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所不重視的“語言暴力”,究竟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6歲以下寶寶的父母請看看

“語言暴力”是指使用謾駡、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 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 屬精神傷害的範疇。

1.

北京衛視的一檔少兒成長音樂節目, 其中一期主題是“唱歌給最愛的人聽”, 就有一個同學說爸爸總說要把他扔出去, 儘管也沒有真的將他扔出去, 但是他很害怕, 以至於成了心理負擔, 總怕有一天爸爸會將他扔出去;而另外一個同學媽媽要求嚴格, 平時很少鼓勵孩子, 多以批評為主, 在孩子出錯的時候, 還曾用手指著孩子的腦門兒說孩子:你真笨!以至於孩子說起這段就忍不住哭了。

2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賈容韜老師在《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一書中寫道:一次, 我在整理兒子房間時, 看到了兒子筆記本上的一段話, 我的大腦即刻缺氧了。 兒子這樣記錄:“今天是月日, 更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我在學校丟了衣服, 遭到爸爸一頓訓斥。

這是初三開學以來, 爸爸對我的第七次語言暴力。 因為你是爸爸, 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就可以任意傷害孩子嗎? 如果是這樣, 我寧願當個孤兒。 ”

正是孩子的這段文字, 在賈容韜老師內心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使其產生疑問:身上流淌著和自己同樣鮮血的人怎麼會這樣看待自己呢?親生兒子怎麼還和父親記仇呢?並且經過自省, 認識到, 孩子積怨較深, 是因為自己對孩子傷害得深, 超過心理承受力, 孩子才會以日記形式釋放情緒。 孩子的無言傾訴, 說明家教方法存在著嚴重問題, 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看到這自歎不如呢,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賈容韜老師這樣明智的父親, 看到孩子這樣的日記, 沒有第一時間責駡孩子,

說“自己這麼做完全是為你好”等諸如此類的話, 而是自省, 換位思考, 最後理解孩子的行為, 決定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3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的一則公益視頻《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 揭示一個鮮為人知的研究項目, 該項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語言暴力之間有強烈的聯繫。

從這支視頻中, 我們看到六個在瀋陽看守所的少年罪犯, 他們親述自己的故事, 滲透著家庭背景與犯罪背景之間的緊密聯繫, 這種關聯令人震驚。

作為一個母親, 我看完這個關於語言暴力的短片後, 震驚之餘, 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然而, 仍有許多父母不明白, 或者根本意識不到, 語言暴力竟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 在此強烈建議, 家長們去搜索觀看這則視頻, 及時做自我反省。

作為父母, 孩子的至親, 我們隨口說出的一句嘲弄、貶低孩子的語言暗示, 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可能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所以請趕快停止這種語言暴力吧!

4

"你真沒用啊!”

“你除了吃, 還會啥?”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算錯!”

“說了多少次了, 你咋還不長記性?”

“別哭了!再哭我不理你了!”

看到這些話是否感覺似曾相識呢, 說實話, 我也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 總的來講這些話對我的影響歸結為三點:

一是很自卑, 連最親的人都這麼說自己, 那自己是真的夠笨的,心理暗示就這麼形成了,連自己都開始嫌棄自己了。不願意跟其他人人交往,始終覺得自己很差勁,會被笑話。

二是情感表達障礙。不能也不願意向別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等,總覺得會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了,甚至會封閉自己。

三是人際關係敏感,連至情的人都這麼說自己,很難輕易信任他人,語言暴力讓我在很小就懂得的一個道理是:親密傷人。

普天之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卻有多半用錯了方式還渾然不知。“打是親罵是愛”就是例證。

據美國布林什海大學的研究員史特勞斯和帕斯查爾共同主持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小挨打、挨駡的小孩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得分為98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駡的小孩平均得分為102分。由此可見打罵真的不是親和愛,恰恰是一種傷害,嚴重到阻礙孩子的智力發育。

但兩者相較而言,罵(其實就是我想說的語言暴力)比打(體罰)表面上顯得文明些,殊不知它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其痛苦可能是短暫的,但語言暴力的傷害卻是長久,甚至永久的,因為它不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損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殘孩子心理健康,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引發厭學、翹課、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

作為父母,孩子的至親,請別讓語言賦予暴力,請別讓語言成為兇器。為了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請慎用語言!請拒絕語言暴力!請不要成為一名施暴者!

天使媽咪,國內知名三甲醫院護師,從事心外科護理工作近十年;榮升媽媽後,專注育兒,致力於親子教育,分享孕育知識及心得體會。

那自己是真的夠笨的,心理暗示就這麼形成了,連自己都開始嫌棄自己了。不願意跟其他人人交往,始終覺得自己很差勁,會被笑話。

二是情感表達障礙。不能也不願意向別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等,總覺得會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了,甚至會封閉自己。

三是人際關係敏感,連至情的人都這麼說自己,很難輕易信任他人,語言暴力讓我在很小就懂得的一個道理是:親密傷人。

普天之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卻有多半用錯了方式還渾然不知。“打是親罵是愛”就是例證。

據美國布林什海大學的研究員史特勞斯和帕斯查爾共同主持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小挨打、挨駡的小孩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得分為98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駡的小孩平均得分為102分。由此可見打罵真的不是親和愛,恰恰是一種傷害,嚴重到阻礙孩子的智力發育。

但兩者相較而言,罵(其實就是我想說的語言暴力)比打(體罰)表面上顯得文明些,殊不知它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其痛苦可能是短暫的,但語言暴力的傷害卻是長久,甚至永久的,因為它不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損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殘孩子心理健康,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引發厭學、翹課、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

作為父母,孩子的至親,請別讓語言賦予暴力,請別讓語言成為兇器。為了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請慎用語言!請拒絕語言暴力!請不要成為一名施暴者!

天使媽咪,國內知名三甲醫院護師,從事心外科護理工作近十年;榮升媽媽後,專注育兒,致力於親子教育,分享孕育知識及心得體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