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狼來了,希特勒來了,第一時間蘇聯軍民的心態是啥樣

1。 從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轉型看戰爭的準備:

1927年10月1日, 史達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重點任務, 擴 大工業生產、實行農業集體化。 這一計畫還體現了史達林的政治方針的轉變。 史達林還正在使蘇聯不再充當世界革命領袖的角色, 而是集中力量解決國內問題。

這是戰爭爆發當天蘇聯群眾聆聽廣播。

(1941年6月22日淩晨3點, 納粹德國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 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 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 重點是大力發展本國裝備製造業, 用先進的技術裝備促進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 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

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1938年開始,

計畫重點發展國防軍事工業, 同時建設軍民兩用產業, 為未來的戰爭預作準備。 重點是航空。

這組照片就是戰爭爆發得最初事件拍攝的。

隨著二戰的爆發, 蘇聯繼續加大投資和修改原定計劃的進度。 到了1940年, 蘇聯的武器生產額達50億美元, 僅次於德國,

位居世界第二。 到了1941年, 就以85億美元的規模成為世界第一。 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在1941年6月因為蘇德戰爭爆發而中斷沒能最後完成。

照片中的很多人或許都在衛國戰爭中死去了。

面對德國、日本及義大利的擴軍及隨後國際局勢的升溫, 1938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

史達林通過發展一些和軍工業近似的民用工業, 以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作準備, 譬如擴大農用履帶拖拉機的生產, 以便在戰時可於短時間內利用其生產線來生產輕型坦克, 又或以擴大飛機生產以準備生產戰機。

2。 與希特勒賽跑——“史達林模式”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是一張紙, 但是對蘇聯而言至少有這一張紙會最大限度地贏得備戰時間。 蘇、德元首都是玩家。 希特勒曾說, 對我有用的才是條約。

距離蘇德邊境9000公里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人們仍然震驚地聽著新聞, 人們認為不久也會受到日本軍隊的襲擊

從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轉型可以看出, 史達林是有大戰略的。 “史達林模式”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政令高度暢通。 不忠於史達林就等於是背叛黨和人民。 “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 ”督促近乎瘋狂。 事實證明, 刻不容緩!

戰爭爆發初期,孩子們在躲避空襲。

在史達林的概念中,希特勒明天就要打來(換言之,有關納粹進攻的再精確的時間對於史達林來說都是滯後的。“大雷雨”僅僅是計畫)。某種意義上講,希特勒什麼時間入侵不是最重要的啦,最重要的是,史達林爭分奪秒、正在所幹的工作就是抵禦納粹最高效地工作:調度軍隊、生產武器。

3。是什麼使得蘇聯方面對於即將到來的進攻顯得毫無準備?

第一支開赴前線的蘇軍部隊

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威脅,蘇軍也在暗暗磨刀,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做著緊張的準備。

對於希特勒的閃電入侵,蘇聯不是沒有準備,而是正在拼命準備。對於開戰準備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確,對於蘇聯而言,暴風雨來的太早了。可是,對於納粹德國來說,越遲越糟糕。

蘇聯和波蘭的邊界,6月22日當天,德軍跨過了這條界線。

1939年蘇聯在的國境線上蘇聯人修建了防線,在外國的報紙上稱之為史達林防線,對波蘭的戰爭之後蘇聯的國境線向西推進了400公里。並修築了新的防線—莫洛托夫防線。可是在蘇德戰爭之前並沒有修築完成。

這是戰爭爆發前2天的蘇軍邊防部隊

1941年1月開始,工農紅軍各級軍官的課程中的“外國軍隊研究”更換為“德國軍隊研究”。

1941年的軍官學員、軍士學員和空軍飛行員學員提前畢業。以彌補快速擴軍引發的軍士官缺口。各級部隊為了彌補軍官缺口,也開辦了自己的軍士訓練班和少尉訓練班。

1941年5月,近30個師準備在保持高度隱蔽的狀態下,從蘇聯內地軍區調入邊境的西部、基輔兩個軍區。

(蘇軍邊防部隊嚴密監視德軍動向)

新出廠的T-34和KV坦克、Yak、LaGG、MiG殲擊機和伊爾裝甲強擊機也開始配發,然而這些新式武器在德國入侵時,尚沒有訓練乘員,修理備件和燃料彈藥也很缺乏,兵器本身的數量也不多裝備完好率極低(以坦克為例,只有27%的坦克可用),從而未能改變開戰初期萎靡的戰局。

1941年6月22日,德軍正在前進

1941年4-6月,根據情報系統提供的幾個“進攻日期”,工農紅軍開始對邊境警戒系統進行檢查,各軍種也開始進行戰備檢查。(例如空軍的戰備檢查就在1941年6月1日)

1941年4月,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指示,要求各部隊要按照最嚴苛的戰鬥環境和野戰條件訓練士兵。然而1941年新兵的訓練普遍在5月份才開始,直到6月22日戰爭爆發當天,邊境上很多1941年新兵沒有武器、沒有軍裝、更沒有進行軍人宣誓!

計畫規定,盧金將軍的部隊從6月15日到7月10日在基輔特別軍區境內集結完畢。

蘇聯工人正在討論最新時局,工廠並沒有停工

“我們改建了工農紅軍,並開始用現代化的裝備武裝她,但目前還不能說是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力量,總體而言,她還是一支老化的軍隊。不應該對你們隱瞞這點,不告訴你們,就等於欺騙你們。”——史達林

4。事後諸葛亮總結:

對於1941年6月22日淩晨3點這個歷史時刻,對於蘇德雙方這場較量而言,都準備不足。上半場對納粹德國有利,下半場對蘇聯有利。1942年9月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戰爭的勝負開始了轉機。

第一批士兵到前線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幾天後就死了。他們仍然樂觀,想解放他們的國家。

希特勒沒有準備好軍隊過冬的羊皮襖等(難怪蘇聯間諜彙報市場羊皮收購價沒有暴漲的行情),蘇聯沒有準備好防禦的一切。

但是最終蘇聯贏了。這是甴這場戰爭的性質決定的。正義必勝!

戰爭爆發初期,孩子們在躲避空襲。

在史達林的概念中,希特勒明天就要打來(換言之,有關納粹進攻的再精確的時間對於史達林來說都是滯後的。“大雷雨”僅僅是計畫)。某種意義上講,希特勒什麼時間入侵不是最重要的啦,最重要的是,史達林爭分奪秒、正在所幹的工作就是抵禦納粹最高效地工作:調度軍隊、生產武器。

3。是什麼使得蘇聯方面對於即將到來的進攻顯得毫無準備?

第一支開赴前線的蘇軍部隊

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威脅,蘇軍也在暗暗磨刀,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做著緊張的準備。

對於希特勒的閃電入侵,蘇聯不是沒有準備,而是正在拼命準備。對於開戰準備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確,對於蘇聯而言,暴風雨來的太早了。可是,對於納粹德國來說,越遲越糟糕。

蘇聯和波蘭的邊界,6月22日當天,德軍跨過了這條界線。

1939年蘇聯在的國境線上蘇聯人修建了防線,在外國的報紙上稱之為史達林防線,對波蘭的戰爭之後蘇聯的國境線向西推進了400公里。並修築了新的防線—莫洛托夫防線。可是在蘇德戰爭之前並沒有修築完成。

這是戰爭爆發前2天的蘇軍邊防部隊

1941年1月開始,工農紅軍各級軍官的課程中的“外國軍隊研究”更換為“德國軍隊研究”。

1941年的軍官學員、軍士學員和空軍飛行員學員提前畢業。以彌補快速擴軍引發的軍士官缺口。各級部隊為了彌補軍官缺口,也開辦了自己的軍士訓練班和少尉訓練班。

1941年5月,近30個師準備在保持高度隱蔽的狀態下,從蘇聯內地軍區調入邊境的西部、基輔兩個軍區。

(蘇軍邊防部隊嚴密監視德軍動向)

新出廠的T-34和KV坦克、Yak、LaGG、MiG殲擊機和伊爾裝甲強擊機也開始配發,然而這些新式武器在德國入侵時,尚沒有訓練乘員,修理備件和燃料彈藥也很缺乏,兵器本身的數量也不多裝備完好率極低(以坦克為例,只有27%的坦克可用),從而未能改變開戰初期萎靡的戰局。

1941年6月22日,德軍正在前進

1941年4-6月,根據情報系統提供的幾個“進攻日期”,工農紅軍開始對邊境警戒系統進行檢查,各軍種也開始進行戰備檢查。(例如空軍的戰備檢查就在1941年6月1日)

1941年4月,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指示,要求各部隊要按照最嚴苛的戰鬥環境和野戰條件訓練士兵。然而1941年新兵的訓練普遍在5月份才開始,直到6月22日戰爭爆發當天,邊境上很多1941年新兵沒有武器、沒有軍裝、更沒有進行軍人宣誓!

計畫規定,盧金將軍的部隊從6月15日到7月10日在基輔特別軍區境內集結完畢。

蘇聯工人正在討論最新時局,工廠並沒有停工

“我們改建了工農紅軍,並開始用現代化的裝備武裝她,但目前還不能說是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力量,總體而言,她還是一支老化的軍隊。不應該對你們隱瞞這點,不告訴你們,就等於欺騙你們。”——史達林

4。事後諸葛亮總結:

對於1941年6月22日淩晨3點這個歷史時刻,對於蘇德雙方這場較量而言,都準備不足。上半場對納粹德國有利,下半場對蘇聯有利。1942年9月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戰爭的勝負開始了轉機。

第一批士兵到前線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幾天後就死了。他們仍然樂觀,想解放他們的國家。

希特勒沒有準備好軍隊過冬的羊皮襖等(難怪蘇聯間諜彙報市場羊皮收購價沒有暴漲的行情),蘇聯沒有準備好防禦的一切。

但是最終蘇聯贏了。這是甴這場戰爭的性質決定的。正義必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