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26年 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公眾版權意識顯著提高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於1990年9月通過、1991年6月開始施行, 並於2001年、2010年作過兩次修改。 26年來, 我國在著作權法實施方面主要取得了六大成效, 即: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著作權法律體系, 實現了有法可依;建立了司法與行政並行的雙軌制保護體系, 著作權保護狀況明顯改善;著作權服務體系初具雛形, 充分發揮了社會共治作用;著作權產業快速崛起, 著作權貿易蓬勃發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加強, 中國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普法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展開, 公眾版權意識顯著提高。

著作權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自1990年9月著作權法頒佈並於次年實施以來, 全國人大將侵犯著作權罪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先後頒佈實施了《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6部行政法規和10部部門規章,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13部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檔。 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湖北、內蒙古、廣西等多個省(區、市), 圍繞著作權法, 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8部著作權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 以著作權法為統領和核心, 由多層次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作權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司法與行政並行的雙軌制是我國著作權保護的特色和優勢。 2010年至2016年, 人民法院共受理智慧財產權民事一審案件521807件,

其中, 著作權一審案件393577件, 占比高達75.42%。 2005年至2016年, 全國各級著作權行政執法部門共辦理行政處罰案件7.63萬件, 移送司法機關案件3362件, 收繳各類侵權盜版製品超過4.7億件, 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案件322件。 特別是2005年以來, 國家版權局等有關部門連續12年聯合開展的“劍網行動”, 有效淨化了網路版權保護環境。

版權產業迅猛發展

自1994年我國啟動著作權登記工作以來, 著作權登記數量逐年攀高, 2016年超過200萬件。 自1992年我國成立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以來, 目前已批准設立5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促進了音樂、音像、攝影、文字和電影等作品的使用傳播。 此外, 我國還批准8家涉外著作權認證機構在華開展涉外著作權的認證和聯絡工作,

對於履行相關國際義務、推動我國著作權走出去起到了積極作用。

26年來, 以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電腦軟體、資訊網路等產業為代表的著作權產業迅猛發展, 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2015年我國著作權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 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占比高達9%至12%, 接近或超過一些歐美國家的水準。 我國還積極參與著作權國際規則的制定和調整, 相繼簽署、加入和批准了8部著作權國際條約。 2012年6月, 我國政府協助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北京召開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 推動並成功締結《視聽表演北京條約》, 成為該組織近20年來首次締結的著作權國際條約,

也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多邊國際條約。

目前, 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我國公眾著作權意識顯著提高。 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年度調查中, 著作權權利人近5年滿意度持續上升, 2016年達到74.8分。

獨家|專業|原創|深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