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譚嗣同,湖南經濟可能中部墊底

今天的京廣鐵路南段原名粵漢鐵路。 粵漢鐵路的起點在長江南岸的武昌, 終點則是嶺南大都市廣州, 中間經過湖南。

粵漢鐵路的修建,

開始於晚清時期。 當時清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鐵路的線路問題。 從江西南下, 還是從湖南南下呢?反復權衡之後, 清政府準備採取道經江西的方案。

湖南的士紳們很清楚, 爭取這條鐵路過湖南, 對湖南的未來有著重大意義。 他們積極行動, 試圖影響到清政府的決策。

這時候, 一個重要人物站了出來!他, 就是湖南瀏陽人譚嗣同!

譚嗣同在《湘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論湘粵鐵路之益》的文章, 詳細地論證了粵漢鐵路取道湖南的合理性。

譚嗣同指出, 粵漢鐵路走江西在地理和資源開發方面有“六不利”, 而走湖南則有“九大利”。

譚嗣同的論述中, 最有說服力的一點是:粵漢鐵路走湖南, 可以杜絕列強對我國西南的覬覦。

當時, 英國佔領緬甸, 法國佔領越南, 對我國西南邊疆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粵漢鐵路走湖南, 方便朝廷掌控西南各省, 而走江西, 就收不到這樣的效果。

譚嗣同的文章, 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更多的湖南人參與到爭奪鐵路的行列中來。

對於粵漢鐵路的線路問題,

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無疑有著一言九鼎的發言權。 爭取張之洞的支援, 是湖南士紳接下來要做的關鍵工作。

當時的張之洞在武漢建鐵廠, 需要大量的煤。 江西萍鄉富含煤礦, 並且離武漢很近, 是張之洞重點考慮的煤炭來源地。

這本是江西人討好張之洞並爭取粵漢鐵路過江西的一個籌碼。 可惜, 江西人思想保守, 抵制開採萍鄉的煤, 令張之洞感到很窩火。

湖南人抓住機會, 請張之洞開採湖南的煤。 湖南沒有大煤礦, 但湖南人懂得利用, 用那些中小煤礦的煤, 換得了張之洞對粵漢鐵路過湖南的支持!

有了張之洞的支持, 粵漢鐵路過湖南, 自然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

這條鐵路對於湖南人來說, 實在是太重要了!它一舉奠定了湖南經濟壓過江西一頭的局面,

影響直至今天!

2016年全國GDP百強城市, 湖南有六座城市進入榜單, 京廣鐵路過境的岳陽、長沙、株洲、衡陽、郴州五城全部進入!這些城市的發達,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京廣鐵路。

如果當年粵漢鐵路不過湖南, 今天湖南的經濟一定不怎麼樣, 在中部不是墊底, 也會是倒數第二。

所以我說, 我們全體湖南人, 都要感謝譚嗣同!

沒有他, 就沒有強盛的湖南!

譚公永垂不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