利於孩子成長

廣州日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隱形爸爸”並不鮮見,不少年輕爸爸認為,自己在外面賺錢打拼已經很辛苦了,帶孩子就應該是媽媽的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位”會有什麼影響?

劉勇赫: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不少“隱形”爸爸。這並不是說爸爸不愛孩子,實際上,中國式父愛充滿了深沉與內斂,父親與孩子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種等級的隔閡,父親不願或不習慣走下“神壇”,成為孩子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這也是導致父愛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層原因。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我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掙錢只是經濟功能,家庭還具有撫育、贍養等功能,夫妻應合作育兒、分工育兒。

父親的缺位會帶給孩子很多問題,我通過十年的教育研究發現,青春期發生早戀行為的孩子,80%存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的現象或是父母離異,沒有得到父愛的孩子會找其他感情來補償,缺乏父愛的孩子常常缺乏社會經驗,產生社交焦慮。

現在很多爸爸工作時精神抖擻,回到家呈現的則是疲倦的狀態以及各種“葛優躺”。很多爸爸沒有意識到,你在家裡展示的就是孩子要學習的。因此,我每次回家之前,儘管很累,也都要整理一下衣服,然後精神抖擻的一副“超級奶爸”的樣子,在孩子面前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呼籲讓早教回歸家庭

廣州日報:對於早教你怎麼看?是否真有必要送孩子去參加早教班?

劉勇赫:

對於早教,我呼籲“早教回家”,也就是讓早教回歸家庭,對0~3歲的孩子,我認為沒有必要去早教中心,最好的方式是跟父母學習。直言不諱地說,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是懶,送孩子去早教班既省事又能讓孩子得到鍛煉,一舉兩得嘛,但我認為很多事不能省略。

親子互動第一位是情感的培養,其次才是各種鍛煉。0~3歲的孩子,母親才是教育權威,而不是早教中心的老師。這個階段,父親要成為母親政策的解讀者、行為的示範者和關係的維護者。

現在都講要陪伴孩子,但陪伴孩子最忌諱陪而不伴,雖然跟孩子待在一起,但只是敷衍,看手機、看電視,沒有全身心投入。不要拿“沒時間”做藉口,高品質的陪伴每天有30分鐘就夠了,比如早起的親子運動、飯前親子遊戲、睡前的親子閱讀都是不錯的方式。

廣州日報:你認為當前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存在什麼誤區?

劉勇赫:

哭必哄、摔必扶、嚷必阻、玩必陪、給必拒、學必果,這是我總結出來的育兒六忌。哭必哄,孩子就學會了利用哭來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摔必扶,讓孩子缺少自己站起來的勇氣;嚷必阻,讓孩子不敢在任何場合表達自我;玩必陪,讓孩子不知道獨立思考的樂趣;給必拒,讓孩子難以享受分享的樂趣;學必果,讓孩子功利性學習,忽略過程的享受。

我認為,健康的親子關係,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像等邊三角形,孩子跟父母的距離是等長的。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于夢江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這位爸爸的經驗

對你有沒有借鑒意義呢?

有的話請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