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應對寶寶成長中的退步——小寶的臭臭風雲

孩子的成長之路總有各種波折, 前進兩部, 後退一步是常有的事情。 很多情況相信父母並不陌生, 已經學會走路的小寶, 不知怎麼的特別不愛走路而是堅持讓爸爸媽媽抱著;原本已經自己能夠動手吃掉一大半的飯, 卻轉而偏要靠奶奶姥姥喂著吃, 如果是你, 你會怎麼反應呢?

不少父母也會感到困惑, 也有父母感到惱火, 明明已經學會, 孩子卻又退步, 是故意耍賴?誠心搗蛋?還是能力真的下滑了呢?其實, 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原本擅長的工作, 因為疲勞或者心情不好, 而無法勝任,

原本能夠勝任的活計, 因為體力下降或者注意力渙散, 而出現偏差。

在多數情況下, 成長的波折只是小插曲, 磕磕絆絆的情況會隨著孩子的進步而慢慢退去, 但是也有一些父母硬是在孩子需要支援和寬容的時候, 做了很多錯誤的努力, 輕則拖了孩子的後腿, 嚴重的給成長埋下了隱患, 甚至給孩子留下了不容易過去的陰影。

小寶是個白白淨淨的小男孩, 個性溫和而略敏感, 最具標誌性的樣子就是靦腆地笑笑, 和大多數孩子差不多, 小寶過了一歲半就基本上能控制便便了。 每次大便來臨, 他會停下當時的活動, 屁股微微向後翹起, 小臉憋的微紅, 等著媽媽或者阿姨來支援;這時候媽媽和阿姨見狀通常會立即送上便盆,

然後幫寶寶脫下褲子。 待完成任務之後, 隨機評論一番, 諸如“啊, 好臭臭”“好大一堆啊”之類。

小寶預備小便的時候會輕鬆一些, 通常只是劈開雙腿站定, 如果能夠等到媽媽或者阿姨備好尿壺, 釋放之後便能得到一番誇獎。 有時候家人反應慢了, 他便轉向地板相對空曠的一側, 盡情痛快而不顧其他了, 而媽媽和阿姨多半也是“嘖嘖”地收拾戰場, 偶然說一句“小寶下回叫媽媽啊, 等有尿壺再噓噓”。

然而, 小寶到了兩歲後, 出了大事, 他居然把大便拉在衣櫥裡面了!

事情源於小寶2歲生日那天, 家人為了給小寶好好過一個生日, 請來不少親朋好友開派對, 一來是高興, 二來爸爸媽媽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早教成果, 前半程開的非常順利,

至愛親朋和幾個大小孩子玩的非常開心, 但是後半程大人們酒足飯飽略感疲憊, 孩子們依然精力充沛, 意猶未盡, 屋子裡面突然出現了一股臭味兒, 小寶媽媽立刻循著氣味探查, 發現蹲在地上玩小汽車的小寶把大便拉在褲子裡了。 媽媽和阿姨一邊數落一邊急忙清理, 爸爸則在一邊嚴厲訓斥了一番以解尷尬之情。

然而從那天起, 小寶的出恭就出現了嚴重問題, 起初在媽媽反復提醒“不要拉在褲子上”的情況下, 小寶扭捏半天才肯便便;之後就越來越嚴重複雜, 見到媽媽和阿姨去拿便盆拔腿就跑, 或者鑽到其他房間裡面, 幾番追逐之後被抓到依舊不肯就範, 再往後, 常常是小寶不見了, 卻聞見了臭味, 但見小寶躲在書房臥室裡面各處角落大便,

有時候還會在衣櫥裡面大便。 這下, 爸爸媽媽真是煩惱而焦慮了。

這麼嚴重的情形, 顯然是孩子受到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父母自身也是難以撫平情緒, 便便的事情就像家裡的一片陰霾, 時隱時現的難以揮去。 經過和心理學導師細緻分析討論,

爸爸媽媽做了如下的行動——

1、添置一個新的便盆, 而且要帶上小寶, 讓他自己選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

2、爸爸下班回家, 不要再追問“小寶今天有沒有拉褲子。 ”而是等待媽媽通報了好消息之後, 情緒放鬆地進行適度表揚。

3、家裡的任何人見到小寶有便便跡象的時候, 就平靜地問“小寶你想在哪個盆裡便便噓噓”, 而不是頻繁地追問孩子是否要便便。

4、爸爸媽媽如廁的時候, 請小寶也坐在小便器上陪伴, 共同交流出恭的感受。

5、改編幾個小動物學習便便的小故事, 請媽媽在平時講故事的時候講給孩子聽。

6、嚴格紀律, 家裡任何人都不能在小寶出現偏差時對小寶進行負面回饋。

接下來的一周, 情況徹底改善, 十天后,小寶大便的時候,能大聲招呼阿姨或者媽媽說“我要大便了”。

在小孩長大的過程中,便便的控制程度可以作為發育成熟的一個標誌,它和孩子的心理情緒都有密切相關。平均而言,1歲半到2歲,是孩子真正開始練習控制便便的關鍵時期,但是這種能力和其他能力發展一樣,也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更小的寶寶,只要感覺到便意就會大開方便之門,不顧及場合和時機,即使上面在吃,下面也可以拉。長大之後,寶寶肛門的括約肌接受自主意識的控制,開始上崗。但是因為工作經驗和責任心還不夠,時常也會控制不好局面。這都不是問題,但是,當孩子便便時遭遇壓力的時候,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就需要給予特別重視了,因為情緒是干擾因素,它會讓孩子緊張,會妨礙孩子主動地開啟和運行控制便便的程式。

小寶便是遭遇了這個情況,原本一件平常事情,因為媽媽的數落和爸爸的訓斥,讓小寶把便便和情緒壓力連結起來,一旦內急就會聯想到被數落和訓斥,就變得無法輕鬆應對,只能選擇逃避。不成想這樣自然的反應又遭遇父母的圍追堵截,小寶只能躲起來,到一塊自由的天地去釋放自己。

面對這樣的窘境,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放下情緒的包袱,切斷情緒壓力和便便之間的連接,然後才談得上重新建立對便便的控制。這個邏輯同樣適用于孩子經歷的其他負面體驗的事件,對父母而言,一旦孩子遇到這樣的麻煩,必須先有寬容的心態,不僅不能給孩子施加壓力,更要積極幫助孩子先卸下心理包袱。

(end)

十天后,小寶大便的時候,能大聲招呼阿姨或者媽媽說“我要大便了”。

在小孩長大的過程中,便便的控制程度可以作為發育成熟的一個標誌,它和孩子的心理情緒都有密切相關。平均而言,1歲半到2歲,是孩子真正開始練習控制便便的關鍵時期,但是這種能力和其他能力發展一樣,也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更小的寶寶,只要感覺到便意就會大開方便之門,不顧及場合和時機,即使上面在吃,下面也可以拉。長大之後,寶寶肛門的括約肌接受自主意識的控制,開始上崗。但是因為工作經驗和責任心還不夠,時常也會控制不好局面。這都不是問題,但是,當孩子便便時遭遇壓力的時候,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就需要給予特別重視了,因為情緒是干擾因素,它會讓孩子緊張,會妨礙孩子主動地開啟和運行控制便便的程式。

小寶便是遭遇了這個情況,原本一件平常事情,因為媽媽的數落和爸爸的訓斥,讓小寶把便便和情緒壓力連結起來,一旦內急就會聯想到被數落和訓斥,就變得無法輕鬆應對,只能選擇逃避。不成想這樣自然的反應又遭遇父母的圍追堵截,小寶只能躲起來,到一塊自由的天地去釋放自己。

面對這樣的窘境,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放下情緒的包袱,切斷情緒壓力和便便之間的連接,然後才談得上重新建立對便便的控制。這個邏輯同樣適用于孩子經歷的其他負面體驗的事件,對父母而言,一旦孩子遇到這樣的麻煩,必須先有寬容的心態,不僅不能給孩子施加壓力,更要積極幫助孩子先卸下心理包袱。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