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隋末民變經過

隋末民變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推翻隋朝統治的戰爭, 戰爭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 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 前後歷時14年。

背景

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第二次巡遊江都, 次年(611年)二月, 煬帝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乘龍舟, 入永濟渠, 赴涿郡(今北京市), 下詔攻高麗。 命元弘嗣往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造船三百艘, 官吏督役, 船工晝夜立水中, 不得休息, 自腰以上皆生蛆, 死者十分之三四。 總征全國各地的水陸兵, 不論遠近, 會集涿郡。 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 弩手三萬人,

嶺南排鑹手三萬人, 全部奔赴涿郡。 五月, 煬帝至涿郡臨朔宮。 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 發河南北民夫供應軍需。 七月, 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隻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 船隊前後長達千途裡, 往還在路上的民夫經常有十萬人, 日夜不絕, 死屍橫遍道路, 全國騷動。

大業七年(611年)秋, 河北山東大水, 災情嚴重。 但是朝廷仍徵發壯丁民夫征遼東, 河北山東爆發多起饑民暴亂。 大業八年(612年)年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 失敗而歸。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第二次征高句麗, 因後方爆發楊玄感反叛而中斷。 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第三次征高句麗, 無功而返。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北巡, 在雁門被突厥圍困時曾許諾停止征高句麗,

但是解圍之後, 又重發征高句麗之詔, 軍人離心, 民變升級, 社會崩潰。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無視臣下的諫勸, 仍舊南巡江都。

過程

長白山起義

大業七年(611年), 煬帝下令出兵高句麗, 並徵調大批兵士、糧餉和建造大量的軍船, 河北、山東是出征軍隊集結地。 當時的山東災荒嚴重, 百姓無家可歸, 因此紛紛起反抗。 當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聚眾起義, 起義軍佔領了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 王自稱是“知世郎”, 他還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 以號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麗的戰爭, 吸引了很多農民參與起義。 但是沒多久, 王薄的起義就被官軍鎮壓下去了, 但各地大大小小農民起義相繼出現, 席捲全國。

瓦崗起義

大業七年(611年), 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翟讓率眾起兵,

翟讓勇敢有膽略, 初任東郡法曹, 觸法當斬, 為獄吏救脫, 遂於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起義, 與單雄信、徐世勣等據瓦崗, 眾至萬餘人, 其部下多為善使長槍之漁獵手。 大業十二年(616年), 王伯當帶李密加入瓦崗軍, 翟讓接受李密建議, 親自率兵攻下滎陽的門戶金堤關及周圍的縣, 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設伏, 殲滅了2萬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軍主力。 大業十三年(617年), 隋朝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帶兵圍剿起義軍, 隋軍列陣十裡, 來勢凶凶, 翟讓分軍10隊, 與之對峙, 並親自率領將士強攻隋營, 隋軍大亂, 全線潰敗。 劉長恭逃回東都洛陽, 裴仁基投降。 是年二月, 翟讓認為李密有領導才能, 把瓦崗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密,
李密為任統軍元帥, 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 設三司六衛, 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魏”。 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關鍵時刻, 瓦崗軍內部予盾激化, 十一月, 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軍將領, 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 戰鬥力遭到極大消弱。 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 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 後又降唐, 後來又因起兵反唐被殺, 從此葬送了這支農民軍。

河北起義

大業七年(611年), 隋煬帝募征高麗, 竇建德因勇敢被選為二百人長, 因幫助孫安祖起義, 被官府追捕, 其家屬被殺, 竇建德率所部二百人在家鄉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起義, 投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高士達。 高士達戰死後, 竇建德成為義軍首領,

義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 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起義軍, 竇建德率七千義軍乘敵不備, 突襲敵軍, 殺敵軍無數, 繳獲馬匹數千, 隋將郭洵被殺, 取得了大勝。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 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 建立了農民政權。 楊廣派薛世雄率軍圍剿起義軍, 兩軍在樂壽的七裡井交戰, 起義軍佯敗誘敵至設伏處, 突然折回, 伏兵齊起, 夾擊隋軍, 隋軍大敗, 薛世雄逃回涿郡。 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 竇建德稱夏王, 但在隋朝滅亡以後, 逐漸背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竇建德起義軍與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 被李世民打敗, 竇建德被俘, 後來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 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擊敗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失敗。

江淮起義

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激戰中,杜伏威的前額被敵箭射中,但他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大亂。隨後,起義軍破高郵、據曆陽,建立農民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鬥爭。唐朝急派大軍鎮壓,輔公祏領導起義軍在當塗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終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

其他起義

劉霸道建“阿舅軍”。大業七年(六一一),劉霸道領導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農民起義,以負海帶河、地形險阻的豆子航(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劉霸道為當地豪強,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喜遊俠,食客常數百人。起義者聚于其周圍,很快達十余萬人,號稱“阿舅軍”。

孫安祖聚眾高雞泊。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孫安祖,家為大水漂沒,妻子餓死,縣令又逼其服兵役,孫安祖悲憤交加,乃刺殺縣令,藏在竇建德家。官府追捕甚急,竇建德幫助他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自號將軍。孫安祖後被張金稱所殺,其部屬歸竇建德。

高土達起義。大業七年(六一一),信都(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率眾於清河(今河北清河)起義,以高雞泊為根據地,繼與竇建德部會合,自稱東海公,以竇建德為司兵,大業十二年(六一六)擊殺隋將郭絢,小勝輕敵,兵敗戰死。

張金稱起義。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率眾起義,以河曲(夏津縣北大清河曲處)為根據地,眾至數萬。大業十二年(六一六),隋將楊義臣滅張金稱,其餘部歸竇建德。

魏刀兒起義。大業十一年(615年),魏刀兒聚眾十萬人起事,與王須拔起事同時,自稱曆山飛。王須拔死後盡領其眾,後稱魏帝。大業十四年(618年),魏刀兒被竇建德暗算、俘殺,其部屬被竇建德兼併。

結果

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土崩瓦解,但是瓦崗軍也出現了分裂和內爭。在軍事鬥爭上失去了先機,各地的農民軍先後被李世民打敗,中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擊敗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失敗。

江淮起義

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激戰中,杜伏威的前額被敵箭射中,但他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大亂。隨後,起義軍破高郵、據曆陽,建立農民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鬥爭。唐朝急派大軍鎮壓,輔公祏領導起義軍在當塗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終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

其他起義

劉霸道建“阿舅軍”。大業七年(六一一),劉霸道領導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農民起義,以負海帶河、地形險阻的豆子航(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劉霸道為當地豪強,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喜遊俠,食客常數百人。起義者聚于其周圍,很快達十余萬人,號稱“阿舅軍”。

孫安祖聚眾高雞泊。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孫安祖,家為大水漂沒,妻子餓死,縣令又逼其服兵役,孫安祖悲憤交加,乃刺殺縣令,藏在竇建德家。官府追捕甚急,竇建德幫助他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自號將軍。孫安祖後被張金稱所殺,其部屬歸竇建德。

高土達起義。大業七年(六一一),信都(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率眾於清河(今河北清河)起義,以高雞泊為根據地,繼與竇建德部會合,自稱東海公,以竇建德為司兵,大業十二年(六一六)擊殺隋將郭絢,小勝輕敵,兵敗戰死。

張金稱起義。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率眾起義,以河曲(夏津縣北大清河曲處)為根據地,眾至數萬。大業十二年(六一六),隋將楊義臣滅張金稱,其餘部歸竇建德。

魏刀兒起義。大業十一年(615年),魏刀兒聚眾十萬人起事,與王須拔起事同時,自稱曆山飛。王須拔死後盡領其眾,後稱魏帝。大業十四年(618年),魏刀兒被竇建德暗算、俘殺,其部屬被竇建德兼併。

結果

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土崩瓦解,但是瓦崗軍也出現了分裂和內爭。在軍事鬥爭上失去了先機,各地的農民軍先後被李世民打敗,中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