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人工智慧成科幻片“寵兒”

隨著近日《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在國內熱映, 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邁克爾·貝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變形金剛》系列迎來了第十個年頭。 從2007年第一部影片上映, 該系列就憑藉其宏大的機器人宇宙觀和炫酷震撼的特效場面, 讓擎天柱和威震天兩派機器人形象深入人心, 以它們為代表的人工智慧也在各大科幻片中斬獲一批又一批的擁躉。

7月8日, 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了一場以“從《變形金剛》看電影技術”為主題的講座, 由著名影評人嚴蓬擔綱主講, 解析科幻片中人工智慧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角色分類逐步細化

不論是《終結者》中冷漠而又剽悍的T-800, 《阿凡達》中潘朵拉星球上智慧簡樸的Navi族人, 還是《異形:契約》中恐怖野蠻的掠奪者, 人工智慧充當的角色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螢屏上, 帶給觀眾耳目一新、超然現實的觀感體驗。

“雖然大家在科幻片中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但總的來說, 人工智慧扮演的角色還是有大致分類的, 並呈現細化的趨勢。 ”嚴蓬介紹, 目前科幻片中大致有這三種人工智慧形象:robot、android和cyborg。 robot一般是指有著大鐵殼、機械連杆的機器人, 依靠驅動裝置和控制系統等複雜構造實現運動, 類似于《變形金剛》系列中的汽車人, 充滿機械金屬的厚重感;而android是指外表酷似人類、擁有思維和情感的機器人, 就像《異形:契約》中的生化人大衛,

不僅具有超越阿爾法狗的運算能力、認知能力, 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cyborg, 即是生化電子人, 音譯為賽柏格, 類似於影片《鋼骨》中維克多一角, 擁有半人半機器的獨特構造。

據嚴蓬介紹, 人工智慧在科幻片中主要起到三個作用。

一是渲染未知、恐怖的氛圍。 除了少數諸如《機器人總動員》《超能陸戰隊》等比較輕鬆溫情的科幻片, 大多數科幻片中人工智慧充當的角色還是具有危險、未知和恐怖氣息的。 “它們之所以恐怖, 就在於我們和它們之間沒有可商量的餘地, 它們是不可摧毀的。 ”嚴蓬介紹, 在《終結者》《駭客帝國》和《異形》系列等科幻大片中, 人工智慧角色都具有極高的智商和極強的能力, 人類不能夠對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二是引發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擔憂。 佛洛德的“恐怖穀理論”中就提到, 當機器人的模擬度和智商能力超過一個臨界點時, 人類對其的好感度就會突然降低, 變得反感、恐懼和擔憂, 直至穀底, 稱之為“恐怖穀”。 因此, 大部分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 都試圖去警惕人類, 要擔憂和防止人工智慧不斷演變進化而最終失控, 進而入侵、挑戰人類的生活。

三是製造矛盾, 引起衝突。 人工智慧扮演的“壞角色”也構成了影片敘事線中的矛盾衝突點。 嚴蓬說:“沒有人想看一部憧憬美好未來的科幻片, 人們想要的, 就是被強大的人工智慧所支配的恐懼感, 然後再親自消滅它們。 ”

未來或許更高階

從最早的終結者,

到如今的異形, 科幻影片中人工智慧更迭換代的速度十分迅速, 這也讓我們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產生了好奇:人工智慧將朝著什麼樣的方向進化演變?人工智慧的影片是否能突破套路化重圍, 產生新意?

“提到人工智慧, 就不得不提虛擬空間, 因為這是更系統、更高階的人工智慧。 ”嚴蓬談道。 之前大多數的人工智慧, 都是單獨存在於某一具體環境之中的個體, 彼此獨立相生。 但如今, 越來越多的科幻片導演開始青睞于構造一個宏大、互相關聯的虛擬空間, 人工智慧在其間會得到更充分、更生動的展現。

“虛擬空間”是近幾年在科幻電影中一個比較火的概念, 以《盜夢空間》和《駭客帝國》為代表, 隨著盜夢者和網路駭客深入頭腦空間和程式空間,

讓不少影迷大呼過癮。 “作為一種未來形態, 它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嚴蓬解釋道, 既然虛擬空間是“升級組合版”的人工智慧, 那它在更加智慧化和宏闊化的同時, 也不可避免地和人工智慧一樣, 存在著諸多弊端, 甚至潛伏著危險。 “比如真實與虛擬的界限變得模糊、身份認證變得不可靠、自由被限制等等。 倘若問題得到解決, 虛擬空間下的人工智慧影片將會突破套路化, 迎來嶄新的面貌。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