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祁和暉:楊慎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

或許你不知道楊慎是誰, 但你一定聽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這首《臨江仙》詞的作者, 便是人稱“有明第一博學者”的楊慎。

“楊慎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學術史、中國科舉史上的三大神話, 他是有明一代文化巨人。 ”一提起“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讚不絕口。

24歲創造科舉神話

楊慎, 字用修, 別號升庵, 出生於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家。 他的家庭在科舉史上傳為佳話, 祖父楊春是成化十七年進士, 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是成化十四年進士, 官至首輔;楊慎是楊家入仕的第三代, 正德六年, 24歲時他高中狀元。

楊慎是明朝四川地區唯一的狀元, 從小就天才過人, 2歲半識字後“日記數卷”, 少年時把唐詩宋詞元曲背了個遍。

21歲那年, 他在成都參加鄉試,

以第三名中舉。 24歲, 他和全國的舉人赴京參加會試, 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接下來的殿試環節, 他以第一名由明武宗欽點進士及第, 世稱楊狀元。 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 20出頭的楊慎始終保持前三名, 創造了科舉神話。 到了30歲左右, 楊慎已任翰林院編修, 皇室經筵講官, 明武宗這些人都直接聽了他的課。 後來他歷任會試、殿試掌卷官, 從考生搖身一變成了主考官。

“大禮議”案堅持原則

楊慎終年72歲, 在大起大落中度過了一生。 科舉考試中風光無限之後, 他因為在“大禮議”紛爭中堅持皇位繼承原則, 冒死進諫得罪了明世宗嘉靖皇帝, 從此歷經了長達30多年的大落。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15歲那年, 在楊廷和的主持下, 以外藩親王身份繼承帝位。

登基之前, 諳熟朝廷掌故的楊廷和要他過繼給伯父孝宗皇帝, 他滿口答應。 誰知登基之後, 明世宗立刻變卦, 執意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 不少朝中大臣主張禮順人情, 支持皇帝胡鬧, 而楊慎父子堅持“承祧”的原則, 率領群臣諫阻嘉靖帝, 史稱“大禮議”事件。

在這場風波之中, 嘉靖帝杖死十余大臣, 誅連刑責而貶朝臣前後200餘人。 楊廷和憤而告老還鄉, 回到新都頤養天年。 37歲的楊慎冒死挺身而出, 哭廷死諫, 兩次被打得皮開肉綻差點死去, 最後謫戍于雲南永昌衛, 服役戍邊, 永不赦免。

“司馬相如主張敢為天下先, 巴蜀人自古就有這樣的氣節, 做非常之人, 立非常之功, 行非常之事, 楊慎父子做到了。 ”祁和暉繼續講述,

“大禮議”的風波還未平息。 明代法律規定, 流放充軍的人年滿60歲, 就可以讓兒子頂替服役, 自己回家養老。 楊慎64歲申請享受這項福利, 但是不被批准。

66歲的時候, 他在川南一帶蟄伏了4年, 原本生活安定, 雲南巡撫奉旨前去捉拿, 讓這位古稀老人帶著刑具穿越三千里地, 趕回雲南繼續服刑, 兩年之後死在服刑的邊塞。

致力少數民族教育

儒家講究德治, 楊慎將德行德性合二為一, 提出德禮, 無論是大起的輝煌或者大落的逆境, 他始終堅持原則, 秉承讀書人的氣節。 哪怕服刑期間, 仍然創造了中國文化史的神話。

在雲貴高原服刑的時候, 楊慎窮其所學, 想少數民族傳播中華文化, 培養各個階層的優秀青年, 身體力行帶動西南各族民眾對祖國的向心力,

激發對中華文明的仰慕學習動力。 他不僅得到上層社會的敬重, 也贏得中下層百姓對中原文化的嚮往。 特別是楊慎到了雲南之後, 科舉及第的人數大大增長, 這點足以說明他對文化普及作出的貢獻。

滇鄉的“楊門七子”大多是進士, 都是西南兄弟民族的社會精英, 他們合力著述《雲南通志》, 主張各兄弟民族認同中華文化, 融合為一個民族, 這個觀點非常超前。 他們身體力行地促進了各民族在中華主流文化旗幟下的大融合。

潛居四川著作等身

在長達30多年的刑徒生涯——尤其晚年潛居四川南部重鎮瀘州歲月中, 楊慎成就了學術著述史稱第一的神奇。 《明史》稱其“記誦之博, 著述之富, 有明一代數稱第一”。 其實,不止是明代第一,楊慎的學術文化修養和成就也是先秦迄明世之第一。

清代人為楊慎做年譜,認為他著述400多種,而祁和暉比較認可這兩個統計資料——楊慎留下詩詞曲3132首,散文雜著269種。川師大老一代學術泰斗王文才先生撰寫《升庵學譜》,專門一部一部統計了楊慎的學術著作。祁和暉特別強調,“是269種,可不是269篇,可以說非常傳奇”。

楊慎的學術著作中包含了他對許多經史子集的研究和糾正,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比如記述了大禹治水功績的岣嶁碑,在楊慎之前無人通讀,楊慎考證之後認出這塊碑石與大禹有關,對其作了翻譯。

聊到最後,祁和暉總結道:“楊慎是對中華民族成長作出重要貢獻的偉大哲人,是中華的文化巨星。”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李孟柯 攝影 陳羽嘯

其實,不止是明代第一,楊慎的學術文化修養和成就也是先秦迄明世之第一。

清代人為楊慎做年譜,認為他著述400多種,而祁和暉比較認可這兩個統計資料——楊慎留下詩詞曲3132首,散文雜著269種。川師大老一代學術泰斗王文才先生撰寫《升庵學譜》,專門一部一部統計了楊慎的學術著作。祁和暉特別強調,“是269種,可不是269篇,可以說非常傳奇”。

楊慎的學術著作中包含了他對許多經史子集的研究和糾正,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比如記述了大禹治水功績的岣嶁碑,在楊慎之前無人通讀,楊慎考證之後認出這塊碑石與大禹有關,對其作了翻譯。

聊到最後,祁和暉總結道:“楊慎是對中華民族成長作出重要貢獻的偉大哲人,是中華的文化巨星。”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李孟柯 攝影 陳羽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