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誰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

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 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都曾為曹操出謀劃策,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曹操非常信任這些謀臣, 那麼曹操最信任的謀士是誰,

誰才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

一般認為是郭嘉:

其一, 看人很准, 料定袁紹不能成就大事。 郭嘉初投袁紹, 袁紹對其非常恭敬。 郭嘉住數十日後, 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于量主, 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 好謀無決, 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定霸王之業, 難矣”(《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還說:“吾將更舉以求主, 子盍去乎!”二人卻說:“袁氏有恩德於天下, 人多歸之, 且今最強, 去將何之”(《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到袁紹的短處,
不再多言, 遂離紹而去。

其二, 曹操認為能成就大事的, 非此人莫屬。 起初, 潁川名士戲志才為曹操謀士, 曹操對他甚為器重。 無奈戲志才早逝, 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 書中說:“自志才亡後, 莫可與計事者。 汝、穎固多奇士, 誰可以繼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荀彧見信後,

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曹操召見郭嘉, 與其共論天下大事, 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 必此人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會見後, 郭嘉也非常高興地說:“真吾主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時為建安元年(196年)。 自此, 郭嘉以多謀善斷而深得曹操倚用。

其三, 洞察人心, 料事如神。 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 傳聞孫策將渡江偷襲許昌, 眾人都很擔心, 郭嘉料道:“策新並江東, 所誅皆英豪雄傑, 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輕而無備, 雖有百萬之眾, 無異于獨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 一人之敵耳。 以吾觀之, 必死於匹夫之手。 ” 結局:孫策果然被許貢門客所殺。 再舉一個例子, 袁紹死後, 曹操想乘勝追擊袁譚、袁尚, 郭嘉卻認為:“袁紹愛此二子, 莫適立也。 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 必交鬥其間, 還相離也。 急之則相持, 緩之而後爭心生。 不如南向荊州, 若征劉表者, 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 可一舉定也。 ” 結局:袁譚、袁尚果然為爭冀州大打出手。

其四,君臣相遇相知傳為佳話。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瞭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操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郭嘉死後,曹操痛不欲生。“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赤壁大戰失敗後,曹操仍然對郭嘉讚不絕口痛苦不已,“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至於荀彧,是曹操防守後方的重要人選。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想當年,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荀彧單人獨騎,智退敵兵,可謂有膽有識。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正是由於荀彧智慧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因此,比照韓信蕭何張良的故事,這個荀彧類似于蕭何,而郭嘉相當於出奇謀的張良,二人都很重要,但作為謀士肯定是郭嘉在曹操心目中最高。

其四,君臣相遇相知傳為佳話。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瞭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操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郭嘉死後,曹操痛不欲生。“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赤壁大戰失敗後,曹操仍然對郭嘉讚不絕口痛苦不已,“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至於荀彧,是曹操防守後方的重要人選。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想當年,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荀彧單人獨騎,智退敵兵,可謂有膽有識。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正是由於荀彧智慧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因此,比照韓信蕭何張良的故事,這個荀彧類似于蕭何,而郭嘉相當於出奇謀的張良,二人都很重要,但作為謀士肯定是郭嘉在曹操心目中最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