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說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財團富6代,如今,最年長的族長離開了

文/林楠 本文由銷售與管理原創

他的祖父是美國第一個億萬富翁;

他的家族是美國最赫赫有名的家族;

他熱衷於慈善事業, 捐贈了幾十億美元;

他曾深夜會見周總理;

他活了101歲, 卻飽受了妻子、兒子、兄弟姐妹相繼離開的事實;

他花了10年的時間寫了一本《回憶錄》;

他就是美國的億萬富豪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據美國媒體消息, 美國億萬富翁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3月20日早上在位於紐約州波卡蒂科山(Pocantico Hills)的家中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去世, 享年101歲。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根據福布斯美國最富有家族排行榜, 該家族健在的成員有200人左右, 擁有的淨資產總計約110億美元。

祖父:美國史上第一個億萬富豪

大衛·洛克菲勒的爺爺約翰·洛克菲勒19世紀下半葉創辦美孚石油公司, 通過石油生意積累了巨額財富。 洛克菲勒的先祖18世紀便從德國移民到美國, 1839年, 約翰出生。

1855年, 16歲的約翰開始找工作養活自己。 從簿記員到跟人家合夥成立了一家經銷農產品的商號, 再到克拉克煉油廠, 約翰選址眼光奇准, 他將煉油廠選在一條名叫金斯伯裡的小河邊, 離鐵路不遠。 由於水陸並舉, 煉油廠取得了運費低廉的優勢。 後來經過幾次股權變更收購, 約翰終於獨自執掌公司, 並開始了標準石油的全球壟斷時期。

到1890年, 標準石油公司已擁有了10萬名員工, 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公司, 而約翰·洛克菲勒則被稱為“美國史上第一個十億富豪”。

富6代的美國洛克菲勒家族

在商業界, 提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盛名, 用"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來形容絕不為過。 這個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財富標記"與美國乃至國際政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提及近現代乃至當代美國史, 人們難以避開洛克菲勒這個家族的姓氏:標準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會、大通銀行、現代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 還有令美利堅合眾國悲傷的在"9·11"中傾倒的雙塔。

洛克菲勒財團,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 排在十大財團的首位, 創始人J.D.洛克菲勒。 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 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 把勢力範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

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

洛克菲勒一個龐大的金融網, 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 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機構。 通過這些金融機構, 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 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 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不惜改姓氏遠離家族繁榮

1952 年,大衛的父親小洛克菲勒從自己剩下的新澤西美孚石油股票中(標準石油於1911年被拆分為美孚石油等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拿出 12 萬股,為他的每一個孫子孫女和外孫外孫女都設立了信託基金。

等到他們21 歲時,就可以得到作為部分“財產權”的信託基金。如今,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已經達到21 個(早逝的除外),每個孩子在成年時都可以得到500-900萬美元的巨額財產。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受到上世紀60年代西方反叛思想的影響,逐漸淡化家族觀念。勞倫斯的女兒露西就曾說:“當我聽人提到我的姓氏時,往往會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我之所以沒有選修美國歷史,就是不想聽人家提到洛克菲勒家族。”

大衛的長女桑德拉更成為拋棄家族姓氏的第一人。她在24歲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桑德拉·費裡。

由於家族的聲望和影響力,洛克菲勒家族的孩子們都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樣,念完大學後便找一個工作,過樸實平淡的生活。

洛克菲勒的後人,尤其是男性,必須履行適合他們身份的計畫,在家族的商業帝國中擔任重要職位。與自己的父輩不同,第四代洛克菲勒家族的後人都在拖延自己承擔這一責任的時間,希望能有機會過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其中有很多人,甚至抽出一段時間來,默默無聞地混跡在窮人和破落階層中,或到窮鄉僻壤去體驗生活。勞倫斯的二女兒馬里恩就曾在一家醫院裡工作。而她唯一的弟弟小勞倫斯,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搬到東哈萊姆區一個低級公寓,住了3年之久,還曾在“美國國內志願服務隊”裡當一名志願工作人員。

同樣是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後人的斯蒂文森,在一次演講中說:“家族作為一個體制,是某一時刻和某種文化的產物,它經歷了全盛時期。隨著原動力的消失,它也必然要消亡。”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衍到第六代,共有242名成員。第五、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不再是主宰美國的富豪階級,而是廣泛活躍在各個階層和領域。該家族的長期顧問彼得 詹森認為,洛克菲勒家族成員有意識地在努力教育他們的子女,如何用自己的錢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在這其中,“接觸資本是最大的罪過,你應努力靠自己的收入生活”,也成為重要的一課。

家族的商業教育

大衛·洛克菲勒自小就接受了來自家族的商業教育,大衛1915年6月12日出生於紐約市,他那一代共有六個兄弟姐妹,而他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當時他家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週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準備一個小帳本,按父親的要求將三角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孩子們得到的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十一二歲時,每週能得到一美元,十五歲時,每週能得到兩美元左右。因此大衛長大後離開家時,已擁有許多帳本。

大衛·洛克菲勒是在紐約西54街10號的一座宅邸中長大成人的,這座宅邸在當時是紐約市最大的私人住所,貼身男僕、客廳女僕、護士和家庭女僕隨處可見。

正如大衛·洛克菲勒在2002年撰寫的自傳《回憶錄》(Memoirs)中所寫的那樣:“到最後,家族積累起了周邊的大約3400英畝土地,其中包含了Pocantico Hills的幾乎所有小村莊,其中大多數居民都為家族工作,生活在我祖父擁有所有權的房子裡。”

在那種田園風光的環境裡,他培養出了著迷於研究昆蟲的愛好,到後來這種愛好使其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甲蟲收藏家之一。

熱衷於慈善事業

2005年,九十歲高齡的他,向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洛克菲勒大學分別捐助了1億美元,同年,他向母校哈佛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2008年,大衛再向哈佛大學捐出1000萬美元。而類似的捐贈在大衛的一生中並不罕見。

大衛·洛克菲勒的身家在2012年時達到了27億美元,那時候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日益投身于慈善事業。

即便是在九十多歲高齡的時候,大衛·洛克菲勒工作起來的勁頭也仍舊會令年輕得多的人望而生畏。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他都會代表大通曼哈頓銀行或是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和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等組織出行。在2005年,他曾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裡接受採訪,那時候他的身體狀況仍舊很好,還會在該中心的健身俱樂部裡跟一名助理教練一起鍛煉身體。

他還是在繼續收藏藝術品,其中包括數以百計的畫作以及有色玻璃、瓷器、木化石和傢俱等各種藝術作品。

同年,他承諾將向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捐獻1億美元的遺產。

在200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曾舉行過一次聚集了各界名流的籌款活動,此次活動吸引了850人以最高9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一張桌子。那次活動是在他90歲大壽之際舉辦的,到活動結束時他收到了一個生日蛋糕作為禮物,那個蛋糕是以他在緬因州的房子為模型而製作的。

撰寫《回憶錄》

在2002年撰寫自傳《回憶錄》一書時,時年87歲的大衛·洛克菲勒成為了洛克菲勒家族三代人裡第一個出版自傳的人。在被問及為何要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以其特有的矜持語調回答道:“這個嘛,我只是想到我的人生相當有趣而已。”

肯用十年時間撰寫傳記,表現出的態度,起碼是對所記錄的人事、社會的真誠。人做什麼事都會受到不同立場者的評議乃至阻礙,大衛在自傳中所言:“利潤方面的動機是成就的準則。但個人目標是通過社會形成的,而這些目標只有在符合和反映了社會的需求和目標時,才有意義和價值。我在自己的商務生涯裡,試圖實踐這些原則。”

重要的是,整個洛克菲勒家族都在一以貫之某種信念。“洛克菲勒”的字眼意味著財富和責任、恒久的社會價值觀念。大衛寫他的父親“一輩子都在掙扎著要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和繼承的遺產”,他自己也何嘗不是誠懇地信守終生。

歷經如此多彩的人生,大衛滿懷愉悅、平靜地為自傳結尾:“這真是愜意的一生”。讀至此,無端地直想面對天風海濤。

深夜會見周總理

1973年6月29日,周總理深夜會見洛克菲勒長達兩個多小時。周總理的外事談話國內官方始終沒有系統發表。2002年出版的洛克菲勒回憶錄,對這次會談內容有比較詳細的披露。會談中,周總理最感興趣的是國際經濟和貨幣形勢。他就過去兩年間美元貶值20%,美國面臨高通脹,國際間匯率大幅波動連續提問。他回顧了二戰後中國的金圓券急劇貶值和1920年代初期去德國和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目睹的德國物價失控,談到通過與基辛格和尼克森會談,發現他們對經濟不太關心或知之甚少。周對美國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可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十分關切,並請洛克菲勒講解國際貨幣體系。

其實早年的洛克菲勒基金就來到中國考察過,先後於1908年、1914年、1915年三次派員來華考察,北京協和醫院的前身就是洛克菲勒駐華醫社斥資20萬美元建立的。

2011年,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首次試水私募股權基金(PE),羅斯洛克(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業。該公司由羅斯洛克資本有限公司和天津于家堡金融區城市運營商天津新金融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六代成員,年輕的史蒂文·洛克菲勒三世是該合資基金公司的執行合夥人。

他的家族為什麼能富6代,這跟他們的家族家書有密切的聯繫:“壞習慣能擺佈我們,左右成敗,它很容易養成,卻很難伺候。”“機會永遠都不會平等,但結果卻可能平等。”

而大衛·洛克菲勒的一生也許無法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但多年的經歷也讓他自己也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利潤的誘惑催生出就業機會、創造出財富,並且以其他任何社會或經濟體系無法做到的方式給予人們力量。”“出類拔萃的人,即便只是出色一點點,臉皮厚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惜改姓氏遠離家族繁榮

1952 年,大衛的父親小洛克菲勒從自己剩下的新澤西美孚石油股票中(標準石油於1911年被拆分為美孚石油等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拿出 12 萬股,為他的每一個孫子孫女和外孫外孫女都設立了信託基金。

等到他們21 歲時,就可以得到作為部分“財產權”的信託基金。如今,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已經達到21 個(早逝的除外),每個孩子在成年時都可以得到500-900萬美元的巨額財產。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受到上世紀60年代西方反叛思想的影響,逐漸淡化家族觀念。勞倫斯的女兒露西就曾說:“當我聽人提到我的姓氏時,往往會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我之所以沒有選修美國歷史,就是不想聽人家提到洛克菲勒家族。”

大衛的長女桑德拉更成為拋棄家族姓氏的第一人。她在24歲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桑德拉·費裡。

由於家族的聲望和影響力,洛克菲勒家族的孩子們都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樣,念完大學後便找一個工作,過樸實平淡的生活。

洛克菲勒的後人,尤其是男性,必須履行適合他們身份的計畫,在家族的商業帝國中擔任重要職位。與自己的父輩不同,第四代洛克菲勒家族的後人都在拖延自己承擔這一責任的時間,希望能有機會過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其中有很多人,甚至抽出一段時間來,默默無聞地混跡在窮人和破落階層中,或到窮鄉僻壤去體驗生活。勞倫斯的二女兒馬里恩就曾在一家醫院裡工作。而她唯一的弟弟小勞倫斯,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搬到東哈萊姆區一個低級公寓,住了3年之久,還曾在“美國國內志願服務隊”裡當一名志願工作人員。

同樣是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後人的斯蒂文森,在一次演講中說:“家族作為一個體制,是某一時刻和某種文化的產物,它經歷了全盛時期。隨著原動力的消失,它也必然要消亡。”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衍到第六代,共有242名成員。第五、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不再是主宰美國的富豪階級,而是廣泛活躍在各個階層和領域。該家族的長期顧問彼得 詹森認為,洛克菲勒家族成員有意識地在努力教育他們的子女,如何用自己的錢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在這其中,“接觸資本是最大的罪過,你應努力靠自己的收入生活”,也成為重要的一課。

家族的商業教育

大衛·洛克菲勒自小就接受了來自家族的商業教育,大衛1915年6月12日出生於紐約市,他那一代共有六個兄弟姐妹,而他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當時他家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週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準備一個小帳本,按父親的要求將三角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孩子們得到的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十一二歲時,每週能得到一美元,十五歲時,每週能得到兩美元左右。因此大衛長大後離開家時,已擁有許多帳本。

大衛·洛克菲勒是在紐約西54街10號的一座宅邸中長大成人的,這座宅邸在當時是紐約市最大的私人住所,貼身男僕、客廳女僕、護士和家庭女僕隨處可見。

正如大衛·洛克菲勒在2002年撰寫的自傳《回憶錄》(Memoirs)中所寫的那樣:“到最後,家族積累起了周邊的大約3400英畝土地,其中包含了Pocantico Hills的幾乎所有小村莊,其中大多數居民都為家族工作,生活在我祖父擁有所有權的房子裡。”

在那種田園風光的環境裡,他培養出了著迷於研究昆蟲的愛好,到後來這種愛好使其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甲蟲收藏家之一。

熱衷於慈善事業

2005年,九十歲高齡的他,向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洛克菲勒大學分別捐助了1億美元,同年,他向母校哈佛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2008年,大衛再向哈佛大學捐出1000萬美元。而類似的捐贈在大衛的一生中並不罕見。

大衛·洛克菲勒的身家在2012年時達到了27億美元,那時候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日益投身于慈善事業。

即便是在九十多歲高齡的時候,大衛·洛克菲勒工作起來的勁頭也仍舊會令年輕得多的人望而生畏。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他都會代表大通曼哈頓銀行或是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和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等組織出行。在2005年,他曾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裡接受採訪,那時候他的身體狀況仍舊很好,還會在該中心的健身俱樂部裡跟一名助理教練一起鍛煉身體。

他還是在繼續收藏藝術品,其中包括數以百計的畫作以及有色玻璃、瓷器、木化石和傢俱等各種藝術作品。

同年,他承諾將向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捐獻1億美元的遺產。

在200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曾舉行過一次聚集了各界名流的籌款活動,此次活動吸引了850人以最高9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一張桌子。那次活動是在他90歲大壽之際舉辦的,到活動結束時他收到了一個生日蛋糕作為禮物,那個蛋糕是以他在緬因州的房子為模型而製作的。

撰寫《回憶錄》

在2002年撰寫自傳《回憶錄》一書時,時年87歲的大衛·洛克菲勒成為了洛克菲勒家族三代人裡第一個出版自傳的人。在被問及為何要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以其特有的矜持語調回答道:“這個嘛,我只是想到我的人生相當有趣而已。”

肯用十年時間撰寫傳記,表現出的態度,起碼是對所記錄的人事、社會的真誠。人做什麼事都會受到不同立場者的評議乃至阻礙,大衛在自傳中所言:“利潤方面的動機是成就的準則。但個人目標是通過社會形成的,而這些目標只有在符合和反映了社會的需求和目標時,才有意義和價值。我在自己的商務生涯裡,試圖實踐這些原則。”

重要的是,整個洛克菲勒家族都在一以貫之某種信念。“洛克菲勒”的字眼意味著財富和責任、恒久的社會價值觀念。大衛寫他的父親“一輩子都在掙扎著要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和繼承的遺產”,他自己也何嘗不是誠懇地信守終生。

歷經如此多彩的人生,大衛滿懷愉悅、平靜地為自傳結尾:“這真是愜意的一生”。讀至此,無端地直想面對天風海濤。

深夜會見周總理

1973年6月29日,周總理深夜會見洛克菲勒長達兩個多小時。周總理的外事談話國內官方始終沒有系統發表。2002年出版的洛克菲勒回憶錄,對這次會談內容有比較詳細的披露。會談中,周總理最感興趣的是國際經濟和貨幣形勢。他就過去兩年間美元貶值20%,美國面臨高通脹,國際間匯率大幅波動連續提問。他回顧了二戰後中國的金圓券急劇貶值和1920年代初期去德國和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目睹的德國物價失控,談到通過與基辛格和尼克森會談,發現他們對經濟不太關心或知之甚少。周對美國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可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十分關切,並請洛克菲勒講解國際貨幣體系。

其實早年的洛克菲勒基金就來到中國考察過,先後於1908年、1914年、1915年三次派員來華考察,北京協和醫院的前身就是洛克菲勒駐華醫社斥資20萬美元建立的。

2011年,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首次試水私募股權基金(PE),羅斯洛克(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業。該公司由羅斯洛克資本有限公司和天津于家堡金融區城市運營商天津新金融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六代成員,年輕的史蒂文·洛克菲勒三世是該合資基金公司的執行合夥人。

他的家族為什麼能富6代,這跟他們的家族家書有密切的聯繫:“壞習慣能擺佈我們,左右成敗,它很容易養成,卻很難伺候。”“機會永遠都不會平等,但結果卻可能平等。”

而大衛·洛克菲勒的一生也許無法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但多年的經歷也讓他自己也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利潤的誘惑催生出就業機會、創造出財富,並且以其他任何社會或經濟體系無法做到的方式給予人們力量。”“出類拔萃的人,即便只是出色一點點,臉皮厚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