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相約內蒙古,見證70年發展新貌

青城大地, 天朗氣清, 生機盎然。 在草原最美的季節, 我們相約相聚內蒙古, 開展“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網路主題宣傳活動, 共同見證內蒙古70年發展成就, 充分展示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蒙古的生動實踐, 切身體會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 為民族地區發展鼓勁助威, 為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增光添彩。

70年波瀾壯闊, 成績來之不易;70年砥礪奮進, 發展令人振奮。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2520萬, 其中蒙古族442萬。 2016年, 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達1.9萬億元,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4萬元, 進入全國前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3萬元和1萬元。

2014年春節前夕,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內蒙古考察指導工作, 並對內蒙古提出了“守望相助”的重要要求、“四個著力”的重點任務、“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殷切希望。

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副局長孫凱表示,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一件喜事。 70年來, 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 內蒙古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始終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生命線, 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 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 民族團結進步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舉辦此次活動, 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自治區網信辦主任張佰成介紹, 內蒙古地域遼闊, 區位優勢獨特, 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一帶一路”戰略中聯結俄蒙的戰略支點、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內蒙古資源富集, 戰略地位重要, 風光壯美, 文化底蘊厚重。 內蒙古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上世紀50年代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範自治區”。 70年來,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 內蒙古各民族水乳交融、和睦相處,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在守望相助中守衛祖國邊疆、創造美好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 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了“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 全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

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奮鬥目標。 自治區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 正在書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新篇章。

在本次為期6天的活動中,

60多位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全國各省區市重點新聞網站和知名商業網站的網路媒體人將深入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十幾個旗縣區, 走進城市街道、社區、農村牧區、企業車間、沙漠草原, 運用最先進的互聯網傳播技術手段, 推出一批高品質的報導和新媒體產品, 充分展示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歷史性變化, 充分展示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

活動首日行程:

第一站

烏蘭夫紀念館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烏蘭夫公園內。於1992年12月23日落成開館,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公園總面積380畝,園內種植的灌木類、針葉類樹種達300多種,花卉120多種。其中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由主館、紀念廣場、塑像平臺、升旗台、碑亭、牌樓6個部分組成。整體建築群將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化建築技術融為一體,在松柏綠蔭的環繞下,形成了以人文景觀為內涵,園林綠色為載體,相互襯托的旅遊勝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等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6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被中央紀委監察部命名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是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視窗,是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相關歷史知識,提高思想修養的重要課堂,是人們享受生態綠色,追尋返璞歸真的好去處。

紀念館展覽面積為1500多平方米,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及9個展室。

序廳正面為面容慈祥、神態沉穩的烏蘭夫漢白玉坐像,坐基為黑色大理石,背景為紅色大理石,上面鐫寫著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党和國家優秀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概括了烏蘭夫光輝的一生。大理石地面上刻有蒙古民族吉祥圖案。

整個陳列內容實事求是。突出重點、顧及一般,力求以重點感人,以一般鋪墊。既以烏蘭夫的生平事蹟為主體,又體現內蒙古老一代領導群體的業績,使烏蘭夫的形象光輝豐滿,又使一代革命者躍然畫面。在布展時,採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和最先進的布展材料,使整個陳列既有翔實系統的生平介紹,又有體現個性特點的重點燈廂圖表宣傳。共展出文物199件、文獻資料106件、照片286張,內容與形式珠聯璧合。

烏蘭夫紀念館以豐富的展覽內容、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受到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身份旅遊愛好者的普遍關注。且在我區對外交流和人民群眾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站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利集團”)是唯一一家進入全球乳業8強的亞洲乳企。2016年7月25日,在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2016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的排名躍升至全球乳業8強。這一名次不僅是中國乳製品企業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亞洲乳企迄今的最高排名,被認為是中國正式邁入全球乳業強國和改寫全球乳業格局的重要標誌。同時,伊利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符合奧運及世博標準、為2008年奧運會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乳製品的企業。 在發展歷程中,伊利始終堅持“國際化”和“創新”兩個輪子,固守“品質”和“責任”兩個根本,以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產品,贏得了消費者的高度信賴。每天,1億多份伊利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每年,有將近11億中國消費者享用到營養美味的伊利產品。

伊利將品質視為生命,致力於生產100%安全、100%健康的乳製品,將品質管制工作戰略升級為“品質領先3210戰略”,聚焦“全球最優品質”,持續升級全球品質管制體系,將嚴苛的品質管控標準貫穿於全球產業鏈,保證零食品安全事件。

一方面,伊利積極對標國際,與SGS(瑞士通用公證行)、LRQA(英國勞氏品質認證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國天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持續升級伊利全球品質安全管理體系,強化食品品質安全風險控制的能力。同時,伊利利用互聯網思維,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程式。奶源基地從奶牛出生即為其建立養殖檔案,原奶運輸過程實現全程視覺化GPS跟蹤,原奶入廠後採用條碼掃描,隨機編號檢測;同時,建立了生產過程的產品批次資訊跟蹤表、關鍵環節的電子資訊記錄系統、品質管制資訊的綜合集成系統和覆蓋全國的ERP網路系統,實現了產品資訊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時化和資訊化,並且與國家平臺進行對接。

另一方面,伊利是唯一一家掌控西北、內蒙古和東北等三大黃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業,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以及眾多的優質牧場,為原奶長期穩定的品質和產量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同時,伊利還在歐洲、大洋洲、美洲等積極整合全球優質奶源資源,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乳品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伊利共投入約135億元用於奶源升級與建設。2016年,伊利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多座,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達到100%,居行業首位。

第三站

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是呼和浩特市的重點建設專案,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的主會場,還是呼和浩特市重要的公益性民生基礎設施。建成後,將成為呼和浩特文化旅遊的新亮點、市民休閒度假的新場所、展示民族特色和社會進步的新視窗。

該中心定位以自然景觀為主,以體育事業和旅遊業為基礎,結合蒙古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打造以體育文化、特色文化、旅遊文化為核心的民族體育基地和綜合性旅遊基地。專案建築風格融合了草原風情以及現代元素,建設內容包括看臺主建築、標準賽道、馬廄及停車廣場等,其中看臺主建築內除了具備國際賽馬標準的所有設施外,還包含演藝大廳、搏擊館、馬文化博物館、射箭館等。項目總投資72973.2萬元,總占地2092畝。

該項目不僅是首府發展文化旅遊體育傳承的重點技術項目,也是具有亞洲一流、國際領先水準的大型群眾性文化體育休閒場館,它的建設必將推動自治區首府現代工業邁上新的臺階,推動首府創新發展、協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用發展,希望參建各方群策群力,努力將該專案打造成精品工程。

第四站

呼和塔拉草原占地面積10389畝,以種植天然牧草為主,是距呼和浩特市區最近的觀賞草原景觀之地。有人也稱其為青城的“後花園”。到了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陽廣場,也叫蘇魯錠廣場,由4根巨大的蘇魯錠及地面上巨幅太陽圖案組成。蒙古包群由1個60米直徑大型蒙古包、兩個30米直徑中型蒙古包和6個小型蒙古包及相應附屬設施構成,這就是呼和塔拉會議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在呼和塔拉會議中心西側有一個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名為薩仁湖,環湖被形狀各異的鵝卵石鋪設一圈,別有一番風情。清澈的湖水映襯著潔白的蒙古包和碧綠的草場,讓人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原野中。

烏蘭夫紀念館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烏蘭夫公園內。於1992年12月23日落成開館,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公園總面積380畝,園內種植的灌木類、針葉類樹種達300多種,花卉120多種。其中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由主館、紀念廣場、塑像平臺、升旗台、碑亭、牌樓6個部分組成。整體建築群將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化建築技術融為一體,在松柏綠蔭的環繞下,形成了以人文景觀為內涵,園林綠色為載體,相互襯托的旅遊勝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等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6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被中央紀委監察部命名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是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視窗,是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相關歷史知識,提高思想修養的重要課堂,是人們享受生態綠色,追尋返璞歸真的好去處。

紀念館展覽面積為1500多平方米,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及9個展室。

序廳正面為面容慈祥、神態沉穩的烏蘭夫漢白玉坐像,坐基為黑色大理石,背景為紅色大理石,上面鐫寫著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党和國家優秀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概括了烏蘭夫光輝的一生。大理石地面上刻有蒙古民族吉祥圖案。

整個陳列內容實事求是。突出重點、顧及一般,力求以重點感人,以一般鋪墊。既以烏蘭夫的生平事蹟為主體,又體現內蒙古老一代領導群體的業績,使烏蘭夫的形象光輝豐滿,又使一代革命者躍然畫面。在布展時,採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和最先進的布展材料,使整個陳列既有翔實系統的生平介紹,又有體現個性特點的重點燈廂圖表宣傳。共展出文物199件、文獻資料106件、照片286張,內容與形式珠聯璧合。

烏蘭夫紀念館以豐富的展覽內容、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受到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身份旅遊愛好者的普遍關注。且在我區對外交流和人民群眾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站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利集團”)是唯一一家進入全球乳業8強的亞洲乳企。2016年7月25日,在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2016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的排名躍升至全球乳業8強。這一名次不僅是中國乳製品企業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亞洲乳企迄今的最高排名,被認為是中國正式邁入全球乳業強國和改寫全球乳業格局的重要標誌。同時,伊利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符合奧運及世博標準、為2008年奧運會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乳製品的企業。 在發展歷程中,伊利始終堅持“國際化”和“創新”兩個輪子,固守“品質”和“責任”兩個根本,以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產品,贏得了消費者的高度信賴。每天,1億多份伊利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每年,有將近11億中國消費者享用到營養美味的伊利產品。

伊利將品質視為生命,致力於生產100%安全、100%健康的乳製品,將品質管制工作戰略升級為“品質領先3210戰略”,聚焦“全球最優品質”,持續升級全球品質管制體系,將嚴苛的品質管控標準貫穿於全球產業鏈,保證零食品安全事件。

一方面,伊利積極對標國際,與SGS(瑞士通用公證行)、LRQA(英國勞氏品質認證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國天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持續升級伊利全球品質安全管理體系,強化食品品質安全風險控制的能力。同時,伊利利用互聯網思維,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程式。奶源基地從奶牛出生即為其建立養殖檔案,原奶運輸過程實現全程視覺化GPS跟蹤,原奶入廠後採用條碼掃描,隨機編號檢測;同時,建立了生產過程的產品批次資訊跟蹤表、關鍵環節的電子資訊記錄系統、品質管制資訊的綜合集成系統和覆蓋全國的ERP網路系統,實現了產品資訊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時化和資訊化,並且與國家平臺進行對接。

另一方面,伊利是唯一一家掌控西北、內蒙古和東北等三大黃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業,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以及眾多的優質牧場,為原奶長期穩定的品質和產量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同時,伊利還在歐洲、大洋洲、美洲等積極整合全球優質奶源資源,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乳品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伊利共投入約135億元用於奶源升級與建設。2016年,伊利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多座,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達到100%,居行業首位。

第三站

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是呼和浩特市的重點建設專案,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的主會場,還是呼和浩特市重要的公益性民生基礎設施。建成後,將成為呼和浩特文化旅遊的新亮點、市民休閒度假的新場所、展示民族特色和社會進步的新視窗。

該中心定位以自然景觀為主,以體育事業和旅遊業為基礎,結合蒙古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打造以體育文化、特色文化、旅遊文化為核心的民族體育基地和綜合性旅遊基地。專案建築風格融合了草原風情以及現代元素,建設內容包括看臺主建築、標準賽道、馬廄及停車廣場等,其中看臺主建築內除了具備國際賽馬標準的所有設施外,還包含演藝大廳、搏擊館、馬文化博物館、射箭館等。項目總投資72973.2萬元,總占地2092畝。

該項目不僅是首府發展文化旅遊體育傳承的重點技術項目,也是具有亞洲一流、國際領先水準的大型群眾性文化體育休閒場館,它的建設必將推動自治區首府現代工業邁上新的臺階,推動首府創新發展、協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用發展,希望參建各方群策群力,努力將該專案打造成精品工程。

第四站

呼和塔拉草原占地面積10389畝,以種植天然牧草為主,是距呼和浩特市區最近的觀賞草原景觀之地。有人也稱其為青城的“後花園”。到了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陽廣場,也叫蘇魯錠廣場,由4根巨大的蘇魯錠及地面上巨幅太陽圖案組成。蒙古包群由1個60米直徑大型蒙古包、兩個30米直徑中型蒙古包和6個小型蒙古包及相應附屬設施構成,這就是呼和塔拉會議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在呼和塔拉會議中心西側有一個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名為薩仁湖,環湖被形狀各異的鵝卵石鋪設一圈,別有一番風情。清澈的湖水映襯著潔白的蒙古包和碧綠的草場,讓人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原野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