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教育孩子的這兩大法寶,用不好會適得其反!

獎賞和懲罰是家長跟孩子之間相處的兩大法寶。 但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 這兩種方式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 完全按照本能來運用。 比如孩子學會了穿衣、碰掉了東西知道撿起來, 就習慣性地給予誇獎或獎勵;孩子不聽話、考試成績差, 就板起臉來發火。 這種沒有講究方式的獎賞和懲罰, 在短期內也許能取得一些效果, 比如制止了孩子的不當行為等, 但從長遠角度來看, 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效果並不佳。

先來看對孩子的獎賞。 有觀點認為, 多鼓勵孩子有利於心理健康。 每每做對了事情之後父母的一句“你真棒”或許可以讓孩子得到暫時的滿足, 但當這種鼓勵的聲音不在耳邊時, 孩子是否還願意把事情做好?另外一些外部的物質獎勵也是有利有弊。 為了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提出“讀一本書就給你20塊錢”。 這種做法確實能更快地讓孩子捧起書本,

但是其讀書的初衷卻是為了零花錢, 這是我們想讓孩子養成的讀書習慣嗎?

而懲罰所帶來的效果也各具優劣。 懲罰的本質是強制服從, 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效果——受到“不給糖果吃”、“打你一頓”等威脅後的孩子可能會立即停止哭鬧、乖乖聽話;考試成績太差被斥責一頓後的孩子臉上露出了愧疚與悔恨並表示要改正……但是後續效果如何呢?不聽話的孩子下次還是會用哭鬧換取糖果,

成績不好的孩子會因大人的一頓發火而將自己的壓力自己的事情轉移到了大人身上, 並不知道該如何改正。

下面來看一個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場景:

孩子坐在遊樂場的小火車上玩的興起不肯下來, 而媽媽看到天快黑了急著回家, 就和孩子商量。

“如果你下來, 那麼我就獎勵你一個貼紙, 好不好?”孩子玩的高興, 不願意。

“如果你再不下來, 那麼我就不給你吃霜淇淋。 ”孩子看了一眼板臉的媽媽, 委屈地開始哭。

於是媽媽更加急躁, 孩子哭得更大聲……一邊訓斥、一邊提高獎勵,

最後孩子終於屈服了下來回家。 但一路上媽媽十分生氣, 孩子仍然不滿。

獎賞和懲罰在這個案例中最終確實起了作用。 但是孩子並沒有學會為什麼要聽話, 要如何合作、什麼是對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這一場景裡另外一種解決方式:

“媽媽知道你喜歡玩小火車, 媽媽讓你回家你生氣……但是天快黑了, 路不好走, 你能幫媽媽一下先回家嗎?我們明天再來玩?”孩子看著媽媽, 有些委屈和踟躇。 此時媽媽趁機把孩子抱在懷裡, 用溫和的語氣哄著。 孩子雖然還會有不滿, 但因為媽媽情緒的穩定會逐漸消退, 恢復如初。 最後兩人回到了家, 孩子會記得自己是在幫助、在合作。

由此可見, 用貼紙和小紅花的獎勵來操縱孩子並不是基本的教育策略, 無法養成正面的行為模式;用威脅和打罵的懲罰所帶來的效果只是制止行為而不是正確的規範。 作為家長, 從技術層面來看, 在運用獎賞和懲罰要特別注意方法。

首先, 要明確獎賞和懲罰的目的。

獎賞能不能使之培養良好習慣, 懲罰除了即時制止還有沒有更長遠的效果。 在明確了目的之後可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將兩者配合使用,比如有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就可以適當減少懲罰以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獎賞不能太過頻繁。

過度的獎賞反而消退得快,間歇性的獎賞模式更有助於延遲滿足和培養長期習慣。但每次的獎賞一定要及時,更方便孩子建立自身行為與良好行為之間的聯繫。另外物質性的獎勵要注意努力把這種外在動力轉換成內在動力,比如在初次刺激之後逐漸減少頻率和數量直至使孩子適應沒有獎賞下的自主嘗試。

最後,懲罰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原因。

不然懲罰于孩子而言就只是變成父母的一種發洩手段,情緒化的表達一般效果寥寥,還會給孩子留下父母“喜怒無常”的印象。

(文中圖片來自互聯網,僅做示意圖用)

關注兒童,關注教育,關注博苑兒童之家(byertongzhijia)——您隨身閱讀的育兒雜誌,您口袋裡的育兒專家

在明確了目的之後可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將兩者配合使用,比如有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就可以適當減少懲罰以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獎賞不能太過頻繁。

過度的獎賞反而消退得快,間歇性的獎賞模式更有助於延遲滿足和培養長期習慣。但每次的獎賞一定要及時,更方便孩子建立自身行為與良好行為之間的聯繫。另外物質性的獎勵要注意努力把這種外在動力轉換成內在動力,比如在初次刺激之後逐漸減少頻率和數量直至使孩子適應沒有獎賞下的自主嘗試。

最後,懲罰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原因。

不然懲罰于孩子而言就只是變成父母的一種發洩手段,情緒化的表達一般效果寥寥,還會給孩子留下父母“喜怒無常”的印象。

(文中圖片來自互聯網,僅做示意圖用)

關注兒童,關注教育,關注博苑兒童之家(byertongzhijia)——您隨身閱讀的育兒雜誌,您口袋裡的育兒專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