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官婉兒葬事如何

招魂葬是虛擬的葬禮, 是在屍首全無情況下為了禮數不得已而為之, 朝廷不會輕易進行。 作為罪人的上官婉兒即使當時屍體已經找不到, 朝廷也不會為其行什麼招魂葬。 當然婉兒的墓中究竟有無屍骨, 以及墓的情況究竟如何, 還有待考古發現以證明。

近日媒體報導了武則天女官上官婉兒墓葬的發現。 上官婉兒其人其事早先曾編入話劇, 又因近年電視劇的播出, 以致一般百姓都耳熟能詳。 墓的發現使得其生平及葬事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引起了不少的關注。 但目前的報導十分簡略, 從中僅能知道其墓距唐長安城約二十五公里,

形制是帶有五個天井的單室磚券墓。 但室內無棺槨, 僅發現少量性質未定的碎骨, 並存有一方楷書墓誌和志蓋。 墓誌記載其葬于景雲元年(西元710年)八月, 志蓋上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 表明其人確實是以二品的昭容入葬。 其室內並無盜洞卻破壞嚴重, 以此為上官婉兒的葬事留下了諸多懸念。

史書關於婉兒的死記載很簡單, 只說韋後和安樂公主毒害中宗, 婉兒作為同黨也深陷其中。 只是她早因節湣太子李重俊謀反事看出依附韋氏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自是心附帝室, 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 當其年六月庚子(二十日)李隆基沖入宮中時, 她拿出之先草擬的遺制, 表示已有使相王(李隆基父、中宗之弟睿宗)參政的謀畫,

卻仍然沒有獲得赦免而被當即“斬於旗下”。

其後婉兒的葬事如何, 完全沒有記載。 但是《舊唐書·後妃傳》說韋後與安樂公主被梟首展於東市, “翌日, 敕收後屍, 葬以一品之禮, 追貶為庶人。 安樂公主葬以三品之禮, 追貶為悖逆庶人”。 “翌日”就是明日, 唐朝的帝王後妃陵墓都是死後再建, 雖然被殺被貶, 但是既然按品禮葬, 再草率也不能第二天即辦, 所以次日收屍後入葬大概還等了一段時間。 根據記載, 韋後貶為庶人的詔書是在睿宗即位後的景雲元年七月乙亥(二十六日)頒下, 下令禮葬大體在此同時。 婉兒如何入葬不知, 但以二品入葬的決定恐怕也是在這個時候, 真正完成葬事可能在八月以後,

所以婉兒的墓誌如果說在八月時間是吻合的。

只是三人雖然都是所謂“禮葬”, 但非正常死亡下的屍首存留就不好說了。 包括睿宗的詔書也說“親有遷幽之義, 無戮辱之典。 倉卒之時, 亂兵所及, 致不以禮, 深用憮然, 宜矜罪戾, 且慰泉壤”, 可見當時都有“戮辱”之實。 但凡反抗朝廷, 有“悖逆”罪名的人, 在唐律是列入“十惡”之中, 大體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高宗、武則天以來尤其殘酷。

例如唐初外戚、功臣柴紹的兒子柴令武尚巴陵公主, 永徽中公主和房玄齡兒子房遺愛謀反, 令武連坐。 朝廷“遣使收之, 行至華陰自殺, 仍戮其屍, 公主賜死”, 是人死了屍首也要再戮一遍。 高宗朝宰相郝處俊, 自己死時非常風光, 不但高宗親至“光順門, 舉哀一日不視事”,

給與高額的賻贈, 而且令百官赴哭, 給靈轝並將家口遞送還鄉, 官供葬事。 但是由於他的孫子郝象賢坐事伏誅, 臨刑言多不順, 招致則天大怒, 令斬首後再支解其身體, 併發其父母墳墓, 焚燒屍體, 郝處俊也被斫棺毀柩。 武則天時李世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叛, 兵敗後被追削祖父官爵, 剖墳斫棺, 複本姓徐氏。 一人犯罪牽連已葬的父祖都被毀屍滅跡, 本人的屍首自不用說。

還有武三思與武崇訓父子被節湣太子李重俊所殺, 重俊失敗又被左右殺害。 中宗將其首獻於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 但是李隆基取勝後, 不但活著的“武氏宗屬, 誅死流竄殆盡”, 而且追削武三思父子的官爵諡號, “斫棺暴屍, 平齊墳墓”。 竇懷貞諂事韋後和安樂公主,

取韋後乳母為妻, 號稱“國■”(■意為父), 韋氏敗後他投奔太平公主, 結果公主與李隆基矛盾激化, 欲謀作亂事泄, 懷貞懼罪, 投水而死, 追戮其屍, 改姓毒氏。 足見政治鬥爭你死我活, 斫棺戮屍是常見的報復手段。

更何況看看上官婉兒死時的情況, 也不難得知宮廷內外殺戮現場的混亂。 據說李隆基聯合了羽林軍首領葛福順等攻入玄武門, 殺死三人後, 又分遣萬騎收捕韋後餘黨。 當時不僅中書令宗楚克及其弟、左僕射韋巨源被殺, 馬秦客、楊均、葉靜能這些韋氏徒黨也被梟首, 而且兵部侍郎崔日用還率軍殺入韋氏親族聚居的城南杜曲, “繈褓兒無免者, 諸杜濫死非一”。 杜曲、韋曲是門宗強盛的韋、杜兩大家族的聚居地, 民間歷來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其時韋氏被滅族,連杜氏也無辜受害,官兵大開殺戒,嬰兒不免、血肉狼藉的場面可以想見。且兵眾踐踏之下,首罪者的頭顱、屍身能否存留更是一個問題。

另外,如果沒有朝廷的允許,無論家屬或親戚朋友都是不敢光明正大去收屍的,當然也不能舉行切合本人級別身份的葬禮。韋後及安樂公主的收葬乃朝廷明令,上官婉兒恐怕也不例外。其墓葬和墓室、俑人等都是二品的規格,而且磚券的墓室在短時間內修成也要費不少人力人工,如若不是朝廷下令,有關部門按制執行,是不可能有此規模設施的。其葬事應當是完成的,只是其屍身是否保存完整不得而知。

其實,即使本人屍身完整,棺柩俱全,也難保一定能入土為安。因為不但子孫犯罪殃及父祖,即自身由於某些政治原因或者死後發現罪責也可以被斫棺棄屍。上官婉兒沒有直系親屬,受後世牽連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否會由於其他原因而墓室被官家所毀呢?須知在此之後不久還有一樁公案,這就是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企圖政變和最終被殺。

史書說太平公主多權略,武后以為“類己”,婉兒由於武則天之故,與太平的關係自然密切。太平公主于中宗朝權柄不殊,中宗崩後,立溫王重茂為太子,以韋後和相王輔政的遺制就是由太平公主和婉兒同擬。玄宗朝宰相張說在為婉兒文集題序的最後說:“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嘗共遊東辟,同宴北渚,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管之殘言,悲素扇之空篋,上聞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敘蘭台之新集,凡若干卷列之如左。”意思是太平公主由於昔日的同行共處,悲憫婉兒的死亡,痛惜其才情的流逝,故以保存宮廷故事為名,請求皇帝將其著作收為文集。也就是說,婉兒的文集其實不是常說的由唐玄宗,而是由太平公主在其死後不久就提出編纂了,時在太平被殺之前,可見兩人感情之深。太平公主被玄宗及其手下認為是凶滑無比,相比韋後和安樂,對玄宗政權更有切身之害、錐膚之痛。那麼,玄宗會不會因為發現婉兒與太平勾結的更多罪證,或者從對太平的憎恨殃及婉兒,追加其罪而下令再行拋棺棄屍呢?當然這樣說目前尚無依據,只是一種揣測罷了。

總之,李、武政權的帝位和奪權之爭一直延續到玄宗朝,其間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參與者的命運自然因政變而死生。不過大多數政敵常常不是直接被殺,而是被放逐遠地,歷來對重大犯罪也都是如此,皇子王孫概不例外。武則天時代李氏子孫就多被放逐遠州,他們常常是流放後再被殺,或者因條件艱苦而病亡。而一旦貶官流放,本人及家屬無論生死,沒有朝廷的赦免是不能回到京師的,所以死後大多也只能葬在貶所,只有獲得朝廷批准才能將棺木或屍骨重新遷歸京師。

中宗至玄宗是為流貶者平反最多的時期,皇族或外戚被平反遷葬後,往往重新舉行隆重葬禮。章懷太子李賢和中宗李顯都有過流放的歷史。李賢被流于巴州,死于武則天酷吏丘神勣之手。雖得追封雍王,但直到中宗反正,才由其子迎柩還京。睿宗景雲二年(711),又被追贈太子。據他先後的兩方墓誌說,朝廷派遣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楊玄琰和正議大夫、太子率更令賀蘭琬為其監護喪事,冊贈司徒,陪葬乾陵,自京給鼓吹直達墓所,說明葬禮是按照皇帝下詔葬事、有護喪使的“詔葬”標準進行的。其妃房先忠之女也得合葬。房先忠之女是高宗親自看中配與李賢為妻的,但從不久前公佈的房先忠墓誌來看,他卻受李賢牽連流配五嶺之外的辯州。死後“崎嶇靈櫬,狼狽荒陬”,雖然被千辛萬苦歸返鄭州,卻只能“權殯道側”,直到中宗景龍二年(708),才得與妻子合葬,歸入其父房仁裕陪葬昭陵的墳塋旁。

無獨有偶,中宗的岳家韋氏也未能倖免。韋後父玄真被配流欽州,其子四人也死于容州。中宗復辟後,與韋後親自為岳父全家舉行遷葬之禮。可以知道的是,當時不僅贈後父為太師、酆王,所謂“廟號褒徳,陵號榮先”,竟給以帝王陵、廟的名義;韋後的兄弟們也都封王陪葬。韋後弟韋泂的墓誌記載了為其送葬的儀式。葬禮不僅有喪事官給,賻贈粟帛等優厚待遇,且竟用了禮部尚書韋溫、太子詹事陸頌、秘書監虢王李邕、試雍州司馬崔日用等四人護喪,唐朝皇帝下詔葬事一般只有護喪使二人,護喪使一次用四人的規格極為少見。墓誌還誇耀了葬事“賜東園秘器,葬日給班劍卌人,羽葆鼓吹儀仗,送至墓所往還。長安調卒,將作穿土。會五月之侯家,交兩宮之節使。車徒成列,達靈文之寢園;鐃吹相喧,震京兆之阡陌”的諸般待遇和熱烈氣氛。“長安調卒,將作穿土”,是說喪事鹵簿皆由官給兵卒組成,並由將作監為之造墓。班劍卌(四十)人和羽葆鼓吹儀仗也是給詔葬大臣的最高禮遇。可見葬禮處處踵事增華,帝子皇孫也無從相比。為給其送葬,不但大臣都排列在城西青門之外,中宗和韋後也親赴長樂宮等著喪車經過。更奇特的是,葬禮竟然還為韋泂選配了崔道猷女以行冥婚,可以說已是遷葬儀式的登峰造極。

當然,對絕大多數歸葬的官員來說,並不會有這樣的榮耀。他們最多只是獲得贈官,而未必會有經濟補償和重大儀式。相反,他們的棺柩及其家屬的回歸往往歷經千辛萬苦,甚至要動用所有身家積蓄並借助親朋之力。但是對家族而言,能夠將屍柩遺骨遷返另葬已經是最大的心願,不僅唐前期如此,唐後期也是如此。唐朝的著名宰相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劉晏、宋申錫、李德裕等也都有著被殺被貶,而終究棺柩回歸的過程。唐代風俗,特重歸葬。犯罪官員的遷葬回歸,也成為其中引人注目的特殊一景。

回過頭來再說上官婉兒的葬事。婉兒的葬事自然與平反遷葬等無關。但是,墓葬中棺木全無的情況確實給人留下了疑問。我們已經談到了屍體可能不全或者棺木被毀的情況,那麼唐朝有沒有墓塚中確實不見屍骨的實例呢?這就要說到一種特殊的葬式——招魂葬。

招魂葬由來久遠。傳說黃帝有衣冠塚在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北),後世即將無屍骨的招魂葬作為一種葬式。據說漢高祖起兵野戰,其父母喪于黃鄉,天下平定後,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漢以後朝廷、民間都有行之,儘管歷代禮家多有非議,但史書的記載卻說明招魂葬歷久不絕。

唐朝廷的招魂葬是起自中宗和思皇后趙氏。趙氏是中宗為太子時所納的妃。母高祖女常樂公主,為武則天所惡,妃也被幽禁廢死。其父趙瓌參加越王貞謀反被殺,常樂公主坐死。神龍元年贈後諡為恭皇后。中宗既崩將葬定陵,必須選擇陪祔的皇后。時韋後已得罪,定議改後祔葬,追諡“和思”。但皇后原來葬在何處已經不知道了,所以決定實行招魂祔葬之禮。太常博士彭景直上言,說古無招魂葬之禮,不可備棺槨和棺車。宜據《漢書·郊祀志》所言葬黃帝衣冠於橋山的故事,以皇后褘衣(禮服)於陵所寢宮招魂,置衣於魂轝(即安置靈魂牌位的車)上,乙太牢告祭。並將衣移放寢宮,置於禦榻之右,再以衾被覆蓋而祔葬,於是最後的葬禮就這樣形成了。

此後可以知道的是,睿宗即位後,為他的兩位妃子,即昭成、肅明二後也舉行了同樣的葬禮。二妃都是被武則天所殺,景雲元年追諡皇后,將招魂葬行於東都洛陽城南,分別葬入靖陵和惠陵。睿宗崩,均被遷祔橋陵。還有唐後期憲宗為其曾祖母沈氏也舉行了類似的儀式。沈氏是代宗妃、德宗母,安史之亂中失散洛陽,生死未卜,德宗即位多年尋訪未果。故憲宗永貞即位,在舉辦德宗葬禮時,也為沈氏的魂靈找到歸宿。這就是事先準備好皇后褘衣一副,在為德宗送葬的同日為曾太皇太后沈氏發哀,令內官以褘衣置於幄內,並擇日將其祔廟,並祔于代宗元陵寢宮,其祔葬之意是與上面相同的。

招魂葬是虛擬的葬禮,是在屍首全無的情況下,為了禮數不得已而為之,朝廷不會輕易進行。以上幾位皇后的死完全是因宮廷政爭或者戰亂所導致。為她們舉辦招魂葬也是為其正名和復位,這與上官婉兒的情況完全是相反的。可以說,作為罪人的婉兒即使當時屍體已經找不到,朝廷也不會為其行什麼招魂葬。當然婉兒的墓中究竟有無屍骨,以及墓的情況究竟如何,還有待考古發現以證明。不過若能因此更多地復原一段唐朝真實的歷史,婉兒墓發掘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民間歷來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其時韋氏被滅族,連杜氏也無辜受害,官兵大開殺戒,嬰兒不免、血肉狼藉的場面可以想見。且兵眾踐踏之下,首罪者的頭顱、屍身能否存留更是一個問題。

另外,如果沒有朝廷的允許,無論家屬或親戚朋友都是不敢光明正大去收屍的,當然也不能舉行切合本人級別身份的葬禮。韋後及安樂公主的收葬乃朝廷明令,上官婉兒恐怕也不例外。其墓葬和墓室、俑人等都是二品的規格,而且磚券的墓室在短時間內修成也要費不少人力人工,如若不是朝廷下令,有關部門按制執行,是不可能有此規模設施的。其葬事應當是完成的,只是其屍身是否保存完整不得而知。

其實,即使本人屍身完整,棺柩俱全,也難保一定能入土為安。因為不但子孫犯罪殃及父祖,即自身由於某些政治原因或者死後發現罪責也可以被斫棺棄屍。上官婉兒沒有直系親屬,受後世牽連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否會由於其他原因而墓室被官家所毀呢?須知在此之後不久還有一樁公案,這就是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企圖政變和最終被殺。

史書說太平公主多權略,武后以為“類己”,婉兒由於武則天之故,與太平的關係自然密切。太平公主于中宗朝權柄不殊,中宗崩後,立溫王重茂為太子,以韋後和相王輔政的遺制就是由太平公主和婉兒同擬。玄宗朝宰相張說在為婉兒文集題序的最後說:“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嘗共遊東辟,同宴北渚,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管之殘言,悲素扇之空篋,上聞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敘蘭台之新集,凡若干卷列之如左。”意思是太平公主由於昔日的同行共處,悲憫婉兒的死亡,痛惜其才情的流逝,故以保存宮廷故事為名,請求皇帝將其著作收為文集。也就是說,婉兒的文集其實不是常說的由唐玄宗,而是由太平公主在其死後不久就提出編纂了,時在太平被殺之前,可見兩人感情之深。太平公主被玄宗及其手下認為是凶滑無比,相比韋後和安樂,對玄宗政權更有切身之害、錐膚之痛。那麼,玄宗會不會因為發現婉兒與太平勾結的更多罪證,或者從對太平的憎恨殃及婉兒,追加其罪而下令再行拋棺棄屍呢?當然這樣說目前尚無依據,只是一種揣測罷了。

總之,李、武政權的帝位和奪權之爭一直延續到玄宗朝,其間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參與者的命運自然因政變而死生。不過大多數政敵常常不是直接被殺,而是被放逐遠地,歷來對重大犯罪也都是如此,皇子王孫概不例外。武則天時代李氏子孫就多被放逐遠州,他們常常是流放後再被殺,或者因條件艱苦而病亡。而一旦貶官流放,本人及家屬無論生死,沒有朝廷的赦免是不能回到京師的,所以死後大多也只能葬在貶所,只有獲得朝廷批准才能將棺木或屍骨重新遷歸京師。

中宗至玄宗是為流貶者平反最多的時期,皇族或外戚被平反遷葬後,往往重新舉行隆重葬禮。章懷太子李賢和中宗李顯都有過流放的歷史。李賢被流于巴州,死于武則天酷吏丘神勣之手。雖得追封雍王,但直到中宗反正,才由其子迎柩還京。睿宗景雲二年(711),又被追贈太子。據他先後的兩方墓誌說,朝廷派遣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楊玄琰和正議大夫、太子率更令賀蘭琬為其監護喪事,冊贈司徒,陪葬乾陵,自京給鼓吹直達墓所,說明葬禮是按照皇帝下詔葬事、有護喪使的“詔葬”標準進行的。其妃房先忠之女也得合葬。房先忠之女是高宗親自看中配與李賢為妻的,但從不久前公佈的房先忠墓誌來看,他卻受李賢牽連流配五嶺之外的辯州。死後“崎嶇靈櫬,狼狽荒陬”,雖然被千辛萬苦歸返鄭州,卻只能“權殯道側”,直到中宗景龍二年(708),才得與妻子合葬,歸入其父房仁裕陪葬昭陵的墳塋旁。

無獨有偶,中宗的岳家韋氏也未能倖免。韋後父玄真被配流欽州,其子四人也死于容州。中宗復辟後,與韋後親自為岳父全家舉行遷葬之禮。可以知道的是,當時不僅贈後父為太師、酆王,所謂“廟號褒徳,陵號榮先”,竟給以帝王陵、廟的名義;韋後的兄弟們也都封王陪葬。韋後弟韋泂的墓誌記載了為其送葬的儀式。葬禮不僅有喪事官給,賻贈粟帛等優厚待遇,且竟用了禮部尚書韋溫、太子詹事陸頌、秘書監虢王李邕、試雍州司馬崔日用等四人護喪,唐朝皇帝下詔葬事一般只有護喪使二人,護喪使一次用四人的規格極為少見。墓誌還誇耀了葬事“賜東園秘器,葬日給班劍卌人,羽葆鼓吹儀仗,送至墓所往還。長安調卒,將作穿土。會五月之侯家,交兩宮之節使。車徒成列,達靈文之寢園;鐃吹相喧,震京兆之阡陌”的諸般待遇和熱烈氣氛。“長安調卒,將作穿土”,是說喪事鹵簿皆由官給兵卒組成,並由將作監為之造墓。班劍卌(四十)人和羽葆鼓吹儀仗也是給詔葬大臣的最高禮遇。可見葬禮處處踵事增華,帝子皇孫也無從相比。為給其送葬,不但大臣都排列在城西青門之外,中宗和韋後也親赴長樂宮等著喪車經過。更奇特的是,葬禮竟然還為韋泂選配了崔道猷女以行冥婚,可以說已是遷葬儀式的登峰造極。

當然,對絕大多數歸葬的官員來說,並不會有這樣的榮耀。他們最多只是獲得贈官,而未必會有經濟補償和重大儀式。相反,他們的棺柩及其家屬的回歸往往歷經千辛萬苦,甚至要動用所有身家積蓄並借助親朋之力。但是對家族而言,能夠將屍柩遺骨遷返另葬已經是最大的心願,不僅唐前期如此,唐後期也是如此。唐朝的著名宰相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劉晏、宋申錫、李德裕等也都有著被殺被貶,而終究棺柩回歸的過程。唐代風俗,特重歸葬。犯罪官員的遷葬回歸,也成為其中引人注目的特殊一景。

回過頭來再說上官婉兒的葬事。婉兒的葬事自然與平反遷葬等無關。但是,墓葬中棺木全無的情況確實給人留下了疑問。我們已經談到了屍體可能不全或者棺木被毀的情況,那麼唐朝有沒有墓塚中確實不見屍骨的實例呢?這就要說到一種特殊的葬式——招魂葬。

招魂葬由來久遠。傳說黃帝有衣冠塚在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北),後世即將無屍骨的招魂葬作為一種葬式。據說漢高祖起兵野戰,其父母喪于黃鄉,天下平定後,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漢以後朝廷、民間都有行之,儘管歷代禮家多有非議,但史書的記載卻說明招魂葬歷久不絕。

唐朝廷的招魂葬是起自中宗和思皇后趙氏。趙氏是中宗為太子時所納的妃。母高祖女常樂公主,為武則天所惡,妃也被幽禁廢死。其父趙瓌參加越王貞謀反被殺,常樂公主坐死。神龍元年贈後諡為恭皇后。中宗既崩將葬定陵,必須選擇陪祔的皇后。時韋後已得罪,定議改後祔葬,追諡“和思”。但皇后原來葬在何處已經不知道了,所以決定實行招魂祔葬之禮。太常博士彭景直上言,說古無招魂葬之禮,不可備棺槨和棺車。宜據《漢書·郊祀志》所言葬黃帝衣冠於橋山的故事,以皇后褘衣(禮服)於陵所寢宮招魂,置衣於魂轝(即安置靈魂牌位的車)上,乙太牢告祭。並將衣移放寢宮,置於禦榻之右,再以衾被覆蓋而祔葬,於是最後的葬禮就這樣形成了。

此後可以知道的是,睿宗即位後,為他的兩位妃子,即昭成、肅明二後也舉行了同樣的葬禮。二妃都是被武則天所殺,景雲元年追諡皇后,將招魂葬行於東都洛陽城南,分別葬入靖陵和惠陵。睿宗崩,均被遷祔橋陵。還有唐後期憲宗為其曾祖母沈氏也舉行了類似的儀式。沈氏是代宗妃、德宗母,安史之亂中失散洛陽,生死未卜,德宗即位多年尋訪未果。故憲宗永貞即位,在舉辦德宗葬禮時,也為沈氏的魂靈找到歸宿。這就是事先準備好皇后褘衣一副,在為德宗送葬的同日為曾太皇太后沈氏發哀,令內官以褘衣置於幄內,並擇日將其祔廟,並祔于代宗元陵寢宮,其祔葬之意是與上面相同的。

招魂葬是虛擬的葬禮,是在屍首全無的情況下,為了禮數不得已而為之,朝廷不會輕易進行。以上幾位皇后的死完全是因宮廷政爭或者戰亂所導致。為她們舉辦招魂葬也是為其正名和復位,這與上官婉兒的情況完全是相反的。可以說,作為罪人的婉兒即使當時屍體已經找不到,朝廷也不會為其行什麼招魂葬。當然婉兒的墓中究竟有無屍骨,以及墓的情況究竟如何,還有待考古發現以證明。不過若能因此更多地復原一段唐朝真實的歷史,婉兒墓發掘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