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品讀|領袖們為何喜歡《資治通鑒》

毛澤東關心《資治通鑒》的整理

毛主席很喜歡讀《資治通鑒》。 很多回憶毛主席的文字都談到他反復、仔細地閱讀這部著作, 不少地方還提到,

這部書他老人家一共讀過17遍。 我們今天能讀到的最好的、最權威的《資治通鑒》讀本, 事實上也是在毛主席的直接關心下被整理出來的。

《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一樣, 版本很多, 在一千年的流傳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 中華書局調集了當時全國最好的文史專家, 系統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 當時百廢待興, 這項大型文史工作的展開, 是在毛主席的關心下, 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的。 可見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傳統史學遺產的重視。 於是我們有了最權威的標點本《資治通鑒》以及《二十四史》。 我們今天翻看這套標點本《資治通鑒》, 會發現每卷末尾署名的點校者、審閱者, 都是學術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比如顧頡剛、容肇祖等等。 2005年, 啟功先生去世, 當時那批參與整理的前輩學者便均成古人, 令人感慨。

鄧小平愛看, 習近平引用

新浪歷史專欄曾發過一篇關於鄧小平同志讀書的文章, 其中談到小平同志也喜歡讀史書, 而所有史書中他最喜歡讀的,

也是《資治通鑒》。 很多讀者可能會問, 這部寫於一千年前的書, 真的有那麼大現實意義, 值得當代偉人、領袖們一讀再讀嗎?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資治通鑒》揭示的古人智慧, 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于《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過一句古語:“為政之要, 莫先於用人”, 指出幹部隊伍素質的重要性。 這句話的原典就在《資治通鑒》的第七十三卷。 這一卷裡記載了三國曹魏時期一次關於如何選拔人才、任命官吏的討論, 司馬光對此評論道:“為治之要, 莫先於用人。

”熟讀《資治通鑒》, 我們會發現, 對於“人”的重視, 將人的素質作為幹部隊伍建設乃至於整個國家政治清明的基礎, 是司馬光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

司馬光同樣非常重視“法”的作用, 《資治通鑒》非常強調“依法治國”。 但司馬光的可貴之處在於, 他能非常深刻地認識到“人”與“法”之間的辯證關係, 既沒有在強調“法”的時候走向法令條文主義或形式主義, 也沒有在強調“人”的時候走向制度、法律建設的虛無主義。 而是強調一個“人”“法”並重的複雜執政體系, 管理國家必須有善法, 但法的目的不在於禁絕、懲罰本身, 而在於社會和諧、民生福祉的實現。 故而, 以民生福祉為旨歸的真正的法律精神, 需要見識卓越、奉身嚴謹的善人去貫徹、執行。 有善人無善法, 則沒有規矩方圓;有善法無善人, 則法或為空文, 或反而成為舞文者的手段。 司馬光的這些思想何其深刻, 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資治通鑒》的作者是道德踐行者

那麼, 《資治通鑒》對於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來說有什麼閱讀價值呢?

先講一個《資治通鑒》編修團隊的故事。 司馬光有位年輕助手叫劉恕。 劉恕是擅長史學的年輕一代學者, 也是司馬光在主持科舉時選拔出來的人才, 所以他和司馬光之間也有師生關係。劉恕為《資治通鑒》的編修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司馬光派他去一位藏書家家裡看書、搜集資料。生活在宋朝的學者,必須用自己的眼睛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搜索,碰到有用的材料,用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為了儘量並儘快地掌握資料,劉恕工作很勤奮,焚膏繼晷,最終因看書過勤而患上眼疾,幾乎失明。

但劉恕一直很清貧。司馬光離開開封去洛陽後不久,劉恕也去了今天的江西贛州地區任職。為了討論《資治通鑒》書稿,劉恕北上洛陽去找司馬光。當時天氣已經轉冷,劉恕卻只穿著單薄衣服北上了。他微薄的俸祿除用於養家之外,就沒有閒錢置辦厚實的冬衣了。當司馬光看到千里迢迢前來找他的劉恕只穿著這樣一身衣服時,非常心疼。於是他拿出一件自己穿過的皮衣送給劉恕。劉恕推辭了一陣,感覺難卻恩師盛情,就把這件皮衣帶走了。司馬光本以為這件事也就到這裡結束了。誰知過了一陣,他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居然是劉恕把這件皮衣寄了回來。後來劉恕由於健康狀況不佳,英年早逝。司馬光在紀念他的文章裡講了這件皮衣的故事,感歎道,劉恕連跟他關係最緊密的老師的一件舊皮衣都不肯要,可見他是何等清廉。

其實司馬光立身清儉,自己也不寬裕。名望這麼重、官階這麼高的重要人物,衣箱裡也只不過兩件皮衣而已。劉恕的自我約束,用今人的眼光看,簡直是道德潔癖。但這樣的潔癖,不正是浮華、煩躁的時代所缺少、所需要的嗎?除了宏觀政治局勢的變化外,對修身立德、戒奢崇廉的強調,同樣是《資治通鑒》的一大主題。講劉恕的故事,是想揭示一點,為什麼《資治通鑒》講的道理有說服力,一千年來為人們所信服?因為《資治通鑒》的作者都不是虛偽的道德說教者,而是真正的道德踐行者。唯其是踐行者,他們講述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才真正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司馬光還有一位助手叫范祖禹。范祖禹從三十歲開始追隨司馬光編書,一直編到四十四歲那年《資治通鑒》完稿,這期間沒為自己打過任何算盤。司馬光自己呢?司馬光在官方資助下主持編修《資治通鑒》,前後共十九年(這還沒有算上之前司馬光獨自為編纂這部史書做準備工作的時間),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資治通鑒》修成後,司馬光在洛陽共留下兩大屋子的草稿。據見過這些草稿的黃庭堅等人說,這兩屋子的稿子雖然都是草稿,但司馬光的字跡筆筆工整,沒有一個草字!這樣一個執著、認真又甘於奉獻的團隊,才能完成《資治通鑒》這樣偉大的著作。

(摘自《領導文萃》2015年12月上)

所以他和司馬光之間也有師生關係。劉恕為《資治通鑒》的編修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司馬光派他去一位藏書家家裡看書、搜集資料。生活在宋朝的學者,必須用自己的眼睛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搜索,碰到有用的材料,用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為了儘量並儘快地掌握資料,劉恕工作很勤奮,焚膏繼晷,最終因看書過勤而患上眼疾,幾乎失明。

但劉恕一直很清貧。司馬光離開開封去洛陽後不久,劉恕也去了今天的江西贛州地區任職。為了討論《資治通鑒》書稿,劉恕北上洛陽去找司馬光。當時天氣已經轉冷,劉恕卻只穿著單薄衣服北上了。他微薄的俸祿除用於養家之外,就沒有閒錢置辦厚實的冬衣了。當司馬光看到千里迢迢前來找他的劉恕只穿著這樣一身衣服時,非常心疼。於是他拿出一件自己穿過的皮衣送給劉恕。劉恕推辭了一陣,感覺難卻恩師盛情,就把這件皮衣帶走了。司馬光本以為這件事也就到這裡結束了。誰知過了一陣,他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居然是劉恕把這件皮衣寄了回來。後來劉恕由於健康狀況不佳,英年早逝。司馬光在紀念他的文章裡講了這件皮衣的故事,感歎道,劉恕連跟他關係最緊密的老師的一件舊皮衣都不肯要,可見他是何等清廉。

其實司馬光立身清儉,自己也不寬裕。名望這麼重、官階這麼高的重要人物,衣箱裡也只不過兩件皮衣而已。劉恕的自我約束,用今人的眼光看,簡直是道德潔癖。但這樣的潔癖,不正是浮華、煩躁的時代所缺少、所需要的嗎?除了宏觀政治局勢的變化外,對修身立德、戒奢崇廉的強調,同樣是《資治通鑒》的一大主題。講劉恕的故事,是想揭示一點,為什麼《資治通鑒》講的道理有說服力,一千年來為人們所信服?因為《資治通鑒》的作者都不是虛偽的道德說教者,而是真正的道德踐行者。唯其是踐行者,他們講述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才真正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司馬光還有一位助手叫范祖禹。范祖禹從三十歲開始追隨司馬光編書,一直編到四十四歲那年《資治通鑒》完稿,這期間沒為自己打過任何算盤。司馬光自己呢?司馬光在官方資助下主持編修《資治通鑒》,前後共十九年(這還沒有算上之前司馬光獨自為編纂這部史書做準備工作的時間),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資治通鑒》修成後,司馬光在洛陽共留下兩大屋子的草稿。據見過這些草稿的黃庭堅等人說,這兩屋子的稿子雖然都是草稿,但司馬光的字跡筆筆工整,沒有一個草字!這樣一個執著、認真又甘於奉獻的團隊,才能完成《資治通鑒》這樣偉大的著作。

(摘自《領導文萃》2015年12月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