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匠心——痘姆古陶的“長青樹”

好山好水孕古陶。 與天柱山咫尺之隔, 在一片青山綠水中, 有一個小鄉叫痘姆, 這裡有六千年的古陶歷史、有六千年的匠人精神、有六千年的文化蘊涵。 這裡的古陶, 散發著山水的沁香、凝聚著痘姆人的精神、蘊含著痘姆的文化。

“古樸、淳厚、自然、典雅、飽經滄桑、沒有生硬的火氣感, 是痘姆陶藝術的精華, 也是古陶文化的結晶。 ”

正值梅雨季節, 一場場大雨將痘姆鄉清洗得更加乾淨而明亮, 山更青、水更綠, 一切都凝聚著天地的靈氣。

程春生師傅是一位60多歲的匠人, 和藹可親, 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通過程師傅,

我們瞭解到, 痘姆古陶手工製作技藝與薛家崗遺址出土的陶器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距今已有六千年的歷史。 “我只做了十幾年, 像那些老師傅們, 都有四五十年的工齡, 從14、15歲就開始學習制陶了。 這裡的工藝是祖傳的, 只傳自己人。 ”程師傅自豪地拿起一件陶器向我們展示, “我們的陶器都是純手工製作的, 土是本地取材——從地下幾十米深挖出來的, 沒有添加化學成分。 痘姆陶的製作對季節、溫度、濕度、光照環境要求極為嚴格, 採用獨特的封窯技術和滲碳工藝來控制氧化程度, 火候要求漸漸由表入內, 恰當精准。 ”取材源于自然, 一切都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古樸的釉變之美, 自然而儒雅之韻, 粗獷盡顯厚重之氣, 是痘姆古陶的精華。

“機械化制陶已勢不可當, 但並不妨礙手工制陶的存在——我們依舊守著這份傳統手藝。 ”

窯煙嫋嫋, 千年不絕。 手工制陶技藝在乾隆中期至解放初期達到鼎盛, 痘姆鄉周圍有30多座窯, 當地男人沒有不會做陶的。 但隨著機械制陶的興起, 手工制陶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做陶, 目前都是老師傅在做。 ”機械制陶, 只是簡單的複製, 而這裡的匠人, 傾心于手, 一塊塊泥土在他們的手中綻放出別樣的花朵, 散發著傳統的味道。

快結束採訪的時候, 我們請求拍一張程師傅的手, 程師傅笑著說:“我的手都是老繭, 沒什麼好看的, 你們是讀書人的手, 我們是捏土的手, 我們哪有你們的好看。 ”雖然程師傅文化水準不高,

但他手上散發的泥土清香, 是我們永遠比不了的。

“只懂痘姆陶, 專做痘姆陶, 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傳統, 應該傳承下去。 ”一座座飽含滄桑的龍窯, 一塊塊凝聚自然的黃土, 一位位風燭殘年的老匠人, 一顆顆堅守古樸的初心。 千年的手藝、不變的初心, 凝聚成夜晚的月光, 千年照耀著古風古韻的痘姆土地。

匠人質樸的制陶初心, 是痘姆古陶的“常青樹”, 生長在痘姆的土地上。 匠人用信念堅守的手藝, 在這個繁華的現代社會, 還能存留多久?這份古樸厚重的初心, 還能延續多久?這棵“常青樹”, 還能生長多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