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十大名將都有誰?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代, 同時也是中國名將薈萃的的一個王朝, 由於唐朝的名將有很多, 所以只列舉十位功勳最為突出將領。

他們分別是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英國公徐世績、遼西郡公薛仁貴、臨洮郡公王忠嗣、汾陽王郭子儀、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南康王韋皋、涼國公李愬。

衛國公李靖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 字藥師, 漢族, 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 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 後封衛國公, 世稱李衛公。 李靖軍功卓越。 上元元年(760), 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 並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 他才兼文武, 出將入相, 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 器識恢宏, 風度沖邈, 早申期遇, 夙投忠款, 宣力運始, 效績邊隅, 南定荊揚, 北清沙塞, 皇威遠暢, 功業有成。 ”同時, 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

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 大都已經失傳, 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 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4月29日),

漢族, 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 唐朝名將,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傳統說唱和戲劇中, 活靈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崗軍將領“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 但是性格、事蹟大相徑庭, 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唐太宗即位後, 任左衛將軍, 封潞國公, 遷右衛大將軍。 貞觀四年(630年), 改任兵部尚書, 檢校吏部尚書, 實際有宰相之職。

貞觀九年(635年), 任積石道行軍總管, 跟隨李靖平吐谷渾, 有很大功勞。 貞觀十一年(637年), 改封陳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年), 遷吏部尚書。 侯君集武士出身, 學術上沒有造就, 遷吏部尚書後方始讀書。 同年, 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 唐授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

貞觀十三年(639年)冬, 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

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 十四年(640年)八月, 進圍高昌時, 曲文泰已卒, 其子曲智盛投降, 得22城, 8046戶, 17700口。 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 侯君集入高昌時, 因為自身私占錢財, 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 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 雖被免罪, 卻由於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 此次不得拜相, 對仕途心懷不滿。 貞觀十七年(643年), 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侯君集煽動自己謀反, 但太宗以缺乏旁證, 未予追究。

後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 各有黨羽。 侯親善太子, 策劃兵變, 事發被捕。 定罪後, 太宗于刑前, 親往質問, 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淩煙閣’。 侯聞言動容, 拜倒大嚎, 最後求皇帝念舊, 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誅之)。 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

侯亦甘心受刑。

英國公徐世績

徐世績

李績(594年-669年), 原名徐世績, 字懋功。 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 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 漢族, 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 唐初名將, 曾破東突厥、高句麗, 與李靖並稱。 後被封為英國公, 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績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遼西郡公薛禮

薛禮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裡之遙的修村)一代傳奇人物,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臨洮郡公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

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

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于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于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汾陽王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臨淮王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西平王李晟

李晟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南康王韋皋

韋皋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勳,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涼國公李愬

李愬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甯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

李績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遼西郡公薛禮

薛禮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裡之遙的修村)一代傳奇人物,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臨洮郡公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

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

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于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于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汾陽王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臨淮王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西平王李晟

李晟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南康王韋皋

韋皋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勳,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涼國公李愬

李愬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甯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