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大郎賣的炊餅不是燒餅,而是饅頭!

《水滸傳》這部小說中, 武大郎賣的炊餅雖然是很小的生活細節, 卻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實, 武大郎賣的炊餅不是燒餅, 而是實心饅頭。 當潘金蓮還沒有和西門慶勾搭在一起的時候, 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擔炊餅出門叫賣。 武松離家出行前, 曾經交待哥哥武大說:你少在外面, 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 以後只要做五扇籠。 這裡所說的“扇籠”, 就是蒸籠, 可見武大郎賣的炊餅是蒸出來的, 因此, 炊餅就是饅頭。

北宋的時候, 圓形的饅頭稱為炊餅, 鍋裡煮的麵條稱為湯餅或煮餅。 那時, 饅頭是帶餡的,

也就是現在的包子。 母大蟲孫二娘說過, 饅頭是做點心的, 不是主食。

宋仁宗做皇帝之前, 在北宋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城裡, “炊餅”名叫“蒸餅”。 《靖康緗素雜記》中說:“凡以面為食具者, 皆謂之餅。 故火燒而食者, 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 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

呼為蒸餅。 ”燒餅現在還叫燒餅, 也叫大餅。 湯餅當時也叫煮餅, 也稱為“索餅”或“癩 ”, 後來發展成了麵條。 宋仁宗做了皇帝後, 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 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音相似, 那時說話寫字都講究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 所以, 蒸餅就改稱為“炊餅”, 這種叫法很快在市井中被叫響了。 在當時的汴梁城裡, 炊餅是一種大眾食品, 大街小巷都有賣炊餅的。

當時的炊餅是實心無餡的, 用籠屜蒸熟, 故而也叫籠餅, 還有的人把炊餅叫“起膠餅”, 黃庭堅在《涪翁雜說》裡說:“起膠餅, 今之炊餅”。 宋人王木永在《燕翼貽謀錄》裡說:“今俗, 屑面發酵, 或有餡, 或無餡, 蒸食之者, 都謂之饅頭”。 可見, 當時炊餅和現在的饅頭、包子差不多。 不過,

當時習慣把無餡的稱為炊餅, 把有餡的叫做饅頭。 北宋時期的饅頭品種繁多, 有糖肉饅頭、假肉饅頭、羊肉饅頭、筍肉饅頭、筍絲饅頭、魚肉饅頭、蟹黃饅頭、蟹肉饅頭、糖餡饅頭、辣餡饅頭等, 當時的太學與國子監的食堂在例行加餐時, 春秋兩季加炊餅, 夏天是冷淘, 冬天是太學饅頭。 冷淘就是冷面, 有人說是冷餅子。

宋真宗在生下趙禎的那天, 皇宮裡用特別做成的炊餅來款待中央的高級官員, 大家咬開炊餅一看, 裡面竟然是珍珠和黃金, 這一下, 大家都不吃了, 紛紛把這特殊的炊餅塞在了袖子裡。 原來, 這是宋真宗借助炊餅來賞賜給這些高級官員的。

當時, 炊餅是京城汴梁城裡市民的主食。 每天中午, 汴梁的街巷裡賣的有粥、炊餅、辣菜餅和春餅。 清明節出遊, 市民都要帶上棗粥、炊餅和鴨蛋。 當時, 汴梁的讀書人也很喜歡炊餅, 黃庭堅在寫給生病的朋友的信中就說:“你的病漸漸痊癒了, 想必可以吃一些麵食了, 我家做的炊餅挺好的, 想給你送去一些, 行嗎?”

宋徽宗也很喜歡吃炊餅, 靖康之變後, 他淪為階下囚, 讓隨行的下屬拿錢去買一些食品, 食品店的老闆知道是宋徽宗讓人來買吃的, 就給了許多的炊餅和蓮菜, 沒有收錢, 算作百姓對國家領袖的一點心意。 據說, 宋徽宗拿到炊餅, 聽下屬說食品店的老闆不收錢, 他忍不住流出了眼淚。

炊餅的叫法一直延續到元朝末期,《明史》中說,剛起兵的朱元璋被抓起來的時候,他的妻子馬皇后就偷偷送炊餅給朱元璋吃,剛蒸好的炊餅把她胸口的皮肉都燙傷了。明朝以後,炊餅的叫法才逐漸消失,人們直接稱呼實心的炊餅為“饅頭”。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炊餅的叫法一直延續到元朝末期,《明史》中說,剛起兵的朱元璋被抓起來的時候,他的妻子馬皇后就偷偷送炊餅給朱元璋吃,剛蒸好的炊餅把她胸口的皮肉都燙傷了。明朝以後,炊餅的叫法才逐漸消失,人們直接稱呼實心的炊餅為“饅頭”。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