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海外對沖基金,這是我看過迄今為止最專業最全面的的解讀!

中國私募基金高峰論壇由2007年的第一屆到現在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10屆, 今天我們迎來了第11屆。

為探討中國私募基金行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與未來的方向, 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協會、私募排排網、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平安證券、陸金所和平安期貨連袂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論壇於2017年3月16至18日在深圳市五洲賓館舉辦, 同時發佈由私募排排網獨家評選各項私募基金相關年度最高榮譽獎項。

在圓桌論壇環節, 主持人與嘉賓們縱論海外投資!

最近幾年, 很多的投資者有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

所以很多的私募也都紛紛開始加快出海的節奏, 在設立一些境外機構或者是產品。 但是海外和國內的市場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市場, 不光成熟的程度不一樣, 規則也不一樣, 所以在今天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了一些在海外投資管理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經驗的業內精英, 以及專家來這裡和我們一起探討交流關於海外投資管理方面的風險和機遇。 主持人:泓銘資本集團創始人許韜先生

第一組對話嘉賓:

香港東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李煒先生

新加坡交易所副總裁 陳世亮先生

美國盈透證券亞太區銷售代表 戴愛娜女士

凱思睿基金服務(香港)董事 李曉亮先生

衡李斯律師事務所律師 Marc Parrott先生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海外投資,

在這個圓桌開始之前,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和我們團隊, 我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金融學碩士, 畢業之後2005年在香港瑞士信貸工作了一年, 2006年回到北京, 2008年到香港工作, 去年成立了泓銘資本管理集團。 我們團隊比較年輕, 但是都有10年以上的海外投資研究的經驗, 而且我們的經驗是比較互補的, 我們有券商、保險, 有國家隊, 有外資行, 所以資源還是能夠互補的。 另外我們團隊有一個特色, 我是來自北大的, 我們團隊有10個人是北大的校友, 所以我們有一點小情懷。 具體到出海投資這個實踐上怎麼可以知行合一是最難的, 尤其對私募而言, 怎麼把結果做出來,
我想這是對我們每位私募從業者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所以今天也很高興和大家一起進行這麼一個討論。

在座的幾位元嘉賓也都是我們認識很多年的朋友和合作夥伴, 尤其是我們公司去年年底在香港拿到了4號牌和9號牌, 而且我們公司第一隻海外美元基金也是在今年2月份成立, 在我們申請牌照和發行美元基金的時候也是得到了在座幾位嘉賓的幫助, 所以我自己也有非常切身的體會。

首先我想問一下東英的李總一個問題, 大家知道2015年A股股災之後, A股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是比較疲軟的, 但是大家反而看到過去一年多以來, 港股走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行情, 或者我們再看美股, 它的牛市已經持續了8年的時間。

所以我自己感覺到過去的一兩年時間, 越來越多的A股私募開始佈局海外。

如果到海外, 香港是第一站, 在香港這一站怎麼把這個根紮下來, 是不是一定要申請9號牌?海外基金怎麼做?而且海外中後臺的服務怎麼可以找到一些比較好的合作夥伴?目前來看, 中國的私募出海的趨勢有沒有什麼新的變動?請李總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煒:謝謝許總的介紹, 我也先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和東英。 我叫李煒, 我跟許總是北大的校友。 大家可能知道南方東英, 南方東英現在是全球(除中國以外)做中國指數股指相關ETF最大的機構, 最大的規模達到100億美元左右, 我們是南方東英最大的股東。 東英是香港比較老牌的獨立的金融集團,

過去20年做的事情就是幫中國的企業進行升級。 升級的含義是去海外的融資, 拿回來建設、發展。 東英資管是東英上市公司東英金融集團(股票代碼:1140)的一部分業務, 我們專注於做一件事情, 就是做中國的二級市場的證券投資私募的升級。 這個“升級”是兩個概念, 一個概念是我們的升級順應趨勢, 要做全球化的投資, 第二, 我們的升級是順應趨勢, 要管理全球投資人的錢, 我們在其中做免費的諮詢, 去年我們諮詢了大概500家機構, 像這樣的會的直接交流, 觸及的人群有兩三萬人, 像許總提到的趨勢的事情, 在我看來, 私募走出去的趨勢只有一個方向, 就是增長, 並且這個增長可能在長期以來都會是兩位元數位以上的增長。 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國運,國運是最大的趨勢,這個國運就是中國的金融,中國在全球化之下的金融話語權的增長和需求,這是未來30年到50年的更長的趨勢。 針對到我們這個行業的落腳點的兩個同步的趨勢,帶動了行業每年至少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私募行業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裡面已經規模化、規範化、透明化,形成了大規模的增長。這裡面不得不說中國的監管機構的管理能力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最強的管理能力,無論制度建設還是監管,兩年的時間,幾萬家私募,幾萬個基金的產品,都在我們整體的管理之下。在這樣大的市場裡面,勢必越來越會出現中國單一市場的投資品種、單一市場的策略是不足以滿足的,需要全球化的市場和全球化的金融產品的配合,這是第一個趨勢,勢必會越來越多的走出去。

第二,中國的投資人,在中國財富積累到這個程度之後,後面勢必會做全球化的投資、全球化的消費。最近兩年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資本外流”,但是我並不喜歡這個詞,資本外流顯得我們很沒有自信,沒有底氣。試問我們專業的管理人主動去海外尋求投資機會,尋求資本的回報,掙外國人的錢有什麼沒有底氣的呢?這是一件好的事情!我們的升級就是要做這件事情,這就是趨勢。但是再下一步落腳點在我們是不是一定第一步就要申請香港的牌照來做,取決於各家私募的資源稟賦,比如說許總這樣長期耕耘在海外,有海外的投資人、境內的投資人關係、海外的管理團隊、境內的管理團隊聯合做跨境的事情,落在香港,申請自己的牌照,並且初期就有幾千萬美元的規模,是足以能夠支援的。但是我們境內管理人的主業是在大陸的,出去之後第一步要做業績,做業績是不是馬上需要牌照?我覺得要看大家的需求情況,在座的各位專業機構都是提供各個口徑的專業意見的,我們在一起共同來提供的專業性的方案會幫您來做具體的落點,是先做產品後申請牌照,還是先申請牌照後做產品,還是同時進行,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案。我先抛磚引玉介紹到這裡。

主持人:感謝李總的分享,這兩年伴隨著中國投資者走向海外,我感覺這兩年港交所比較活躍,大家知道滬港通已經開通了兩年多的時間,深港通也是去年年底開通的,最近港交所在做債券通,相比而言,新加坡交易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交易所之一,大家可能也很關心,新加坡交易所能為中國的私募管理人在海外投資上做些什麼東西?比如說和海外的其它交易所,例如港交所、倫敦交易所相比,新加坡交易所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和支援呢?請陳總跟大家分享一下。

陳世亮:大家好,我是來自新加坡交易所的陳世亮,新加坡交易所可能有些人熟悉,有些人不熟悉,我簡單介紹一下新加坡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是一個一體化的證券與期貨交易所,1997年新加坡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國際金融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合併起來,在自己的證券市場上市,市值大概是7000萬新幣。新加坡交易所的證券市場是在新加坡唯一的證券市場,在中國投資者或者私募去投海外的時候,一般都是會看美國的證券或者是港股的證券,新加坡交易所的證券比較少看,借著這個機會稍微介紹一下新加坡的證券市場。 新加坡證券市場裡面有763檔股票或者上市公司,市值大概7000億美金左右,證券市場一向是比較穩定的,但是它在幾個板塊是受到中國非常大的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的注意,在幾個板塊新加坡是非常有優勢的,其中第一個就是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我們是亞洲排名第二大的REITs市場,第一名是日本,我們有上市了40多隻REITs的股票,東京大概有100多隻REITs股票。

REITs市場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呢?因為它的回報率是相當穩定的,有6%到7%的回報率,它的資產分佈在很多行業裡面,不僅是在房地產行業,它還有酒店、工業、資料中心、物流,還有醫療信託資產的配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們投海外的時候,當然要投跟中國有關係的企業,新加坡交易所的這些REITs產品很多資產都分佈在亞洲地區,不僅是中國,還有日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還有歐洲和美國的產業,所以它的優勢有很多方面,中國有很多資產的人都想去新加坡看REITs這個產品,因為他要把這個資產證券化,同時擁有主動權來管理這些產業,所以REITs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個現在比較有吸引力的板塊就是海運離岸服務。我們知道前幾年海運的產業非常差,去年有很多海運公司都倒閉了,所以我們去年的海運板塊在低點。今年我們看波羅的海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在去年10月收購了這個交易所)公佈了全球海運價格的指數,六個月前,BDI指數大概是600多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000多點,很多也是因為涉及到中國的進口鐵礦石、煤炭等等的原因,把BDI的價格也拉上來了,這樣也把我們的海運和離岸市場的股票全部漲起來了,其中跟中國有關係的就是中遠和揚子江,也在我們的海運離岸服務的板塊裡面。

當你們做全球配置的時候,美股當然是很有吸引力,但是它已經到了2萬多點,港股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你們做全球資產配置的時候,也是可以關注的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機會一定有的,只是板塊選擇的時候要做一些考量。

除了證券市場以外,我們還有衍生品市場。衍生品市場分成兩個板塊,一個是股指期貨為主,一個是商品為主。股指期貨大家最熟悉的是A50股指期貨,拿來做A股的套期保值。另外一個是鐵礦石和橡膠,鐵礦石最近非常火,交易量也非常高,鐵礦石是在2009年推出的,到現在已經推出六七年了,每年的量都是百分之百的增長。去年新交所的鐵礦石交易量大概是17億噸,是全球海運貿易13億噸的1.5倍,持倉量大概是1.5億噸左右。我們為什麼這個量會一直增長呢?主要也是因為有大商所這個鐵礦石的期貨。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在2013年10月推出的時候,我們一個月的交易量才2500萬噸,現在我們每個月的交易量都要超過1億噸。為什麼它的交易量一直增長呢?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這個市場裡面做套利。我聽過很多交易者說,現在傳統的套利機會很少,比如黃金、白銀是傳統的套利機會,鐵礦石也是另外一個很傳統的套利機會,因為它的標的物非常相似的,每個月主力合約回歸的時候,這兩個合約一定會收斂。但是市場結構不一樣,我們這個合約比較貼近海運貿易的市場,比較貼近現貨市場,大商所是純期貨,交易機會非常多,所以我們的量一直在增長。大商所也快要鐵礦石國際化了,當它國際化的時候,會帶動更多人來到大商所的鐵礦石的市場,同時也會來到新交所的鐵礦所的期貨市場,把套利的交易量都增大了很多。我們的交易量是17億噸,海運貿易交易量是14億噸,我們是它們的1.5倍,一個活躍國際市場的合約起碼也要10倍的期貨量,相比它的現貨量,所以它的市場規模還在增大。

我們的電子盤的量也是非常活躍的,如果你們有興趣看這個套利,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其它還有很多套利的例子,比如說橡膠期貨,全球貿易的橡膠的標準價。還有我們的離岸人民幣,在很多時候,很多人說港交所的離岸人民幣很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新交所的離岸人民幣的期貨交易量在去年的三四月,每個月的交易量都超過港交所的離岸人民幣的交易量,過去8個月都是如此。為什麼交易量這麼大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參與人數比較分散,我們有很多的做鐵礦石、橡膠,做運費的客戶,都會來新交所的離岸人民幣,同時做套期保值。我們的客戶在全球比較分散,前面的淨月的價差比港交所的還低,讓利比他們大。大家如果想做離岸人民幣也可以在這裡來做。

這是簡單介紹新交所從證券、期貨、商品方面,讓大家私募要去海外投資的,可以去做一個選擇。

主持人:感謝陳總精彩的分享。我想對很多海外基金出去之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比較好的經紀券商,我自己體會,很多年之前國內有些投資者在海外做一些美股交易的時候,可能用過盈透證券,今天我們也非常榮幸地請到了盈透證券的戴總,有些人可能也會有一些小小的疑問,大家可能以前以為盈透只是對一些個人投資者,是不是盈透對機構投資者有什麼特別的服務呢?請戴總介紹一下。

戴愛娜:大家上午好,我是美國盈透證券的戴愛娜,相信在座很多人都聽過我們盈透證券,我借這個機會簡單介紹一下。 美國盈透證券是在1977年由號稱美國高頻交易之父的湯姆斯先生創立的,到今年正好是40年了。我們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現在的市值大概是100多億美金,並且我們的客戶類型,除了有個人客戶之外,還有很多的基金客戶,還有投顧,包括現在市面上大家聽到的互聯網券商也都是我們的合作客戶。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機構業務。作為一個PB,無外乎就是要提供交易的接入、資金的託管,還有中後臺的清算,以及後臺管理的項目,盈透都是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的電子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盈透可以接入全球20多個國家、100多個市場,包含了股票交易、期權、期貨、外匯、貴金屬、公募基金等等。像剛才陳總提到的新加坡交易所的這些產品,A50、鐵礦石、人民幣期貨,在盈透都是可以直接交易的。當然,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CME的原油期貨、黃金期貨、小標普期貨在盈透都是可以交易的,而且傭金也是非常便宜的。盈透就是以傭金非常低廉著稱的。為什麼我們可以提供這麼低廉的傭金呢?因為我們把前臺的交易、中台的清算、後臺的管理全部進行了電子化的整合,就像亞馬遜做了電子化整合,所以可以把整個成本降到非常低,因為中間人力的成本就已經大大的減免了。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支援多樣化的策略,比如說基本面,這是最簡單的,包括量化對沖的策略,通過IB的API也是可以非常輕易、非常迅速做到的。還有一點我想在這裡向大家報告一下,剛才有很多嘉賓都提到了人工智慧,美國盈透也是在AI(人工智慧)領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說我們去年推出了一個新的功能ibot,這個功能是類似于一個機器人對話,比如說我很簡單地輸入,我要買100股蘋果的股票,我們在手機交易端以及電腦交易端就可以幫你買賣。目前這個功能只支持英文,未來會支持其它的語種,最終的目的是做成像蘋果的siri,我們對著它輸入口令就可以下單。

另外還有智慧投顧,我們在前兩年收購了美國一家很著名的智慧投顧公司,我們最近已經將它的能力移植到我們盈透的系統裡面,我們推出了一個策略,是以ETF為主的策略,可以通過這個策略來幫客戶定制化一些私人的理財產品。

除此之外,我想再聊聊中國想要出海的基金和初創型的基金,目前來說在海外選擇PB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投行,另外一個就是券商。但是因為頒佈的《巴塞爾協議三》,投行對每個私募的客戶都會有非常嚴格的指標的要求,比如說你的交易量不夠,或者資金量特別小,或者是不做任何的融資融券,這個時候投行是非常難開戶的,而且你沒有香港的9號牌,投行也會將這個客戶拒之門外。這個時候很多客戶都會選擇像我們盈透這樣的券商,因為通過盈透一個帳戶可以交易全球市場所有二級市場的產品,並且傭金也是特別低的,對於初創型的機構來說,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另外我們也提供全球24小時的客服,(其中包括中國客服),所以機構可以特別放心大膽地用我們IB來做PB。像之前許總提到的,很多客戶以為我們IB只有個人客戶,其實我們也有針對資本引入的項目,如果你的基金有一些業績記錄,選擇了IB做PB,這時候你可以把你的基金放在我們這裡,我們在全球有30多萬的客戶,如果有興趣,而且是合格的投資人,都可以選擇來購買你的基金。

我們這裡面除了可以掛自己的基金,還有一些服務商的選擇,比如說有很多的律師、審計師,包括一些技術提供商,比如說我不會做程式設計,我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現有合作的技術提供商,打包一個解決方案。

主持人:非常感謝戴總對盈透的精彩介紹。下一位元是凱思睿基金服務的李總,我在創立基金的過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問題,一個基金良好的運行除了前臺的投資、研究以及銷售之外,中後臺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很多中國的投資者在海外做投資的時候,他可能考慮到的不只是中後臺的保障,更關鍵的是性價比,包括互相之間的溝通,所以我想請李總給我們介紹一下凱思睿在基金管理人服務方面給中國投資者的一些特別的服務和優勢。

李曉亮:謝謝主持人,謝謝主辦方給我這個機會參與這個論壇,我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叫做李曉亮,我們公司叫凱思睿基金服務公司,是一家老牌的歐洲基金外包服務商,我的角色就有點像在座各位在國內發任何許可產品的時候使用的外包服務,包括中後臺的估值、管理費的核算、TA等等。其實這個行當的發源地在境外,大概至今也只有40多年的時間。對於大部分出海的私募來看,我感覺他們對這樣一個角色比較陌生,原因是因為在國內發產品的時候,投資人或者投顧並不非常看重這個行政服務外包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國內的相關估值的法規,包括整個行政服務的行應才剛剛發展起來,包括一些新的規章制度的細節也就是在前兩周由私募管理人協會才發佈,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新的。但是在境外,這個行當做得很成熟了,我們公司發源地在愛爾蘭,做了將近30年的時間,之前十幾年我們服務於一些非常大的對沖基金,包括兩隻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一個是剛才曹總提到的元盛,還有橋水,這兩隻巨型的基金旗艦。我們的經驗是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可能還是1000多萬美金的時候,就是它們的行政管理人員,到現在它們已經達到了幾百億美元的規模。 我們經歷了這樣一個週期,我們看到為什麼這些外國人做的基金,它就能從這麼小的規模長到好幾百億美金,在國內儘管有很多大型的基金,但是規模和體系的運營都還沒有到那個層次,其實也是有這樣的原因。

我們的存在就像其中的一個零部件,就是協助這些海外的產品在運營當中得到更流暢的體驗。再簡單一點來說,當很多在國外或者國內的對沖基金要到國外發產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應該跟誰聊在境外發產品的想法,究竟誰可以給到我們專業的意見。當然,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我想行政管理人這個角色往往可能會被忽略,原因大家會覺得沒什麼很複雜的事情,就是算一個淨值,算一個費用,做做投前登記。但是當他們真正開始深入研究這個業務的模式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從這個產品設計開始,它的條款怎麼來定,投資人的類型有哪些,他的產品的費率結構怎麼來設計,包括底層資產投的是什麼,如何估值,其實都有很多的細節和門道。

在這方面就是我們行政管理人能發揮作用的,我們在這些私募團隊發行產品的時候,首先會積極參與到它的產品設計當中,包括它的法律的結構、產品的結構,以及一些非常明細的產品的要素,這些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境外的做法跟國內做的私募產品的特點其實是不太一樣的,但是他們也有相似的地方,可能有些產品在國內很流行做結構化,在境外可能就流行做管理型,不保本、不保收益的這種。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私募出海的情況下,也間接把中國元素的產品帶到了國外。我們發現這一個好的現象。如何把本土產品國際化的過程,往往就是行政管理人參與最多的環節。所以在前期的這些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我們會和我們的客人有很深入的溝通。很多中國私募儘管在中國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到境外,它涉及到很多地區、國家的監管、不同的交易品種、不同的交易通道,所以會有林林總總的要求。玩法比較複雜,不像在國內可以把控在我們的股掌之中,到了國外就有一些找不到方向的感覺。所以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給到一些非常實在的回饋,我們基於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把境外的實踐融入到這個產品要素當中,然後在整個產品的運營過程當中,緊緊地盯著這個產品中後臺的一些合規的事情,包括資料的核算、和投資人的溝通,還有一些淨值報告的審核、發送、核算,甚至是一些跟目前很流行的國際上的,跟美國有關的稅務的申報。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是本土的私募之前沒有遇到過的,甚至還沒有預見得到,原來還要做這麼多額外的事情。於是我們凱思睿就可以幫他們把中後臺的運營細節做一個非常有規律、非常流程化的安排,把整個中後臺的業務外包到行政管理人來做。

用行政管理人的必要性已經非常明確,包括在若干個境外發行基金的地方,他們都會明確要求,你要聘請一個協力廠商來幫你做估值,而且這個協力廠商最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它並不是銀行,也不是券商,它就是幹這個行政管理人的活的,這個做法在境外是最標準的一個做法。所以在監管方面有這樣的要求。除此之外,所有的投資人,包括國內的投資人、境外的投資人,我相信我們的終極目的肯定是募集機構的錢,而不是親戚朋友的錢,也不是鐵杆客戶的錢,我想這也是大家心中所想的方向。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整個磨合的過程當中,基金的內部風控,包括合規的把控、資料的準確性要求就變得比國內要高很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行政管理人間接説明咱們的產品越來越陽光化和透明化,而且咱們的業績經過協力廠商的獨立核算,就會有更具說服力的信號給到機構投資人,讓他們看到中國私募出海,其實他們也用非常流行的海外的做法來做這些產品,會變成大家在境外募集、跟其它金融機構溝通的時候更加的順暢。所以我們除了可以幫你們做一些工作,也是一個潤滑劑。在這個大背景下,行政管理人的角色在大家出海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關鍵。而且每一天的溝通、每個月的溝通,你都會跟境外的行政管理人有很密切的交往,一些新的產品的想法,有些新的合規的方向,甚至是一些市場上不同類型產品的發行的情況、市場的情況,一些他們收益的情況,相對來說行政管理人瞭解的也非常清楚,因為我們自己管理的基金涵蓋的範圍非常廣。簡單來說,從二級市場到一級市場,從期貨到股票、固收,以及很多其它不同的策略,甚至還有房地產的基金、VC,還有母基金等等。所以我們所獲取的這些資訊和我們所瞭解基金的內部運作的結構是非常熟悉的。

對於我們的客人來說,其實也是一個資訊和資訊的管道,使他們更緊貼這個市場,他也知道他們的同業究竟最近在忙些什麼東西,誰又在發什麼類型的產品。我想這是行政管理人能夠幫到大家的一個最關鍵的地方。

另外,我也補充一下李煒總剛剛關於出海的一個很熱的話題,就是到香港拿4號牌、9號牌。儘管這不是我們能夠幫大家去申請的服務,但是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這個趨勢是越來越明顯,而且基本上現在可以看到,香港證監會定期發佈的這些取得牌照的清單裡面,相信一半以上都是中資機構。這是天大的一個喜訊,儘管現在市場上大家對於資金怎麼樣出去配置,會有資金通道的障礙等等的考慮,但是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問題,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陣痛。但是對整個宏觀環境來看,私募出海,包括投資人在境外配置的趨勢沒有任何的變化,而且變得越來越明顯和強烈。

我簡單分享這些內容,另外在外面還有我們的展臺,歡迎大家茶歇的時候和我們的工作人員溝通。

主持人: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中國私募基金出海最大的機遇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問題,請各位回應一下。

李煒:基金在出海的時候,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大家不瞭解,所以很難形成信任,在出海的時候,我們要做兩步,第一個是建立良好的信任,第二是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做IPO的時候要找投行,但是我們出海的時候沒有合適的角色,我們東英現在就做這樣的角色,我們是這個行業裡的投行,我們在工地裡叫工頭,在餐廳裡叫後廚,在互聯網裡叫阿裡巴巴,我們就是把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大家整合在一起,幫助大家。

剛才我講的東西,我估計90%的聽眾都沒有聽懂。另外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我們團隊分成三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前線的團隊,90%的大陸人和大陸的客戶用中文溝通,所有的需求落成中文的清單。第二個是中台的工作人員把所有的清單翻譯成英文,跟所有的專業機構用英文在郵件裡溝通,解決專業問題,這是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所有專業機構的英文的專業的意見,二級市場的招股書,幾十頁的英文資料,總結成兩三頁的中文的內容,讓中國的基金經理明白,這就是一個雙向溝通。

最後講個笑話。現在大家都在說薩德的問題,有各種方式愛國,我覺得我們這個領域愛國,就是去投韓國的市場,割韓國的韭菜,投韓國最好的企業,掙韓國人的錢。這個領域我們在座的各位是專業的,怎麼落地實現投資韓國,就是我們臺上各位專業人士的能力。

李曉亮:我同意李總的觀點,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溝通管道不順暢,今天大家難得共聚一堂,等下大家和我們多聊聊,您的挑戰會更少,機遇會更多,也順便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質。

主持人:最後我再談一下我對這個機遇和風險挑戰的看法。我是這麼想的,香港本地最大的基金公司,它的創始人是馬來西亞的報社記者出身,20年前他拉著一些人的錢來投港股,現在他們是香港最大的基金公司。未來20年的機遇是中國的錢出海投海外的市場,我想未來中國大陸會有自己的全球化投資的公司,我想這是一個最大的機遇。

最大的風險,從資產管理公司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風險就是對海外投資的時候會不會踩到地雷。我對風險的定義是認為,風險不是波動,也不是回撤,風險在於你投資投錯了,你可能完全沒有踩到雷。做港股做海外投資時間長了,多多少少都會踩到雷,怎麼避免不踩到雷,怎麼避免這種損失,一定需要團隊,一定需要分工,一定需要協同作戰,所以我們搭建投資團隊,對基本面的研究要非常深入,而且要互相配合。同時一定需要很多的合作夥伴,比如說我們也在和東英、曉亮他們談合作,我們把中後臺的事情外包出去,我們大家全方位的合作,大家一起協同作戰,爭取出海能夠航行得更遠一些。

感謝大家!

接下來會繼續就私募基金出海的問題展開探討!

主持人:泓銘資本集團創始人許韜先生

第二組嘉賓:

直達國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創始股東申唯正先生

深圳市盛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曉俊先生

深圳市禦瀾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崔颯先生

深圳市穩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資產管理事業部總經理李明穎先生

許韜:接下來要問第一個問題,當國內的私募基金想要出海佈局,大家認為他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比如說投研上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力量,團隊上、牌照上應該有什麼樣的選擇?

申唯正:其實我最初一直在做私募,當然我那個私募是沒有對外公佈的私募,屬於小私募。我的觀點是,過去那種資訊不對稱的市場狀況將來還會有,但是不會太多了,尤其是國內那種割韭菜的資訊,那種機會應該很少了,所以應該佈局全球。怎麼佈局?我覺得還是要做好準備,不能說機會來了才去抓,那肯定來不及。我覺得首先是人,然後是通道,有人之後,沒有通道也不行,通道準備好之後,這個通道是怎麼樣的通道,是一個內外對沖的,還是一個單純的境外通道,還是單純的一個期貨通道,還是包括大宗商品、股票、全球資產配置,包括外匯都可以做的通道,這些都可以做到才比較好。 劉曉俊:我之前也在高盛工作過,所以對海外還是比較瞭解的。我們盛世主要是立足於國內,我們也一直在準備做海外的發展。對一個量化基金來說,如果你要做海外的市場,首先你需要有人才,有足夠的策略師以及IT人員,因為海外市場非常大,比如說我要交易的時候,我要把伺服器和一些技術的準備都要準備好。第二是需要有一些投資人,不像國內備案一個私募基金,幾天就可以下來,有幾百萬就可以做了。海外的託管、律師的流程,再加上牌照之類的,到開曼成立需要6個月的時間,其實是非常長的成立之後,每個月還有最低消費,我記得每年有幾萬美金的最低消費,包括成立還有幾萬美金。如果沒有兩三千萬美金以上的初始交易資金,就不用出去了,因為你這個基本上就是虧的。 第三是你有了這筆投資人的錢或者自己的錢以後,你要先找好一些合作夥伴,比如說找高盛或者摩根斯坦利,先找好這些機構,包括一些服務你的託管,這些都要全部弄好。你一開始的幾千萬美金肯定是你自己的或者是熟人的,你當然要把你的廣告打出去,最好是找到代銷的機構或者是網站,把你的淨值在一開始對外展示,海外的機構投資者起碼要看了6個月到一年看了實盤之後才給你投資,有了這些之後才可以考慮交易。在交易之後,你可以考慮海外的市場,它因為有時差,你是不是有足夠的人員做早盤、夜盤,包括每個交易所的時差,海外交易所那麼多的放假,你是不是也要記錄下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的工程。

另外,海外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包括股票、期貨都有非常優秀的海外市場的人,包括美國本地就有非常多優秀的對沖基金在做。我們作為中國的一個私募基金出海,到底憑什麼去打敗別人?首先我們可以考慮做一些和國內有關的策略,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會有一定的優勢,比如說我可以做海內外的套利,比如說A、H股的套利,或者說做一些農產品(000061,股吧)、貴金屬,國內有的產品和海外的產品的套利。做這些方面的套利,當然你需要拿到一些資質。做這些方面的套利,我既有國內也有海外,它是雙邊的,對海外的對沖基金是一個障礙,對我們是一個支援點。第二方面,大家都在深圳,我們可以考慮立足於港股市場,因為港股離大陸比較近,而且裡面有很多優秀的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這一塊也是可以考慮做的。如果你直接開個基金,一頭紮到全球的期貨交易裡面去,我覺得這個勝算和勝率是很小的,沒有太大的必要。

主持人:劉總說得非常接地氣,很仔細。崔總有什麼補充嗎?

崔颯:我是做技術出身,在美國做了7年的時間,主要做量化的自動化交易,在香港做了6年。我個人的理解是,我對技術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做量化交易,甚至有一點偏高頻策略的執行方面,我們對技術線路的鋪設,對整個交易系統的延遲和整個交易是不是能夠很流暢地去執行到位,這些方面我們都非常看重。 我也很高興跟直達期貨在海外合作了很多年,我們所有海外的期貨交易都在直達,而且最近我也聽說直達期貨拿到了做證券的牌照,我知道直達期貨在技術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他們在國內和海外都有專門的做技術的團隊。我也是做技術出身,我覺得如果有一個好的平臺,有一個好的交易的線路,好的交易的系統,對我們的收益會有很大的幫助。

李明穎:擔任最後一位嘉賓的好處就是前面大家把意見都表達出來了,我相對比較輕鬆。不過我還是有點補充,我們從事境外的交易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我總結三點給各位做參考。

外海外的佈局只有三件事:第一,近的;第二,廣的;第三,像的。

什麼叫“近的”呢?畢竟我們是出海做交易,各位一定要考量你自己私募基金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如果你從中國發了一筆單子,經過香港到了芝加哥,這樣一個來回,我估計速度快的話大概要150到200毫秒,你怎麼和本身在芝加哥的當地的團隊不到一兩毫秒的時間競爭呢?所以地理上的劣勢就需要考慮到你的交易策略裡面,因此我的建議是你必須從近的開始,包括港交所、新加坡交易所,我相信在境內也有很多的團隊在從事這樣的交易,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廣的。做投資一定要從比較大類的資產、指數的標的切入,這樣能夠避免犯錯,這樣對交易策略是比較有説明的。

第三個,像的。中國有一些商品跟國外的相似度是很高的,這些商品原本就是你熟悉的,你本來就應該透過這樣的熟悉度介入到境外,包括我們看到新加坡有A50,還有一些貴金屬的交易等等,這些熟悉度高的行業,你去佈局和切入,相對來講會是比較有優勢的。

主持人:剛才第一個問題,幾位嘉賓都跟我們做了分享。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剛才劉總和李總都談到了關於內外盤的套利機會,我們就具體談一下這個問題,請劉總、崔總和李總談談,在全球視野下,你們覺得內外盤的套利有哪些機會和風險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劉曉俊:內外盤套利主要是商品期貨上的,包括貴金屬的金銀銅,包括和農產品相關的產品,在芝加哥的CME和中國都有,它們是比較相關的產品,比如說國內的金和海外的金,國內的銅和海外的銅,它其實可以做一個價差的套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英國脫歐那天,海外的黃金是突然間暴漲的,這時候國內的黃金可能還沒有跟上,我完全可以在海外做空,在國內做多,等它價差回歸之後,當天可能就有比較好的收益。當然這類的交易可能聽上去好像很好,但是其實你需要考慮一些風險因素,比如說匯率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因素,當人民幣暴漲暴跌的時候,會導致黃金、白銀的價差出現一個趨勢性的作用,本來2%就收斂了,但是現在一下拉到4%或者5%就是不收斂,那麼你的套利策略就會面臨一個浮虧,如果浮虧扛不住,就會變成實虧,類似這些風險需要大家進行考量。

崔颯:做套利我們是非常有經驗的,我們做套利也做了五六年的時間,包括在做國內和海外的期貨套利,從這麼多年來看,在三四年前套利是非常好做的,可以這麼說,比較簡單的策略在套利上都有不錯的收益,最近幾年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做套利的市場的參與者也在發生基本的改變,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像劉總講的匯率的問題,大家知道以前人民幣一直在升值,而且每一天波動的幅度是非常小的,後來人民幣波動的幅度放大以後,而且由升值的空間進入到貶值的空間,你要做內外套利,計算兩邊的價差,不得不考慮匯率的因素。匯率在以前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匯率不會大幅的波動,現在匯率大幅波動了,你怎麼應對這個匯率上大幅波動,在你的模型策略裡面,怎麼能夠把這些方面體現出來,實際上這是很考驗一個量化團隊或者一個做策略的人的架構和思維。所以整體來講,這麼多年做套利的經驗體會就是,現在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策略可以很好的有一個相對不錯的盈利空間,更需要把策略做得更細化,而且把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以前沒有的匯率波動的因素要考慮進來,甚至你要用一些額外的對沖的工具,對沖到你的策略裡面可以帶來風險因素的因數,從這方面來講,對我們做交易、做策略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的。

李明穎:前面兩位談了它的機會,我想多談談它的風險,當然機會我也要談一談。首先我們必須要界定什麼叫做內外盤的套利。按我的理解,它是根據境內的商品,在境外找到一個相似度很高的商品,我們同時對這兩個商品進行交易,它存在一定的價差,因此我們進行這樣的交易,我們叫內外盤套利。我很認同崔總講的,內外盤的套利中“套利”這兩個字應該拿掉,我們所謂的套利應該是一種無風險的套利,現在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它存在的是一些沒有效率產生的所謂的價差的變化。所以我們是根據這樣的價差變化去獲取我們要的回報。 我認為它的機遇還是會持續存在的,主要的原因在於,價差的變化一定是存在兩個地方、兩個區域、兩個商品不同的時間,它有一些不具效率的時候,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變化,包括資訊的傳遞都產生這樣的效率的差異。這樣的機遇,以目前中國的環境,它還存在資本管制和資本流動限制的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境內外的市場會出現這樣一個不具效率的空間,因此對有一些團隊來講,它會去挖掘這樣的空間,來獲取回報。

至於風險來講,做這件事情要做好幾方面的心理準備。第一個準備,所有做這些交易策略的,都必須要面臨你最重要要面對的價差的風險,當然我們就要探討,你的價差的風險源自於哪裡。前面兩位老總提到了,匯率一定是很關鍵的因素,它會造成這樣一個價差波動的風險。除此之外還要補充兩點,一個是在中國境內政策很重要,政策給你帶來的風險也是必須要關注的,包括目前唯一做境外投資的一個很好的出海點QDII,通過QDII這樣的投資方式,它會不會受到一些政策的干擾,這也是必須衡量的一個風險。

除了價差的風險之外,另外還有兩點。第一個是交易技術面的風險,交易技術面的風險包含時間差,當你同時做對沖風險交易的時候,你怎麼去控制兩邊市場的時間差,給你帶來價格波動的風險,這是你必須考量的。風險的背後也代表著獲利的回報,我們善於管理這樣的風險,然後去追求市場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回報。

主持人:謝謝幾位嘉賓對這個問題的分享。接下來這個問題我要單獨問申總,剛才崔總已經不動聲色地把您表揚了一下,我知道你們公司已經在給很多的出海私募機構提供服務了,您覺得這類的私募基金需要哪些服務,同時你們又是怎麼做,給他們提供很好的服務的?

申唯正:你問到了技術層面的問題。其實我們最初創這個公司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己有這個需求,怎麼做境內外的對沖,因為資訊不對稱,或者貨幣管制的原因,內外形成一個時間差,怎麼來做,我們一直在找技術頻道,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只能說是在技術上做到了很快實現兩地的無縫對沖,但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很多境內的投資者還是需要資訊不對稱來賺錢。

說到這裡我想談談交易理念的事情。其實每個投資者都要想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我認為有三塊賺錢的,第一塊是我可以掌握一些別人不知道的資訊,通過資訊不對稱賺到錢。第二是我的技術很好,或者我的平臺很好,可以同時實現一旦出現價差,哪怕是很小的價差,我就可以同時做,實現無風險套利的價差,賺到無風險套利價差的錢。第三,大家都在預測行情漲跌,其實預測的準確率都不是太高,其實都是在扔硬幣的感覺。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剛才曹總講得很好,就是賺風大了豬都能飛起來的行情,也就是傻子行情,這時候才有賺大錢的機會。如果一個平臺能把前兩塊的問題規避了,才能在第三個方面賺錢。當你在第三個層面賺錢的時候,大家是在同等的博弈。

我們這個平臺還在探索中,我們想儘量做得盡善盡美。因為我們股東都來自投資者,所以我們平臺當時在做的時候,融入了很多投資者的思想在裡面,所以說希望用我們直達平臺的各位也給我們多提寶貴意見。

主持人:謝謝申總。接下來再請幾位嘉賓跟我們分享一下全球市場的金融形勢。我們知道就在今天淩晨,美聯儲剛剛如預測一樣又加息了25個基點,整體來看2017年我們將會面對的變化還是很多的,所以請幾位嘉賓來談一下,你們怎麼看待2017年全球的經濟形勢,並且就此給我們分享一下,你們覺得大類的資產會有哪些機會?

申唯正:今天淩晨美聯儲加息,這只“靴子”終於落下來了。我認為美元加息這個預期其實已經有點透支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倒不特別強勢看好美元,但是美元也不會跌到哪裡去,因為它進入加息週期了,所以美元指數會是一個振盪的過程,它不是一個暴漲的東西,原來很多人期望一旦進入加息週期,美元指數漲到120以上去,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美元指數不漲,大宗商品至少是有些局部牛市還會出現,但是這要看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美國在大力搞基建,中國在十九大之前是否有什麼風吹出來,在整個經濟上有什麼促進,我覺得這是對一些大宗商品有苗頭的提前會預知出來。去年已經演繹了一把黑色、金屬的暴漲行情,其實也是有些品種的強力反彈。所以我認為如果美元指數不是大漲的狀況下,商品還是有機會的,但是可能要有自己的分析管道。

第二個投資機會,去年下半年出去了很多錢,從中國出去了至少上萬億美元資產,這些資產出去以後投資在哪裡?如果美元不漲的話,或者美股現在已經漲到這個份上,沒有投資機會的話,它會去哪裡?如果是中國出去一萬億左右的美元資產,我猜想它可能會聚集在香港,香港那麼多低估的中字頭的公司或者是具有大陸背景的公司,我認為可能會有一些機會。

其它方面我暫時沒有看到太多機會,我比較熟悉大宗商品,我覺得這方面還有一些機會。另外一個就是港股,不知道這一塊的資金能不能往那裡回流。

主持人:剛才您說大宗商品您比較熟悉,去年我們看到黑色系比較強,您覺得今年它們還會延續這個持續性嗎,還是說該看看其它的品種了?

申唯正:我有一個小小的感覺,我認為整體還會延續,暫時還沒有結束。但是有一個問題,有色金屬一旦強起來,整個大宗就走完了,從局部來看,我覺得黑色對國家宏觀政策有一個預期,黑色有一個金融屬性在裡面,它對沖了股指期貨的屬性在裡面,國內的股指期貨還沒有完全放開,很多人做不了股指期貨的情況下,他就做這個。股票現在沒有太大杠杆,所以用大宗商品對沖國家宏觀經濟,大宗商品還有一個金融屬性在來面,這個要重視。

主持人:謝謝申總的分享,他主要覺得商品、港股能看到比較明顯的機會,劉總您又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劉曉俊:因為我們都是做量化投資的,我們比較怕這種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無論你出現什麼市場,我們總是找市場的規律,爭取拿到一個絕對收益。

主持人:你們現在主要是用什麼樣的策略呢?

劉曉俊:我說一下可能對我們哪些策略有影響。我今天早上也看到美國加息的消息,我非常贊同申總的分析,我覺得它的加息的預期已經透支得很厲害了。我住在香港,比如說香港的樓市,先一陣還漲了一波,照理說一旦進入加息週期,你的樓是不應該漲那麼瘋狂,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加息已經成為常態了,包括今早的黃金和美股也是漲的,所以它的加息可能已經讓別人覺得過度的透支了,它今年再加兩次,明年再加三次,後年再加四次,如果累計加下來,它的目標加幅還是在裡面的。長期來看美元相對其它貨幣還是會走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反觀中國的政策,中國首先是要控制外匯,因為它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匯率,不會讓更多的外匯外流。

最近我也一些比較大的客戶,或者是大的帳戶,如果你再想像去年那樣把你的錢匯到國外去,這是非常困難的。現在的人民幣管制會變得非常嚴,而且美國持續加息,中國肯定會對人民幣進一步管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什麼結果?流出去的錢我們不管了,但是留下來的錢很難出去。包括QDII和QDIE都已經封殺了,基本上只有一些老的額度。剩下的這麼多錢只能留在國內的情況下,有哪些行業可以做?

第一個是房地產,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強力打壓房地產了,因為它覺得這個風險已經非常高了,每當一個政府要打壓一個資產的時候,一定這個風險非常高了,經過我們多年的經驗分析,這個結果一定是會被打壓下來的。只要中國政府下力氣來做,我覺得地產會進入一個窄幅振盪,到2020年之後就會開始向下,中國的超級地產週期已經差不多了,也就意味著不會有很多的錢瘋狂的湧入地產。

第二個可以蓄水的池子是固定收益,也就是債券,但是看到美國進入一個加息週期,去年整個債券資產是跌得比較慘的,現在它慢慢加息,我們不會跌得這麼慘,但是在固定收益裡面也會有一大部分的資金會釋放出來,如果你持續的再往這個債裡面堆,一旦風險釋放你是血本無歸的,一旦債券爆的話,你是本金都沒有的。

還有一個是實體企業,實體企業肯定會有一些經濟增長的刺激措施,但是還有兩個蓄水池會進錢,一個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去年有一大波的牛市,今年橫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還會有一波行情。第二個就是股市,大家可能覺得股市已經很爛了,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爛了,錢都出來了,反而錢沒地方去的時候,你還是會考慮去買股票,因為你沒有辦法,你去買什麼呢?畢竟中國上市的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好的公司,你如果不買它,你又不買房產,又不買其他的,你肯定是沒東西買。所以長期來看,股票和大宗商品這兩個地方會進入更多的錢。

再說回我們的量化策略,股票進入了更多的錢,政府肯定是不希望大盤再瘋狂的漲了,再像2015年那一波,如果你又瘋狂一波,變到5000點、6000點,又會帶來金融海嘯,這樣是不好的。所以大家更多的錢會買一些成長股、績優股,反而對我們之前的量化的選股策略,或者是量化α策略,或者指數增強的策略有好處,因為他們就是喜歡大盤.不怎麼動,但是個股份化,我可以挑出好的股票來買,所以在量化這一塊,股票的策略今年會慢慢漲起來。

第二大類,因為錢多了,整個商品市場的流動性和波動性可能會來幾波行情,商品的CTA或者是趨勢追蹤的CTA或者價值套利的CTA的策略會有比較好的收益,可能一下子看不出來,但是一年之後,來了幾波行情或者大幅的振盪幾次之後會有很好的收益。所以這個加息週期下來之後,我覺得中國的股票和商品市場還是會有比較大的起色。

主持人:謝謝劉總,接下來我們聽一下崔總的分享。

崔颯:大家做投資,尤其是做二級市場的投資,無非一個是債,一個是股票,一個是期貨。大家知道進入加息週期之後,債市大家都不看好,以前很簡單的做債的玩法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市場了,比如說最簡單的,以前都是去加杠杆,去買一些債券,這樣一年下來就會有一個挺不錯的收益,這一類的玩法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市場了,對做債市的來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和交易的方式。

對做股票來講,我倒是認為今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股票市場是不會差的。剛才申總和劉總也都講了,具體原因是市場上的資金還是非常充裕的,大家總是要流向一個地方。另外我也非常同意申總剛才講的,今年大宗商品的行情,我認為還是會持續的振盪上行。

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認為今年比較有機會的投資方向,就是資源類的股票,無論是在A股還是在港股。大家都知道資源類的股票具有雙重的屬性,它既有大宗商品的屬性,又有股票的屬性在裡面。而且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上來之後,一些鋼鐵公司、煤礦企業的利潤是有很顯著的增長的,今年下來他們的利潤會持續的往上增加,投資這類資源股票會是今年很好的投資方向,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在這方面,在權重上多增加一些配置,而且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從全球的市場來看,與其去持有大宗商品,不如持有資源類的支票,長期來看資源類的股票會跑贏大宗商品。大家把資源股叫做週期性股票,我們認為現在的週期正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起點,這一階段是有機會的。

主持人:再聽聽李總的分享。

李明穎:我並不是宏觀策略的交易的管理者,我相信市場上有很多做這類交易的專家會比我更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作為資產管理者,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你必須對整個形勢有一個判斷。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們在思考,想要得到這個問題的大安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的思路是什麼,你預判的準則是什麼,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跟各位做分享。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去看看現在全世界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總結下來,我覺得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有三點:

第一,目前全世界各個政府的債務持續攀升。第二,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第三,增長乏力。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困境。

因為這是很長期的問題,我沒辦法用這個來預測2017年的事情,所以我們就要回到短期來看,我認為2017年會跟2016年很像,政策會成為很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不管哪個地方的政府,這些政策的制定者在想什麼,他想要實現什麼,這個行為會形成他的政策,這個政策進而就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金融市場。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很熟悉特朗普,從他當選以來,他大概有三個方向,第一,他要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順著這個思路可以看看未來是不是如此去做。第二,他是一個比較親商的政策的制定者,他會減少稅負、減少監管,我們會看看到底哪些行業、哪些公司會因為這樣的政策而受益。從他的政策發佈之後,美國的銀行股就漲了很多,這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的物件。第三,特朗普傾向於貿易保護主義,他對移民也是比較反對的,所以我們會從這幾個方面來觀察。

除了這些之外,我認為行情的變化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叫做資金,所以我們要看哪個市場、哪個商品要漲,我們就要研判資金的流動。這也許很困難,我們自己觀察的指標是什麼?我想美元指數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指標。

市面上有很多的評論在探討這個問題,我不多說,我只提供一個觀點給大家做思考。我們都知道美元指數很容易受到美聯儲加息的影響而上漲,但是,美元指數會制約美聯儲加息的東西,我們分析下來,由於中國以及新興市場在全球的需求都是不振的,所以在這個大行情下,一旦美聯儲發現它的經濟狀況很好,包含失業率很低,通貨膨脹微幅的上揚,他為了擔心以後的通貨膨脹的情況,開始加息,導致美元指數上揚,美元指數上揚又會傳導到打壓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這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抑制了通脹之後就會讓美聯儲在加息的政策上讓你感覺反復、起伏不定、猶豫,這就是我們從去年到現在看到美聯儲在加息政策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美聯儲還是會隨著通貨膨脹的狀況去實施它加息的政策,不過我們相信它的加息不會是連續性的,因為它受到了經濟成長傳導到通脹作用,某種程度已經被消化掉了,所以它的加息政策是一個階段性、波段性的,這就會在美元指數那裡受到一些很重要的影響。當然,它會相對的影響到我們新興市場貨幣的表現,包括人民幣。我提供這兩個主要的角度分享給大家。 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國運,國運是最大的趨勢,這個國運就是中國的金融,中國在全球化之下的金融話語權的增長和需求,這是未來30年到50年的更長的趨勢。 針對到我們這個行業的落腳點的兩個同步的趨勢,帶動了行業每年至少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私募行業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裡面已經規模化、規範化、透明化,形成了大規模的增長。這裡面不得不說中國的監管機構的管理能力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最強的管理能力,無論制度建設還是監管,兩年的時間,幾萬家私募,幾萬個基金的產品,都在我們整體的管理之下。在這樣大的市場裡面,勢必越來越會出現中國單一市場的投資品種、單一市場的策略是不足以滿足的,需要全球化的市場和全球化的金融產品的配合,這是第一個趨勢,勢必會越來越多的走出去。

第二,中國的投資人,在中國財富積累到這個程度之後,後面勢必會做全球化的投資、全球化的消費。最近兩年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資本外流”,但是我並不喜歡這個詞,資本外流顯得我們很沒有自信,沒有底氣。試問我們專業的管理人主動去海外尋求投資機會,尋求資本的回報,掙外國人的錢有什麼沒有底氣的呢?這是一件好的事情!我們的升級就是要做這件事情,這就是趨勢。但是再下一步落腳點在我們是不是一定第一步就要申請香港的牌照來做,取決於各家私募的資源稟賦,比如說許總這樣長期耕耘在海外,有海外的投資人、境內的投資人關係、海外的管理團隊、境內的管理團隊聯合做跨境的事情,落在香港,申請自己的牌照,並且初期就有幾千萬美元的規模,是足以能夠支援的。但是我們境內管理人的主業是在大陸的,出去之後第一步要做業績,做業績是不是馬上需要牌照?我覺得要看大家的需求情況,在座的各位專業機構都是提供各個口徑的專業意見的,我們在一起共同來提供的專業性的方案會幫您來做具體的落點,是先做產品後申請牌照,還是先申請牌照後做產品,還是同時進行,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案。我先抛磚引玉介紹到這裡。

主持人:感謝李總的分享,這兩年伴隨著中國投資者走向海外,我感覺這兩年港交所比較活躍,大家知道滬港通已經開通了兩年多的時間,深港通也是去年年底開通的,最近港交所在做債券通,相比而言,新加坡交易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交易所之一,大家可能也很關心,新加坡交易所能為中國的私募管理人在海外投資上做些什麼東西?比如說和海外的其它交易所,例如港交所、倫敦交易所相比,新加坡交易所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和支援呢?請陳總跟大家分享一下。

陳世亮:大家好,我是來自新加坡交易所的陳世亮,新加坡交易所可能有些人熟悉,有些人不熟悉,我簡單介紹一下新加坡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是一個一體化的證券與期貨交易所,1997年新加坡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國際金融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合併起來,在自己的證券市場上市,市值大概是7000萬新幣。新加坡交易所的證券市場是在新加坡唯一的證券市場,在中國投資者或者私募去投海外的時候,一般都是會看美國的證券或者是港股的證券,新加坡交易所的證券比較少看,借著這個機會稍微介紹一下新加坡的證券市場。 新加坡證券市場裡面有763檔股票或者上市公司,市值大概7000億美金左右,證券市場一向是比較穩定的,但是它在幾個板塊是受到中國非常大的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的注意,在幾個板塊新加坡是非常有優勢的,其中第一個就是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我們是亞洲排名第二大的REITs市場,第一名是日本,我們有上市了40多隻REITs的股票,東京大概有100多隻REITs股票。

REITs市場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呢?因為它的回報率是相當穩定的,有6%到7%的回報率,它的資產分佈在很多行業裡面,不僅是在房地產行業,它還有酒店、工業、資料中心、物流,還有醫療信託資產的配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們投海外的時候,當然要投跟中國有關係的企業,新加坡交易所的這些REITs產品很多資產都分佈在亞洲地區,不僅是中國,還有日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還有歐洲和美國的產業,所以它的優勢有很多方面,中國有很多資產的人都想去新加坡看REITs這個產品,因為他要把這個資產證券化,同時擁有主動權來管理這些產業,所以REITs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個現在比較有吸引力的板塊就是海運離岸服務。我們知道前幾年海運的產業非常差,去年有很多海運公司都倒閉了,所以我們去年的海運板塊在低點。今年我們看波羅的海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在去年10月收購了這個交易所)公佈了全球海運價格的指數,六個月前,BDI指數大概是600多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000多點,很多也是因為涉及到中國的進口鐵礦石、煤炭等等的原因,把BDI的價格也拉上來了,這樣也把我們的海運和離岸市場的股票全部漲起來了,其中跟中國有關係的就是中遠和揚子江,也在我們的海運離岸服務的板塊裡面。

當你們做全球配置的時候,美股當然是很有吸引力,但是它已經到了2萬多點,港股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你們做全球資產配置的時候,也是可以關注的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機會一定有的,只是板塊選擇的時候要做一些考量。

除了證券市場以外,我們還有衍生品市場。衍生品市場分成兩個板塊,一個是股指期貨為主,一個是商品為主。股指期貨大家最熟悉的是A50股指期貨,拿來做A股的套期保值。另外一個是鐵礦石和橡膠,鐵礦石最近非常火,交易量也非常高,鐵礦石是在2009年推出的,到現在已經推出六七年了,每年的量都是百分之百的增長。去年新交所的鐵礦石交易量大概是17億噸,是全球海運貿易13億噸的1.5倍,持倉量大概是1.5億噸左右。我們為什麼這個量會一直增長呢?主要也是因為有大商所這個鐵礦石的期貨。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在2013年10月推出的時候,我們一個月的交易量才2500萬噸,現在我們每個月的交易量都要超過1億噸。為什麼它的交易量一直增長呢?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這個市場裡面做套利。我聽過很多交易者說,現在傳統的套利機會很少,比如黃金、白銀是傳統的套利機會,鐵礦石也是另外一個很傳統的套利機會,因為它的標的物非常相似的,每個月主力合約回歸的時候,這兩個合約一定會收斂。但是市場結構不一樣,我們這個合約比較貼近海運貿易的市場,比較貼近現貨市場,大商所是純期貨,交易機會非常多,所以我們的量一直在增長。大商所也快要鐵礦石國際化了,當它國際化的時候,會帶動更多人來到大商所的鐵礦石的市場,同時也會來到新交所的鐵礦所的期貨市場,把套利的交易量都增大了很多。我們的交易量是17億噸,海運貿易交易量是14億噸,我們是它們的1.5倍,一個活躍國際市場的合約起碼也要10倍的期貨量,相比它的現貨量,所以它的市場規模還在增大。

我們的電子盤的量也是非常活躍的,如果你們有興趣看這個套利,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其它還有很多套利的例子,比如說橡膠期貨,全球貿易的橡膠的標準價。還有我們的離岸人民幣,在很多時候,很多人說港交所的離岸人民幣很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新交所的離岸人民幣的期貨交易量在去年的三四月,每個月的交易量都超過港交所的離岸人民幣的交易量,過去8個月都是如此。為什麼交易量這麼大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參與人數比較分散,我們有很多的做鐵礦石、橡膠,做運費的客戶,都會來新交所的離岸人民幣,同時做套期保值。我們的客戶在全球比較分散,前面的淨月的價差比港交所的還低,讓利比他們大。大家如果想做離岸人民幣也可以在這裡來做。

這是簡單介紹新交所從證券、期貨、商品方面,讓大家私募要去海外投資的,可以去做一個選擇。

主持人:感謝陳總精彩的分享。我想對很多海外基金出去之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比較好的經紀券商,我自己體會,很多年之前國內有些投資者在海外做一些美股交易的時候,可能用過盈透證券,今天我們也非常榮幸地請到了盈透證券的戴總,有些人可能也會有一些小小的疑問,大家可能以前以為盈透只是對一些個人投資者,是不是盈透對機構投資者有什麼特別的服務呢?請戴總介紹一下。

戴愛娜:大家上午好,我是美國盈透證券的戴愛娜,相信在座很多人都聽過我們盈透證券,我借這個機會簡單介紹一下。 美國盈透證券是在1977年由號稱美國高頻交易之父的湯姆斯先生創立的,到今年正好是40年了。我們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現在的市值大概是100多億美金,並且我們的客戶類型,除了有個人客戶之外,還有很多的基金客戶,還有投顧,包括現在市面上大家聽到的互聯網券商也都是我們的合作客戶。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機構業務。作為一個PB,無外乎就是要提供交易的接入、資金的託管,還有中後臺的清算,以及後臺管理的項目,盈透都是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的電子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盈透可以接入全球20多個國家、100多個市場,包含了股票交易、期權、期貨、外匯、貴金屬、公募基金等等。像剛才陳總提到的新加坡交易所的這些產品,A50、鐵礦石、人民幣期貨,在盈透都是可以直接交易的。當然,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CME的原油期貨、黃金期貨、小標普期貨在盈透都是可以交易的,而且傭金也是非常便宜的。盈透就是以傭金非常低廉著稱的。為什麼我們可以提供這麼低廉的傭金呢?因為我們把前臺的交易、中台的清算、後臺的管理全部進行了電子化的整合,就像亞馬遜做了電子化整合,所以可以把整個成本降到非常低,因為中間人力的成本就已經大大的減免了。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支援多樣化的策略,比如說基本面,這是最簡單的,包括量化對沖的策略,通過IB的API也是可以非常輕易、非常迅速做到的。還有一點我想在這裡向大家報告一下,剛才有很多嘉賓都提到了人工智慧,美國盈透也是在AI(人工智慧)領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說我們去年推出了一個新的功能ibot,這個功能是類似于一個機器人對話,比如說我很簡單地輸入,我要買100股蘋果的股票,我們在手機交易端以及電腦交易端就可以幫你買賣。目前這個功能只支持英文,未來會支持其它的語種,最終的目的是做成像蘋果的siri,我們對著它輸入口令就可以下單。

另外還有智慧投顧,我們在前兩年收購了美國一家很著名的智慧投顧公司,我們最近已經將它的能力移植到我們盈透的系統裡面,我們推出了一個策略,是以ETF為主的策略,可以通過這個策略來幫客戶定制化一些私人的理財產品。

除此之外,我想再聊聊中國想要出海的基金和初創型的基金,目前來說在海外選擇PB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投行,另外一個就是券商。但是因為頒佈的《巴塞爾協議三》,投行對每個私募的客戶都會有非常嚴格的指標的要求,比如說你的交易量不夠,或者資金量特別小,或者是不做任何的融資融券,這個時候投行是非常難開戶的,而且你沒有香港的9號牌,投行也會將這個客戶拒之門外。這個時候很多客戶都會選擇像我們盈透這樣的券商,因為通過盈透一個帳戶可以交易全球市場所有二級市場的產品,並且傭金也是特別低的,對於初創型的機構來說,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另外我們也提供全球24小時的客服,(其中包括中國客服),所以機構可以特別放心大膽地用我們IB來做PB。像之前許總提到的,很多客戶以為我們IB只有個人客戶,其實我們也有針對資本引入的項目,如果你的基金有一些業績記錄,選擇了IB做PB,這時候你可以把你的基金放在我們這裡,我們在全球有30多萬的客戶,如果有興趣,而且是合格的投資人,都可以選擇來購買你的基金。

我們這裡面除了可以掛自己的基金,還有一些服務商的選擇,比如說有很多的律師、審計師,包括一些技術提供商,比如說我不會做程式設計,我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現有合作的技術提供商,打包一個解決方案。

主持人:非常感謝戴總對盈透的精彩介紹。下一位元是凱思睿基金服務的李總,我在創立基金的過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問題,一個基金良好的運行除了前臺的投資、研究以及銷售之外,中後臺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很多中國的投資者在海外做投資的時候,他可能考慮到的不只是中後臺的保障,更關鍵的是性價比,包括互相之間的溝通,所以我想請李總給我們介紹一下凱思睿在基金管理人服務方面給中國投資者的一些特別的服務和優勢。

李曉亮:謝謝主持人,謝謝主辦方給我這個機會參與這個論壇,我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叫做李曉亮,我們公司叫凱思睿基金服務公司,是一家老牌的歐洲基金外包服務商,我的角色就有點像在座各位在國內發任何許可產品的時候使用的外包服務,包括中後臺的估值、管理費的核算、TA等等。其實這個行當的發源地在境外,大概至今也只有40多年的時間。對於大部分出海的私募來看,我感覺他們對這樣一個角色比較陌生,原因是因為在國內發產品的時候,投資人或者投顧並不非常看重這個行政服務外包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國內的相關估值的法規,包括整個行政服務的行應才剛剛發展起來,包括一些新的規章制度的細節也就是在前兩周由私募管理人協會才發佈,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新的。但是在境外,這個行當做得很成熟了,我們公司發源地在愛爾蘭,做了將近30年的時間,之前十幾年我們服務於一些非常大的對沖基金,包括兩隻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一個是剛才曹總提到的元盛,還有橋水,這兩隻巨型的基金旗艦。我們的經驗是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可能還是1000多萬美金的時候,就是它們的行政管理人員,到現在它們已經達到了幾百億美元的規模。 我們經歷了這樣一個週期,我們看到為什麼這些外國人做的基金,它就能從這麼小的規模長到好幾百億美金,在國內儘管有很多大型的基金,但是規模和體系的運營都還沒有到那個層次,其實也是有這樣的原因。

我們的存在就像其中的一個零部件,就是協助這些海外的產品在運營當中得到更流暢的體驗。再簡單一點來說,當很多在國外或者國內的對沖基金要到國外發產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應該跟誰聊在境外發產品的想法,究竟誰可以給到我們專業的意見。當然,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我想行政管理人這個角色往往可能會被忽略,原因大家會覺得沒什麼很複雜的事情,就是算一個淨值,算一個費用,做做投前登記。但是當他們真正開始深入研究這個業務的模式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從這個產品設計開始,它的條款怎麼來定,投資人的類型有哪些,他的產品的費率結構怎麼來設計,包括底層資產投的是什麼,如何估值,其實都有很多的細節和門道。

在這方面就是我們行政管理人能發揮作用的,我們在這些私募團隊發行產品的時候,首先會積極參與到它的產品設計當中,包括它的法律的結構、產品的結構,以及一些非常明細的產品的要素,這些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境外的做法跟國內做的私募產品的特點其實是不太一樣的,但是他們也有相似的地方,可能有些產品在國內很流行做結構化,在境外可能就流行做管理型,不保本、不保收益的這種。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私募出海的情況下,也間接把中國元素的產品帶到了國外。我們發現這一個好的現象。如何把本土產品國際化的過程,往往就是行政管理人參與最多的環節。所以在前期的這些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我們會和我們的客人有很深入的溝通。很多中國私募儘管在中國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到境外,它涉及到很多地區、國家的監管、不同的交易品種、不同的交易通道,所以會有林林總總的要求。玩法比較複雜,不像在國內可以把控在我們的股掌之中,到了國外就有一些找不到方向的感覺。所以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給到一些非常實在的回饋,我們基於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把境外的實踐融入到這個產品要素當中,然後在整個產品的運營過程當中,緊緊地盯著這個產品中後臺的一些合規的事情,包括資料的核算、和投資人的溝通,還有一些淨值報告的審核、發送、核算,甚至是一些跟目前很流行的國際上的,跟美國有關的稅務的申報。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是本土的私募之前沒有遇到過的,甚至還沒有預見得到,原來還要做這麼多額外的事情。於是我們凱思睿就可以幫他們把中後臺的運營細節做一個非常有規律、非常流程化的安排,把整個中後臺的業務外包到行政管理人來做。

用行政管理人的必要性已經非常明確,包括在若干個境外發行基金的地方,他們都會明確要求,你要聘請一個協力廠商來幫你做估值,而且這個協力廠商最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它並不是銀行,也不是券商,它就是幹這個行政管理人的活的,這個做法在境外是最標準的一個做法。所以在監管方面有這樣的要求。除此之外,所有的投資人,包括國內的投資人、境外的投資人,我相信我們的終極目的肯定是募集機構的錢,而不是親戚朋友的錢,也不是鐵杆客戶的錢,我想這也是大家心中所想的方向。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整個磨合的過程當中,基金的內部風控,包括合規的把控、資料的準確性要求就變得比國內要高很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行政管理人間接説明咱們的產品越來越陽光化和透明化,而且咱們的業績經過協力廠商的獨立核算,就會有更具說服力的信號給到機構投資人,讓他們看到中國私募出海,其實他們也用非常流行的海外的做法來做這些產品,會變成大家在境外募集、跟其它金融機構溝通的時候更加的順暢。所以我們除了可以幫你們做一些工作,也是一個潤滑劑。在這個大背景下,行政管理人的角色在大家出海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關鍵。而且每一天的溝通、每個月的溝通,你都會跟境外的行政管理人有很密切的交往,一些新的產品的想法,有些新的合規的方向,甚至是一些市場上不同類型產品的發行的情況、市場的情況,一些他們收益的情況,相對來說行政管理人瞭解的也非常清楚,因為我們自己管理的基金涵蓋的範圍非常廣。簡單來說,從二級市場到一級市場,從期貨到股票、固收,以及很多其它不同的策略,甚至還有房地產的基金、VC,還有母基金等等。所以我們所獲取的這些資訊和我們所瞭解基金的內部運作的結構是非常熟悉的。

對於我們的客人來說,其實也是一個資訊和資訊的管道,使他們更緊貼這個市場,他也知道他們的同業究竟最近在忙些什麼東西,誰又在發什麼類型的產品。我想這是行政管理人能夠幫到大家的一個最關鍵的地方。

另外,我也補充一下李煒總剛剛關於出海的一個很熱的話題,就是到香港拿4號牌、9號牌。儘管這不是我們能夠幫大家去申請的服務,但是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這個趨勢是越來越明顯,而且基本上現在可以看到,香港證監會定期發佈的這些取得牌照的清單裡面,相信一半以上都是中資機構。這是天大的一個喜訊,儘管現在市場上大家對於資金怎麼樣出去配置,會有資金通道的障礙等等的考慮,但是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問題,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陣痛。但是對整個宏觀環境來看,私募出海,包括投資人在境外配置的趨勢沒有任何的變化,而且變得越來越明顯和強烈。

我簡單分享這些內容,另外在外面還有我們的展臺,歡迎大家茶歇的時候和我們的工作人員溝通。

主持人: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中國私募基金出海最大的機遇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問題,請各位回應一下。

李煒:基金在出海的時候,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大家不瞭解,所以很難形成信任,在出海的時候,我們要做兩步,第一個是建立良好的信任,第二是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做IPO的時候要找投行,但是我們出海的時候沒有合適的角色,我們東英現在就做這樣的角色,我們是這個行業裡的投行,我們在工地裡叫工頭,在餐廳裡叫後廚,在互聯網裡叫阿裡巴巴,我們就是把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大家整合在一起,幫助大家。

剛才我講的東西,我估計90%的聽眾都沒有聽懂。另外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我們團隊分成三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前線的團隊,90%的大陸人和大陸的客戶用中文溝通,所有的需求落成中文的清單。第二個是中台的工作人員把所有的清單翻譯成英文,跟所有的專業機構用英文在郵件裡溝通,解決專業問題,這是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所有專業機構的英文的專業的意見,二級市場的招股書,幾十頁的英文資料,總結成兩三頁的中文的內容,讓中國的基金經理明白,這就是一個雙向溝通。

最後講個笑話。現在大家都在說薩德的問題,有各種方式愛國,我覺得我們這個領域愛國,就是去投韓國的市場,割韓國的韭菜,投韓國最好的企業,掙韓國人的錢。這個領域我們在座的各位是專業的,怎麼落地實現投資韓國,就是我們臺上各位專業人士的能力。

李曉亮:我同意李總的觀點,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溝通管道不順暢,今天大家難得共聚一堂,等下大家和我們多聊聊,您的挑戰會更少,機遇會更多,也順便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質。

主持人:最後我再談一下我對這個機遇和風險挑戰的看法。我是這麼想的,香港本地最大的基金公司,它的創始人是馬來西亞的報社記者出身,20年前他拉著一些人的錢來投港股,現在他們是香港最大的基金公司。未來20年的機遇是中國的錢出海投海外的市場,我想未來中國大陸會有自己的全球化投資的公司,我想這是一個最大的機遇。

最大的風險,從資產管理公司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風險就是對海外投資的時候會不會踩到地雷。我對風險的定義是認為,風險不是波動,也不是回撤,風險在於你投資投錯了,你可能完全沒有踩到雷。做港股做海外投資時間長了,多多少少都會踩到雷,怎麼避免不踩到雷,怎麼避免這種損失,一定需要團隊,一定需要分工,一定需要協同作戰,所以我們搭建投資團隊,對基本面的研究要非常深入,而且要互相配合。同時一定需要很多的合作夥伴,比如說我們也在和東英、曉亮他們談合作,我們把中後臺的事情外包出去,我們大家全方位的合作,大家一起協同作戰,爭取出海能夠航行得更遠一些。

感謝大家!

接下來會繼續就私募基金出海的問題展開探討!

主持人:泓銘資本集團創始人許韜先生

第二組嘉賓:

直達國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創始股東申唯正先生

深圳市盛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曉俊先生

深圳市禦瀾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崔颯先生

深圳市穩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資產管理事業部總經理李明穎先生

許韜:接下來要問第一個問題,當國內的私募基金想要出海佈局,大家認為他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比如說投研上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力量,團隊上、牌照上應該有什麼樣的選擇?

申唯正:其實我最初一直在做私募,當然我那個私募是沒有對外公佈的私募,屬於小私募。我的觀點是,過去那種資訊不對稱的市場狀況將來還會有,但是不會太多了,尤其是國內那種割韭菜的資訊,那種機會應該很少了,所以應該佈局全球。怎麼佈局?我覺得還是要做好準備,不能說機會來了才去抓,那肯定來不及。我覺得首先是人,然後是通道,有人之後,沒有通道也不行,通道準備好之後,這個通道是怎麼樣的通道,是一個內外對沖的,還是一個單純的境外通道,還是單純的一個期貨通道,還是包括大宗商品、股票、全球資產配置,包括外匯都可以做的通道,這些都可以做到才比較好。 劉曉俊:我之前也在高盛工作過,所以對海外還是比較瞭解的。我們盛世主要是立足於國內,我們也一直在準備做海外的發展。對一個量化基金來說,如果你要做海外的市場,首先你需要有人才,有足夠的策略師以及IT人員,因為海外市場非常大,比如說我要交易的時候,我要把伺服器和一些技術的準備都要準備好。第二是需要有一些投資人,不像國內備案一個私募基金,幾天就可以下來,有幾百萬就可以做了。海外的託管、律師的流程,再加上牌照之類的,到開曼成立需要6個月的時間,其實是非常長的成立之後,每個月還有最低消費,我記得每年有幾萬美金的最低消費,包括成立還有幾萬美金。如果沒有兩三千萬美金以上的初始交易資金,就不用出去了,因為你這個基本上就是虧的。 第三是你有了這筆投資人的錢或者自己的錢以後,你要先找好一些合作夥伴,比如說找高盛或者摩根斯坦利,先找好這些機構,包括一些服務你的託管,這些都要全部弄好。你一開始的幾千萬美金肯定是你自己的或者是熟人的,你當然要把你的廣告打出去,最好是找到代銷的機構或者是網站,把你的淨值在一開始對外展示,海外的機構投資者起碼要看了6個月到一年看了實盤之後才給你投資,有了這些之後才可以考慮交易。在交易之後,你可以考慮海外的市場,它因為有時差,你是不是有足夠的人員做早盤、夜盤,包括每個交易所的時差,海外交易所那麼多的放假,你是不是也要記錄下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的工程。

另外,海外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包括股票、期貨都有非常優秀的海外市場的人,包括美國本地就有非常多優秀的對沖基金在做。我們作為中國的一個私募基金出海,到底憑什麼去打敗別人?首先我們可以考慮做一些和國內有關的策略,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會有一定的優勢,比如說我可以做海內外的套利,比如說A、H股的套利,或者說做一些農產品(000061,股吧)、貴金屬,國內有的產品和海外的產品的套利。做這些方面的套利,當然你需要拿到一些資質。做這些方面的套利,我既有國內也有海外,它是雙邊的,對海外的對沖基金是一個障礙,對我們是一個支援點。第二方面,大家都在深圳,我們可以考慮立足於港股市場,因為港股離大陸比較近,而且裡面有很多優秀的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這一塊也是可以考慮做的。如果你直接開個基金,一頭紮到全球的期貨交易裡面去,我覺得這個勝算和勝率是很小的,沒有太大的必要。

主持人:劉總說得非常接地氣,很仔細。崔總有什麼補充嗎?

崔颯:我是做技術出身,在美國做了7年的時間,主要做量化的自動化交易,在香港做了6年。我個人的理解是,我對技術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做量化交易,甚至有一點偏高頻策略的執行方面,我們對技術線路的鋪設,對整個交易系統的延遲和整個交易是不是能夠很流暢地去執行到位,這些方面我們都非常看重。 我也很高興跟直達期貨在海外合作了很多年,我們所有海外的期貨交易都在直達,而且最近我也聽說直達期貨拿到了做證券的牌照,我知道直達期貨在技術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他們在國內和海外都有專門的做技術的團隊。我也是做技術出身,我覺得如果有一個好的平臺,有一個好的交易的線路,好的交易的系統,對我們的收益會有很大的幫助。

李明穎:擔任最後一位嘉賓的好處就是前面大家把意見都表達出來了,我相對比較輕鬆。不過我還是有點補充,我們從事境外的交易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我總結三點給各位做參考。

外海外的佈局只有三件事:第一,近的;第二,廣的;第三,像的。

什麼叫“近的”呢?畢竟我們是出海做交易,各位一定要考量你自己私募基金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如果你從中國發了一筆單子,經過香港到了芝加哥,這樣一個來回,我估計速度快的話大概要150到200毫秒,你怎麼和本身在芝加哥的當地的團隊不到一兩毫秒的時間競爭呢?所以地理上的劣勢就需要考慮到你的交易策略裡面,因此我的建議是你必須從近的開始,包括港交所、新加坡交易所,我相信在境內也有很多的團隊在從事這樣的交易,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廣的。做投資一定要從比較大類的資產、指數的標的切入,這樣能夠避免犯錯,這樣對交易策略是比較有説明的。

第三個,像的。中國有一些商品跟國外的相似度是很高的,這些商品原本就是你熟悉的,你本來就應該透過這樣的熟悉度介入到境外,包括我們看到新加坡有A50,還有一些貴金屬的交易等等,這些熟悉度高的行業,你去佈局和切入,相對來講會是比較有優勢的。

主持人:剛才第一個問題,幾位嘉賓都跟我們做了分享。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剛才劉總和李總都談到了關於內外盤的套利機會,我們就具體談一下這個問題,請劉總、崔總和李總談談,在全球視野下,你們覺得內外盤的套利有哪些機會和風險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劉曉俊:內外盤套利主要是商品期貨上的,包括貴金屬的金銀銅,包括和農產品相關的產品,在芝加哥的CME和中國都有,它們是比較相關的產品,比如說國內的金和海外的金,國內的銅和海外的銅,它其實可以做一個價差的套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英國脫歐那天,海外的黃金是突然間暴漲的,這時候國內的黃金可能還沒有跟上,我完全可以在海外做空,在國內做多,等它價差回歸之後,當天可能就有比較好的收益。當然這類的交易可能聽上去好像很好,但是其實你需要考慮一些風險因素,比如說匯率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因素,當人民幣暴漲暴跌的時候,會導致黃金、白銀的價差出現一個趨勢性的作用,本來2%就收斂了,但是現在一下拉到4%或者5%就是不收斂,那麼你的套利策略就會面臨一個浮虧,如果浮虧扛不住,就會變成實虧,類似這些風險需要大家進行考量。

崔颯:做套利我們是非常有經驗的,我們做套利也做了五六年的時間,包括在做國內和海外的期貨套利,從這麼多年來看,在三四年前套利是非常好做的,可以這麼說,比較簡單的策略在套利上都有不錯的收益,最近幾年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做套利的市場的參與者也在發生基本的改變,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像劉總講的匯率的問題,大家知道以前人民幣一直在升值,而且每一天波動的幅度是非常小的,後來人民幣波動的幅度放大以後,而且由升值的空間進入到貶值的空間,你要做內外套利,計算兩邊的價差,不得不考慮匯率的因素。匯率在以前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匯率不會大幅的波動,現在匯率大幅波動了,你怎麼應對這個匯率上大幅波動,在你的模型策略裡面,怎麼能夠把這些方面體現出來,實際上這是很考驗一個量化團隊或者一個做策略的人的架構和思維。所以整體來講,這麼多年做套利的經驗體會就是,現在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策略可以很好的有一個相對不錯的盈利空間,更需要把策略做得更細化,而且把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以前沒有的匯率波動的因素要考慮進來,甚至你要用一些額外的對沖的工具,對沖到你的策略裡面可以帶來風險因素的因數,從這方面來講,對我們做交易、做策略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的。

李明穎:前面兩位談了它的機會,我想多談談它的風險,當然機會我也要談一談。首先我們必須要界定什麼叫做內外盤的套利。按我的理解,它是根據境內的商品,在境外找到一個相似度很高的商品,我們同時對這兩個商品進行交易,它存在一定的價差,因此我們進行這樣的交易,我們叫內外盤套利。我很認同崔總講的,內外盤的套利中“套利”這兩個字應該拿掉,我們所謂的套利應該是一種無風險的套利,現在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它存在的是一些沒有效率產生的所謂的價差的變化。所以我們是根據這樣的價差變化去獲取我們要的回報。 我認為它的機遇還是會持續存在的,主要的原因在於,價差的變化一定是存在兩個地方、兩個區域、兩個商品不同的時間,它有一些不具效率的時候,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變化,包括資訊的傳遞都產生這樣的效率的差異。這樣的機遇,以目前中國的環境,它還存在資本管制和資本流動限制的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境內外的市場會出現這樣一個不具效率的空間,因此對有一些團隊來講,它會去挖掘這樣的空間,來獲取回報。

至於風險來講,做這件事情要做好幾方面的心理準備。第一個準備,所有做這些交易策略的,都必須要面臨你最重要要面對的價差的風險,當然我們就要探討,你的價差的風險源自於哪裡。前面兩位老總提到了,匯率一定是很關鍵的因素,它會造成這樣一個價差波動的風險。除此之外還要補充兩點,一個是在中國境內政策很重要,政策給你帶來的風險也是必須要關注的,包括目前唯一做境外投資的一個很好的出海點QDII,通過QDII這樣的投資方式,它會不會受到一些政策的干擾,這也是必須衡量的一個風險。

除了價差的風險之外,另外還有兩點。第一個是交易技術面的風險,交易技術面的風險包含時間差,當你同時做對沖風險交易的時候,你怎麼去控制兩邊市場的時間差,給你帶來價格波動的風險,這是你必須考量的。風險的背後也代表著獲利的回報,我們善於管理這樣的風險,然後去追求市場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回報。

主持人:謝謝幾位嘉賓對這個問題的分享。接下來這個問題我要單獨問申總,剛才崔總已經不動聲色地把您表揚了一下,我知道你們公司已經在給很多的出海私募機構提供服務了,您覺得這類的私募基金需要哪些服務,同時你們又是怎麼做,給他們提供很好的服務的?

申唯正:你問到了技術層面的問題。其實我們最初創這個公司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己有這個需求,怎麼做境內外的對沖,因為資訊不對稱,或者貨幣管制的原因,內外形成一個時間差,怎麼來做,我們一直在找技術頻道,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只能說是在技術上做到了很快實現兩地的無縫對沖,但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很多境內的投資者還是需要資訊不對稱來賺錢。

說到這裡我想談談交易理念的事情。其實每個投資者都要想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我認為有三塊賺錢的,第一塊是我可以掌握一些別人不知道的資訊,通過資訊不對稱賺到錢。第二是我的技術很好,或者我的平臺很好,可以同時實現一旦出現價差,哪怕是很小的價差,我就可以同時做,實現無風險套利的價差,賺到無風險套利價差的錢。第三,大家都在預測行情漲跌,其實預測的準確率都不是太高,其實都是在扔硬幣的感覺。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剛才曹總講得很好,就是賺風大了豬都能飛起來的行情,也就是傻子行情,這時候才有賺大錢的機會。如果一個平臺能把前兩塊的問題規避了,才能在第三個方面賺錢。當你在第三個層面賺錢的時候,大家是在同等的博弈。

我們這個平臺還在探索中,我們想儘量做得盡善盡美。因為我們股東都來自投資者,所以我們平臺當時在做的時候,融入了很多投資者的思想在裡面,所以說希望用我們直達平臺的各位也給我們多提寶貴意見。

主持人:謝謝申總。接下來再請幾位嘉賓跟我們分享一下全球市場的金融形勢。我們知道就在今天淩晨,美聯儲剛剛如預測一樣又加息了25個基點,整體來看2017年我們將會面對的變化還是很多的,所以請幾位嘉賓來談一下,你們怎麼看待2017年全球的經濟形勢,並且就此給我們分享一下,你們覺得大類的資產會有哪些機會?

申唯正:今天淩晨美聯儲加息,這只“靴子”終於落下來了。我認為美元加息這個預期其實已經有點透支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倒不特別強勢看好美元,但是美元也不會跌到哪裡去,因為它進入加息週期了,所以美元指數會是一個振盪的過程,它不是一個暴漲的東西,原來很多人期望一旦進入加息週期,美元指數漲到120以上去,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美元指數不漲,大宗商品至少是有些局部牛市還會出現,但是這要看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美國在大力搞基建,中國在十九大之前是否有什麼風吹出來,在整個經濟上有什麼促進,我覺得這是對一些大宗商品有苗頭的提前會預知出來。去年已經演繹了一把黑色、金屬的暴漲行情,其實也是有些品種的強力反彈。所以我認為如果美元指數不是大漲的狀況下,商品還是有機會的,但是可能要有自己的分析管道。

第二個投資機會,去年下半年出去了很多錢,從中國出去了至少上萬億美元資產,這些資產出去以後投資在哪裡?如果美元不漲的話,或者美股現在已經漲到這個份上,沒有投資機會的話,它會去哪裡?如果是中國出去一萬億左右的美元資產,我猜想它可能會聚集在香港,香港那麼多低估的中字頭的公司或者是具有大陸背景的公司,我認為可能會有一些機會。

其它方面我暫時沒有看到太多機會,我比較熟悉大宗商品,我覺得這方面還有一些機會。另外一個就是港股,不知道這一塊的資金能不能往那裡回流。

主持人:剛才您說大宗商品您比較熟悉,去年我們看到黑色系比較強,您覺得今年它們還會延續這個持續性嗎,還是說該看看其它的品種了?

申唯正:我有一個小小的感覺,我認為整體還會延續,暫時還沒有結束。但是有一個問題,有色金屬一旦強起來,整個大宗就走完了,從局部來看,我覺得黑色對國家宏觀政策有一個預期,黑色有一個金融屬性在裡面,它對沖了股指期貨的屬性在裡面,國內的股指期貨還沒有完全放開,很多人做不了股指期貨的情況下,他就做這個。股票現在沒有太大杠杆,所以用大宗商品對沖國家宏觀經濟,大宗商品還有一個金融屬性在來面,這個要重視。

主持人:謝謝申總的分享,他主要覺得商品、港股能看到比較明顯的機會,劉總您又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劉曉俊:因為我們都是做量化投資的,我們比較怕這種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無論你出現什麼市場,我們總是找市場的規律,爭取拿到一個絕對收益。

主持人:你們現在主要是用什麼樣的策略呢?

劉曉俊:我說一下可能對我們哪些策略有影響。我今天早上也看到美國加息的消息,我非常贊同申總的分析,我覺得它的加息的預期已經透支得很厲害了。我住在香港,比如說香港的樓市,先一陣還漲了一波,照理說一旦進入加息週期,你的樓是不應該漲那麼瘋狂,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加息已經成為常態了,包括今早的黃金和美股也是漲的,所以它的加息可能已經讓別人覺得過度的透支了,它今年再加兩次,明年再加三次,後年再加四次,如果累計加下來,它的目標加幅還是在裡面的。長期來看美元相對其它貨幣還是會走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反觀中國的政策,中國首先是要控制外匯,因為它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匯率,不會讓更多的外匯外流。

最近我也一些比較大的客戶,或者是大的帳戶,如果你再想像去年那樣把你的錢匯到國外去,這是非常困難的。現在的人民幣管制會變得非常嚴,而且美國持續加息,中國肯定會對人民幣進一步管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什麼結果?流出去的錢我們不管了,但是留下來的錢很難出去。包括QDII和QDIE都已經封殺了,基本上只有一些老的額度。剩下的這麼多錢只能留在國內的情況下,有哪些行業可以做?

第一個是房地產,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強力打壓房地產了,因為它覺得這個風險已經非常高了,每當一個政府要打壓一個資產的時候,一定這個風險非常高了,經過我們多年的經驗分析,這個結果一定是會被打壓下來的。只要中國政府下力氣來做,我覺得地產會進入一個窄幅振盪,到2020年之後就會開始向下,中國的超級地產週期已經差不多了,也就意味著不會有很多的錢瘋狂的湧入地產。

第二個可以蓄水的池子是固定收益,也就是債券,但是看到美國進入一個加息週期,去年整個債券資產是跌得比較慘的,現在它慢慢加息,我們不會跌得這麼慘,但是在固定收益裡面也會有一大部分的資金會釋放出來,如果你持續的再往這個債裡面堆,一旦風險釋放你是血本無歸的,一旦債券爆的話,你是本金都沒有的。

還有一個是實體企業,實體企業肯定會有一些經濟增長的刺激措施,但是還有兩個蓄水池會進錢,一個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去年有一大波的牛市,今年橫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還會有一波行情。第二個就是股市,大家可能覺得股市已經很爛了,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爛了,錢都出來了,反而錢沒地方去的時候,你還是會考慮去買股票,因為你沒有辦法,你去買什麼呢?畢竟中國上市的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好的公司,你如果不買它,你又不買房產,又不買其他的,你肯定是沒東西買。所以長期來看,股票和大宗商品這兩個地方會進入更多的錢。

再說回我們的量化策略,股票進入了更多的錢,政府肯定是不希望大盤再瘋狂的漲了,再像2015年那一波,如果你又瘋狂一波,變到5000點、6000點,又會帶來金融海嘯,這樣是不好的。所以大家更多的錢會買一些成長股、績優股,反而對我們之前的量化的選股策略,或者是量化α策略,或者指數增強的策略有好處,因為他們就是喜歡大盤.不怎麼動,但是個股份化,我可以挑出好的股票來買,所以在量化這一塊,股票的策略今年會慢慢漲起來。

第二大類,因為錢多了,整個商品市場的流動性和波動性可能會來幾波行情,商品的CTA或者是趨勢追蹤的CTA或者價值套利的CTA的策略會有比較好的收益,可能一下子看不出來,但是一年之後,來了幾波行情或者大幅的振盪幾次之後會有很好的收益。所以這個加息週期下來之後,我覺得中國的股票和商品市場還是會有比較大的起色。

主持人:謝謝劉總,接下來我們聽一下崔總的分享。

崔颯:大家做投資,尤其是做二級市場的投資,無非一個是債,一個是股票,一個是期貨。大家知道進入加息週期之後,債市大家都不看好,以前很簡單的做債的玩法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市場了,比如說最簡單的,以前都是去加杠杆,去買一些債券,這樣一年下來就會有一個挺不錯的收益,這一類的玩法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市場了,對做債市的來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和交易的方式。

對做股票來講,我倒是認為今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股票市場是不會差的。剛才申總和劉總也都講了,具體原因是市場上的資金還是非常充裕的,大家總是要流向一個地方。另外我也非常同意申總剛才講的,今年大宗商品的行情,我認為還是會持續的振盪上行。

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認為今年比較有機會的投資方向,就是資源類的股票,無論是在A股還是在港股。大家都知道資源類的股票具有雙重的屬性,它既有大宗商品的屬性,又有股票的屬性在裡面。而且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上來之後,一些鋼鐵公司、煤礦企業的利潤是有很顯著的增長的,今年下來他們的利潤會持續的往上增加,投資這類資源股票會是今年很好的投資方向,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在這方面,在權重上多增加一些配置,而且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從全球的市場來看,與其去持有大宗商品,不如持有資源類的支票,長期來看資源類的股票會跑贏大宗商品。大家把資源股叫做週期性股票,我們認為現在的週期正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起點,這一階段是有機會的。

主持人:再聽聽李總的分享。

李明穎:我並不是宏觀策略的交易的管理者,我相信市場上有很多做這類交易的專家會比我更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作為資產管理者,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你必須對整個形勢有一個判斷。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們在思考,想要得到這個問題的大安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的思路是什麼,你預判的準則是什麼,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跟各位做分享。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去看看現在全世界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總結下來,我覺得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有三點:

第一,目前全世界各個政府的債務持續攀升。第二,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第三,增長乏力。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困境。

因為這是很長期的問題,我沒辦法用這個來預測2017年的事情,所以我們就要回到短期來看,我認為2017年會跟2016年很像,政策會成為很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不管哪個地方的政府,這些政策的制定者在想什麼,他想要實現什麼,這個行為會形成他的政策,這個政策進而就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金融市場。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很熟悉特朗普,從他當選以來,他大概有三個方向,第一,他要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順著這個思路可以看看未來是不是如此去做。第二,他是一個比較親商的政策的制定者,他會減少稅負、減少監管,我們會看看到底哪些行業、哪些公司會因為這樣的政策而受益。從他的政策發佈之後,美國的銀行股就漲了很多,這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的物件。第三,特朗普傾向於貿易保護主義,他對移民也是比較反對的,所以我們會從這幾個方面來觀察。

除了這些之外,我認為行情的變化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叫做資金,所以我們要看哪個市場、哪個商品要漲,我們就要研判資金的流動。這也許很困難,我們自己觀察的指標是什麼?我想美元指數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指標。

市面上有很多的評論在探討這個問題,我不多說,我只提供一個觀點給大家做思考。我們都知道美元指數很容易受到美聯儲加息的影響而上漲,但是,美元指數會制約美聯儲加息的東西,我們分析下來,由於中國以及新興市場在全球的需求都是不振的,所以在這個大行情下,一旦美聯儲發現它的經濟狀況很好,包含失業率很低,通貨膨脹微幅的上揚,他為了擔心以後的通貨膨脹的情況,開始加息,導致美元指數上揚,美元指數上揚又會傳導到打壓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這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抑制了通脹之後就會讓美聯儲在加息的政策上讓你感覺反復、起伏不定、猶豫,這就是我們從去年到現在看到美聯儲在加息政策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美聯儲還是會隨著通貨膨脹的狀況去實施它加息的政策,不過我們相信它的加息不會是連續性的,因為它受到了經濟成長傳導到通脹作用,某種程度已經被消化掉了,所以它的加息政策是一個階段性、波段性的,這就會在美元指數那裡受到一些很重要的影響。當然,它會相對的影響到我們新興市場貨幣的表現,包括人民幣。我提供這兩個主要的角度分享給大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